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七十年代后,除了原有的四大样板戏外,电影界陆续又推出了《奇袭白虎团》、《平原作战》、《龙江颂》、《杜鹃山》和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这些影片主要还是突出了革命英雄主义的主题,强调阶级斗争,以服务于当时政治宣传的需要。尽管如此,但对于文化活动十
张福贵原创新作:农村野场地观影记忆(2)
进入七十年代后,除了原有的四大样板戏外,电影界陆续又推出了《奇袭白虎团》、《平原作战》、《龙江颂》、《杜鹃山》和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这些影片主要还是突出了革命英雄主义的主题,强调阶级斗争,以服务于当时政治宣传的需要。尽管如此,但对于文化活动十分匮乏的农村人来说,还是求之不得,津津乐道,很受欢迎的。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多多益善了。
到七十年代中叶,又有许多优秀故事片相继推出公映。如《青松岭》、《春苗》、《红旗渠》、《闪闪的红星》等也是很受欢迎。就连这些影片中的主题歌曲,都是人人传唱。像“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旗灿灿暖胸怀”。“长鞭哎那个一吔甩哎,叭叭地响哎”。“翠竹青青哟披霞光,春苗出土哟心向红太阳”。“劈开太行山,漳河引水来”。这些歌曲在青少年中广泛流传,几乎人人会唱。那时我们晚上还从学校出发,骑自行车到十公里开外撵着观看。
粉碎“四人帮”后,各公社也都陆续有了自己的电影放映队,放电影的次数明显增多。他们陆续在各大队放映了《三进山城》、《智取华山》、《侦察兵》、《渡江侦察记》等优秀影片。同时还有引进的国外故事片《桥》、《伏击战》、《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等。极大丰富了农村的电影市场,给广大农村的社员群众带来更多的文化娱乐需求。
进入八十年代后,中国的电影事业也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一大批优秀国外影片相继上映。如《卖花姑娘》、《追捕》等。那时我们的生活环境相对得到改善,进县城看场电影,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了。县城影院每有新片上映,都是人山人海,一票难求。有时为了能看上心仪的片子,真是挤破头的往进硬钻。朝鲜影片《卖花姑娘》中主人公花妮,被地主婆用滚烫药水致瞎双眼的故事情节,感动了众多的观众,观众席中低吟的哭泣声此起彼伏;日本影片《追捕》的故事情节更是惊心动魄,高潮迭起,扣人心弦。影片男女主人公——杜丘和真由美,分别由高仓健和中野良子扮演,他们长相出众,演技高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时间成了男女青年追求的心中偶像。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文革时被禁映的,部分反映农村题材的优秀影片陆续解禁。如《柳堡的故事》、《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冰山上的来客》、《曙光》、《北斗》、《洪湖赤卫队》等相继上映。片中男情女爱的故事编排,男女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想往,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对当时相对封闭落后的乡村男女青年来说,就象是一场场春雨,一次次启迪。从此以后,象什么情啊爱呀的,已不再是他们的禁区。
后来,又有了谍战片故事片。如《黑三角》、《看不见的战线》、《东港谍影》等等。这些影片悬疑不断,环环相扣,情节诱人,看的也是十分投入。那些影片中的反面人物,如“黄世仁”、“南霸天”、“胡汉三”、“老狐狸”等。都成大家“绰号”词库里的新秀。还有一些伤痕类影片和反思影片。像《泪痕》、《天云山传奇》和《芙蓉镇》等。这些影片深刻地揭示了文革给人们带来的诸多伤痛和苦难。都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和思考区域。那时,一般的乡贸集镇上都盖起了影剧院,模糊闪烁的黑白影片最终也被清晰逼真的彩色影片所替代。农民足不出社,也能在家门口看上高品质的各类电影了。农村的文化娱乐生活最终迎来了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在后来的日子里,随着电视机的推广普及,加上丰富多彩电视连续剧的兴起,普通电影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人们选择在影院看大片,已变成了一种休闲和放松的消费方式。前几年,儿子在影院办了会员卡,有时也会过去体验一下,像3D电影什么的,仅管场面宏大,场景震憾。但总感觉还是找不到儿时在野场地,观看黑白电影时的那种感觉。
每每想起那时乡村的露天野场电影,虽然每一次放的片子难于记清,有的甚至都已忘记了。但那美好的童年、少年时光,在光阴中匆匆而过,仍然是一件件值得惦记的事情。它们就像是最早种在,我幼小心灵里的一粒粒文化种子,在不知不觉中,摒除掉了心中的杂念,最终养成了爱好广泛,爱憎分明,知恩图报的独自性格。
来源:肇东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