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杨某东杀妻案想到电影〈一级恐惧〉

快播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8 16:05 2

摘要:他提前上网搜索“如何杀人”,网购刀具;案发当天先用砖头猛砸妻子头部;

一、案情回顾

在广东佛山,一名26岁的女子提出离婚。

丈夫杨某东,却选择了最残忍的方式:

他提前上网搜索“如何杀人”,网购刀具;案发当天先用砖头猛砸妻子头部;

妻子逃下车,他又三次驾车撞击;最后持刀连捅颈部、胸腹、四肢数十刀。

这是彻底的预谋杀人,手段极度残忍。

东莞中院一审认为:罪行极其严重,应处极刑。

但判决是: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二、妻子家属抗诉:要求立即执行

被害人家属不服,认为这样的手段,必须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于是他们申请检方抗诉。

东莞市检察院最终答复:不抗诉。

理由主要有三点:

一审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鉴定意见程序合法、方法科学,确认杨某东是“限定刑事责任能力人”;

一审已经判处最高刑罚,只是缓期执行,量刑适当。

三、鉴意见成焦点

关键在于,这份“限定刑事责任能力”的司法鉴定。它几乎是支撑“死缓”判决与检方不抗诉的核心支柱。

它是怎么得出的?

根据检方的说明,它主要参考了杨某东的微信聊天记录、家属证言,以及鉴定机构对其精神状态的评估。

结论是:作案时的辨认和控制能力削弱,但没有完全丧失。

因为完整的鉴定意见我们都没有看到,

我理解,里面应该会包括以下这些材料:

有长期病史作为佐证,丈夫是不是在案发前就已经有抑郁诊断记录

有血药浓度检测证明,他妈帮忙买的抗抑郁药,他到底是真的在长期服用,还是只是收到了药物却没有吃;

还有神经影像或内分泌学等客观检查,用来支持他确实处于抑郁发作期。

这个鉴定最难的地方,是要“倒带”去重建案发那几分钟嫌疑人的心理状态。

可惜时间无法回放,一旦缺了哪怕一个细节,整条判断链就可能出现偏差。

抑郁的“萎靡”和装病的“演”长得太像,稍眨眼就分不清。

四、电影镜像:《一级恐惧》的警示

就让我想起很早的一部电影——理查德·基尔和爱德华·诺顿主演的《一级恐惧》。

片中诺顿饰演的年轻人,表面上是胆小懦弱的“艾伦”,面对律师和心理医生时,总是一副结巴、紧张的样子。

可一旦切换成“罗伊”,立刻暴躁凶狠,甚至承认自己杀了主教。

心理医生被这一幕蒙骗,出具了“多重人格障碍”的鉴定意见,法庭因此认定他不该负全责。

直到影片最后,诺顿才露出真面目:所谓“罗伊”根本不存在,所有的病症全是伪装。

这部电影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揭穿了一个司法风险——

当鉴定过度依赖当事人的表演和自述,而缺乏客观证据与程序制衡时,结论就可能被伪装操控。

《一级恐惧 》上映于 1996 年,那时司法精神鉴定主要依赖临床访谈和症状学判断,科学与医学检测手段远不如今。

现今有神经影像、血药检测、心理测评等多维工具,但还有可能误判吗?

说说您的看法。

来源:曾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