摘要:8月28日上午,浦东军休中心罗山军休所的一群军休老兵相约在大光明电影院(浦东)4号厅,观看了电影《南京照相馆》。两个多小时的观影过程中,大家心情沉重,陷入沉思,仿佛“于无声处听惊雷,于至暗处见微光”。
8月28日上午,浦东军休中心罗山军休所的一群军休老兵相约在大光明电影院(浦东)4号厅,观看了电影《南京照相馆》。两个多小时的观影过程中,大家心情沉重,陷入沉思,仿佛“于无声处听惊雷,于至暗处见微光”。
《南京照相馆》最出色之处,在于其选择了一个独特而克制的视角来呈现那段惨痛的历史。影片没有重复宏大叙事中常见的血腥战场与大规模屠杀场景,而是将镜头聚焦于一间小小的照相馆,通过一位照相馆主的眼睛,审视那座沦陷之城中的个体命运。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构成了影片的首要亮点。它规避了直接的感官刺激,转而追求一种更深沉、更人文的历史反思,让观众从另一个维度理解战争的残酷——它不仅在于生命的消亡,更在于文明、尊严与日常生活的彻底崩塌。
影片最引人深思的,是它在极致黑暗中对人性的深刻探讨与刻画。照相馆作为一个特殊的“避难所”与“记录场”,成为了映照人性善恶的显微镜。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超越国籍的善意与庇护,看到了普通人在绝境中为守护他人尊严而冒着生命危险的勇气。这些微小的善举如同寒夜中的星火,虽不足以照亮整个夜空,却足以触动人心,并尖锐地提出一个命题:在系统性的恶面前,个体选择的善是否还有意义?影片通过角色的挣扎与选择作出了有力回答:正是这些微弱而看似徒劳的抵抗,捍卫了人类文明的底线,使其免于彻底的堕落。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呈现,避免了非黑即白的简化处理,更具真实的力量。
另一重深刻的思辨来自于“记录”本身。照相馆的核心功能是“定格瞬间”。在和平年代,这是为了留存美好;而在那段历史中,“拍照”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重量——它是对真相的抢救,是对罪恶的无声控诉,更是对逝者尊严的最后守护。每一张照片都是不容篡改的证据,是对历史虚无主义最有力的反驳。影片通过照相馆主的视角,深刻探讨了记忆与遗忘的博弈:我们记录,不仅是为了记住苦难,更是为了防止苦难的重演。这种对“记忆责任”的强调,超越了电影本身,直指现实,叩问着每一位观众。
《南京照相馆》的终极价值,在于它在历史创伤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了艰难的平衡。它没有刻意煽情,而是通过克制的镜头语言和内敛的表演,让悲恸如山般压在观众心头;它展现了黑暗,却从未放弃对微光的寻找与歌颂。它告诉我们,历史不仅是需要铭记的数字和事件,更是无数被毁灭的鲜活人生和那些曾在深渊中闪烁的人性光辉。这部电影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沉静却更具穿透力的方式,让我们重新审视历史,思考和平,并珍视每一个平凡而珍贵的“日常”。
这部电影的核心历史背景是1937年12月至1938年初的南京大屠杀,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华战争中最惨烈、最黑暗的篇章之一。影片并非直接展现大规模的屠杀场面,而是通过一个微观视角,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巨大悲剧。因此,《南京照相馆》不仅是在回顾一段民族伤痛,更是在探讨如何记忆历史、如何守护人性,以及个体在巨大灾难面前所能承担的责任和展现的力量。它是对那段历史一种深沉而独特的艺术反思。
来源:茶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