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播】中国第三大江首部人文纪录片《珠江》:以开放基因 书写向海而生文明史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8 09:00 1

摘要: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主办的八集人文纪录片《珠江》研讨会24日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围绕纪录片《珠江》展开深入研讨,对其思想内涵、艺术价值、创作水准及社会影响给予高度评价。

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主办的八集人文纪录片《珠江》研讨会24日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围绕纪录片《珠江》展开深入研讨,对其思想内涵、艺术价值、创作水准及社会影响给予高度评价。

《珠江》是我国首部全景式展现2320公里珠江的人文纪录片,以海事为中心、商贸为主线,生动记录了珠江流域的生态和社会变迁。该片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联合出品,广州市广播电视台与中国电视剧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制作。

该片2025年11月9日至16日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在业界和观众群体中引发热烈反响。截至11月23日20时,该片全网播放量超1.7亿次;微博相关话题在全国多地登上热搜榜,阅读量突破1亿次;跻身B站纪录片频道“热门推荐”第二位,并连续三天获首页焦点推荐。

与会专家认为,该片填补了中国大江大河电视纪录片的“珠江”空白,不仅追溯历史,更映照当下,既大气磅礴又充满烟火气,引发观众“同饮一江水”的情感共鸣,展现粤港澳大湾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作用。

八集人文纪录片《珠江》在央视纪录频道重磅播出后,引起业界与观众的热烈反响。众多专家和学者对它的思想内涵、艺术价值、创造水准及社会影响给予了高度评价。

长期以来,在讲述长江、黄河等大河巨川的纪录片中,主要以“母亲河”的内陆文明叙事为核心,凸显江河孕育农耕文明的历史价值。而纪录片《珠江》在创作上的一个亮点,就是通过讲述珠江“向海而生”的故事,填补了中华文明史中对海洋文明的影像书写短板。

国家广电总局广电规划院副院长 滕勇:《珠江》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叙事策略,就是地理为经,人文为纬,历史为古,时代为魂,它将珠江流域的山脉、水脉、商脉、文脉统一纳入到我们的叙事框架中来,构建了一种立体多维的文明图谱。

《珠江》以其对改革开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记录,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的典范之作。

中国广电联合会会长 范卫平:该片通过珠江这条中国千年开放的活水资源,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影像,特别是通过珠江流域沿线这些城市和地方,经济社会包括人文发展的巨变,也就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壮阔历程,记录了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珠江,见证了羊城2200多年的沧海桑田、老城市不断焕发新活力。三江汇流,八门入海。如今,珠江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元。

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 陈家成:珠江是广州岭南文化、海丝文化、红色文化、创新文化这四大文化的源头活水,酵母底本,从水脉探索城脉,商脉到文脉,珠江文化给我们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澎湃的动力 。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我们眼前的珠江毫不逊色于长江、黄河,我们的纪录片《珠江》将如一轮新月,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有专家表示,相对于多数大河纪录片对内陆文明和农业文明的深情回望,《珠江》提供了一种新的河流叙事的范式。创作团队没有试图去复制一条珠江版的长江、黄河,而是敏锐地抓住了珠江自身最具特色的开放基因,并且围绕这个基因构建了作品的血肉。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陈宏:《珠江》纪录片构建了独特的海与河的双重视角,与桥的核心意向,视角不局限于内容,而是始终望向海洋,片中的桥,比如港珠澳大桥 很多桥等等,被升华为数据之桥、文化之桥、商贸之桥,成为连接与开放的强大象征。

纪录片《珠江》已经超出了对一条河流自然书写的范畴。这个项目的诞生过程,让人感受到了广州因江而起,因江而兴的发展历程。

《文艺报》艺术评论部编辑 许莹: 因为这样一部作品的诞生,进一步促进国产纪录片河流表述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差异化格局。//只有更好了解珠江,才能更好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意义。《珠江》将这一地理河流人格化、精神化,成为国家叙事的重要载体。

纪录片做到了从千年码头到世界级大湾区的叙事升华,很好地呈现了珠三角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等工业化进程。从码头群到港口群,从城市带到城市群,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空间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窗口。

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听新闻与传播研究室主任 冷凇:珠江文明所代表的开放并非某个时代拉开的历史窗口,而是跨越古今的螺旋式上升的开放,中国自古以来就开放,所以说破除了自己传统线性纪录片的叙事,这是特别好的。

来源:广州in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