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是不是被美国带偏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8 09:11 1

摘要:现在国内电影市场很不景气。虽然年初有《哪吒》爆款,但爆款并没能带来整体繁荣。一年快过去了,大家都盼着再有爆款,可只是妄想。国内电影市场只能用“惨淡经营”来形容。

源自美国电影的明星制,已经走到了尽头。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的电影,都被带偏了,走上了歪路。

现在国内电影市场很不景气。虽然年初有《哪吒》爆款,但爆款并没能带来整体繁荣。一年快过去了,大家都盼着再有爆款,可只是妄想。国内电影市场只能用“惨淡经营”来形容。

为什么电影市场如此萧条?怎样才能走出萧条打造繁荣?大家众说纷纭,各有观点。我不是电影业内人士,提不出什么具体细致的意见,但也正因为不是业内人士,或许能有“见林不见木”的视角。从整体和长期的视角来看,中国电影很可能在发展道路上出了大问题,或者说,被美国电影带偏了。

中国有问题,把锅甩到美国头上,这不是个好做法。但在电影发展模式或发展道路上,美国还真是要承担很大责任。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现在看到的电影发展模式,并不是必须如此,而是重大变化以后的结果。而这个变化,就是美国电影引领的。中国电影人,跟着美国亦步亦趋,学来了这套模式。到现在一看,这个模式有很大问题,不是个可持续的模式。

实际上,美国电影自己,也因为这个模式而发展乏力,现在不怎么景气。

02

美国引领的这个电影模式就是明星制。电影以大明星为核心,电影票房主要依赖大明星的个人魅力。大明星的片酬,高得出奇,不但绝对值很高,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在影片投资中的占比也高。主演明星的片酬,会占到影片总投资的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

你可能会以为,明星制是电影的必然。难道还有别的电影模式吗?

当然有。明星制以前,电影是大厂制。什么是大厂制,看看香港电影史,就知道了。

香港电影大致是从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当时,大批上海电影人迁到香港,推动了香港电影的大发展。

那时的香港电影,是大厂制,典型代表是邵氏影业。所谓大厂,就是大型电影制片厂。电影是工业嘛,就按照工厂流水线的方式生产电影。电影厂里有巨大的摄影棚,服装布景道具灯光等等,什么都有。导演演员各种工作人员,在摄影棚里拍摄电影。

大厂制的特点是,影片产量很高。一年几十上百部。充分体现了电影工业的“流水线”特点。

因为产量高,所以不可能部部影片都是精品。大部分影片合格但很平庸,投资不大,票房也一般,略有盈余而已。少数高质精彩的影片,票房会比较高。电影大厂主要以量取胜,各方面看,都是标准的流水线工业品。

大厂制电影,有个不为人注意的特点,那就是,演员的地位不突出。在剧组中,从导演到演员到道具服装化妆灯光等等人员,都是大厂的员工,挣固定工资的。演员的收入可能高一些,但没高出多少。这充分体现了电影“集体创作”的特性。“集体协作”也正是工业生产的特点。

03

到1970年代,有香港电影人引进了美国的明星制。典型代表是香港的嘉禾影业公司。嘉禾的创始人是从邵氏影业出来的。出来单干的原因,就是他想要实行美国的明星制,而邵氏影业的老板邵逸夫不同意。双方只好分道扬镳。

嘉禾按照美国电影的模式,实行明星制,也就是不像大厂那样以量取胜,而是精品战略,出品量很少,每部都使用大明星,奔着票房爆款去。

为了吸引大明星,就付给他们高片酬。这样一来,单部影片的投资一下子就上去了,并且,明星片酬占了很大比例。

嘉禾捧的明星,最成功的是李小龙。李小龙一生,就拍了几部影片,几乎片片都是高票房。后来嘉禾还有许冠杰、成龙等大明星。

嘉禾的明星制,取得很大成功,把老迈的邵氏影业打得垂头丧气。看上去,好像大厂制已经落后,明星制才是正确的电影发展模式——以人为本嘛。

可实际上,嘉禾是赢了战术、输了战略,成也明星,败也明星。靠明星打造高票房,看起来很好,赚钱赚到手软,但想想就能知道这里面的致命问题所在,那就是:明星不出名时,对嘉禾百依百顺,怎么都行。可等到嘉禾把明星捧红了,人家明星为什么还给你干呢?为什么不自己出去单干呢?

所以后来,成龙等大明星,都纷纷成立自己的电影公司,不再给别人打工。周星驰,一直就是自己单干,既是老板,又是主演,肥水不流外人田。

就依靠大明星的嘉禾,明星走了,还怎么玩?于是,辉煌一时的嘉禾,1970年代崛起,到21世纪初就衰落并消失了——没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04

大陆电影的发展历程,和香港电影有类似之处。大陆电影,原来都是大厂制。有一批省级电影制片厂,长影、北影、上影、珠江、峨眉、广西、八一等等,都是标准的电影大厂,和邵氏影业差不多。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电影进入低谷。后来,靠引进好莱坞大片重新热闹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也学会了美国的明星制。

各省原来那些大厂,基本靠边站了。有几年,他们甚至靠“卖厂名”活着——民营电影公司拍了片子,要去这些大厂买个厂名,包装成大厂出品,才能放映。新兴的民营制片公司,无论是往美国看,还是往香港看,看到的,都是明星制,当然就认为这是唯一的正确道路,那就尽量学呗。

学的结果,就是明星片酬一路高涨,现在已经达到亿级。而明星制的种种弊端,也暴露无遗。

一、巨额片酬的明星,让影片整体投资居高不下。居高不下,就只能是“押宝”式的精品战略。电影投资是否失败,就看能不能成为爆款。可是,一个电影是否爆款,有很多因素,其中大部分都是偶然的、无法把握的、听天由命的。结果,投资电影和赌博差不多,风险很大。

二、少数明星拿走了大部分投资,影片其他部门所得,就很有限。可电影是工业,需要各部门密切协同。其他部门挣得少,水平也就不高,明星虽有个人魅力,但影片整体质量堪忧。

三、大厂制下,演员和其他部门的员工身份类似,比较平等。可明星制下,明星高高在上,无论是收入还是在剧组中的地位,都是神一般的存在。演员作为一个个体——除了外貌、演技以外,其他方面素质并不高,很难“负荷”这种神的地位。勉强赶鸭子上架,就是乱象横生。耍大牌啊,花天酒地啊,个人生活不检点连累整个电影啊……种种乱相,都加大了投资电影的风险。

四、明星制下,电影市场越来越狭窄,甚至沦为“粉圈产品”——粉丝们追星专用。大部分社会成员,渐渐远离电影。另一方面,因为单片投资越来越高,电影已经不再是“人民的艺术”,为了收回投资,电影票价、电影院硬件建设等等,都越来越高,越来越豪华奢侈,大有恶性循环之势。那就是:投资越大,票价越高,电影院越豪华,电影越远离大部分民众。

中国电影,被美国电影的明星制带偏了路。

05

电影是工业化的产物,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人民的艺术,就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民众。电影,从来不是少数人专享的“精英”“贵族”艺术。

电影明星制,虽然红火一时,但终究是路越走越窄。香港嘉禾影业公司的不长命,正是明星制前途的缩影和昭示。把电影的生命力、市场力,寄托在少数明星身上,这无异于宗教上的偶像崇拜,只能滋生类似于邪教的“粉圈”。

更根本的是,明星制背后的个人主义、精英主义思维,和现代社会、工业社会格格不入。现代社会,最广泛的事实是大规模的协作。就连诺贝尔奖,也很少有“个人英雄”,绝大部分都是团队协作的产物。

电影工业的明星制,却逆潮流而动,把行业命脉寄托在少数人身上。这从根本上破坏了协作生产的基础。这种错位,反映在现实中,就是投资电影变成赌博。一方面,电影产量不足,无法满足观众多元化、持续的观影需求,另一方面,行业内部利益分配的高度不公平、不合理,抑制了明星以外其他人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抑制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当然,现在直接恢复传统的大制片厂模式,有很多现实困难。但现在电影市场无法摆脱的萧条,是在严肃地告诫人们,明星制这种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电影要想复兴,唯一的道路是恢复“人民的艺术”,把电影还给人民。

怎样才能从偏路、歧路,重回大路、正路,这是个摆在中国电影人面前的大问题。

来源:李子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