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年导演的长片首作,往往介于激情与迷茫之间。其中既有充沛的表达欲,也有对工业标准的陌生;从灵感到银幕,是一条充满未知与选择的长路。青年创作者所要面对的,不仅是技术的锤炼与美学的抉择,更是与自我、与现实、与时间的反复对话。创作从来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在众多可能与
青年导演的长片首作,往往介于激情与迷茫之间。其中既有充沛的表达欲,也有对工业标准的陌生;从灵感到银幕,是一条充满未知与选择的长路。青年创作者所要面对的,不仅是技术的锤炼与美学的抉择,更是与自我、与现实、与时间的反复对话。创作从来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在众多可能与限制之间寻找平衡的艺术。
为此,本届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生生不息成长计划导师公开课,邀请陈博文、刘开珞、单佐龙、杨超、袁媛五位导师,从导演、编剧、剪辑、制片等多重维度,与青年影人展开深度对谈,提供一场平等、开放而务实的思想交流。
他们深谙创作中各环节的挑战与可能——从故事孵化到视觉呈现,从个人创作到团队协作,从艺术追求到市场考量。基于丰富的一线经验与行业洞察,他们分享的并非空泛的成功法则,而是直面创作实际问题的真实体会与可行方法。
当经验与智慧在此汇聚,创作的根基便得以滋养,生生不息。唯有扎根实践,方能突破纸上谈兵的局限,在灵感与困惑的交织处,踏出真正有意义的一步。
第5届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将于2025年9月5日-7日举办,观众预约通道现已开启!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微官网】,点击【注册中心】-【观众注册】完成身份认证后,进入【影展日程】挑选场次,在详情页点击【立即报名】即可完成预约。展映、论坛、公开课、红毯、青年电影之夜……亮点纷呈,等你加入!想了解更多?请点击👉推文超链接:第5届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全攻略!
(按课程日期时间排序)
杨超导演的作品在戛纳、柏林都斩获过奖项,如今他反哺行业,正在培育更多真正爱电影的青年创作者。影像工作者应该创作更多好东西,回归影像创作的本身。面对大量同质化的选题,青年影像创作者应该如何寻找和孵化出有价值的电影项目?如何树立美学认知,让视听手段真正服务于叙事和情感表达,而非流于形式?而当导演走出创作面对现实市场时,又应该如何让自己的作品能够被看见?
兼具编剧与导演双重身份的袁媛,以《滚蛋吧!肿瘤君》《后来的我们》《我本是高山》等“戳心”编剧作品,以及备受关注的导演处女作《明天会好的》,精准捕捉了时代情绪的脉搏。然而,剧本再完美的文字蓝图,一旦进入拍摄、剪辑、演员诠释的集体创作现场,也难免遭遇删减、重构、再诠释带来的“意外”。当心中的“理想故事”不得不面对银幕上的“最终现实”,创作者该如何既守住故事的灵魂,又学会在合作中智慧地放手?本次公开课,我们将走进幕后,看见一部电影从文字跃迁为光影时经历的复杂蜕变与生命韧性。
陈博文作为台湾新电影运动的重要推手,操刀《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影史经典,其剪辑作品横跨三十余年华语电影发展史。本次讲座他将透过独特的“剪辑思维”,分享如何通过影像重构时间与记忆,在创作中实现人生的“二次创作”——从胶片时代的物理剪接到数字时代的非线性编辑,从叙事节奏的把控到情感留白的经营,带领观众领悟剪辑艺术如何赋予故事新的生命维度,在银幕上创造“另一种可能的人生”。
作为资深影视制片人、监制、出品人,刘开珞深耕影视传媒行业二十余年,参与投资和制作《我和我的父辈》《流浪地球1&2》《战狼2》《我不是药神》《唐人街探案1&2》等数十部优秀影视作品,参与作品总票房累计超四百亿元。经验告诉他:电影不只是作品,也是产品。怎样判断故事能否兼顾观众与创作者?怎样让作者的表达与观众预期、工业流程在同一条轨道上?本次导师公开课,他将结合自身实战经验,以优秀影视作品为案例,向青年创作者分享商业化开发的一些思考,揭示商业电影如何平衡作者表达与产业规律,探讨如何打造合格商业类型电影,在银幕之外构建生生不息的“电影产品生态”。
单佐龙作为电影制片人,拥有丰富的艺术电影制片经验。近十年,其制片作品几乎都入选了戛纳、威尼斯、柏林等世界一流电影节并全球发行,制片人代表作包括《狂野时代》《地球最后的夜晚》《路边野餐》。回看行业十年剧变,对制片人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路径失效、观众口味迁移、融资模式革新、国际环境波动。艺术电影的生存正面临艰巨的挑战,青年制片人如何在复杂生态中为艺术电影找到立足之地?单佐龙将结合自身操盘经历,与影人们在不确定当中寻找确定性。
编辑|三九
排版|卓妍
来源:东南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