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哎呀,最近电影圈可是炸开了锅!由顶流易烊千玺主演、毕赣导演的文艺大片《狂野时代》,上映没几天就遭遇了“冰火两重天”的尴尬局面。一边是预售轻松过亿的耀眼成绩,另一边却是高达15%的惊人退票率,以及票房断崖式下跌的残酷现实。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又是一场“粉丝狂欢
哎呀,最近电影圈可是炸开了锅!由顶流易烊千玺主演、毕赣导演的文艺大片《狂野时代》,上映没几天就遭遇了“冰火两重天”的尴尬局面。一边是预售轻松过亿的耀眼成绩,另一边却是高达15%的惊人退票率,以及票房断崖式下跌的残酷现实。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又是一场“粉丝狂欢”与“路人迷茫”的碰撞吗?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扒一扒这件事。
耀眼数据下的异常信号
事情要从《狂野时代》上映首日说起。根据猫眼专业版等平台的数据监测,影片在11月22日首映当天,退票率一度飙升至14.8%甚至15%的峰值。这意味着,差不多每卖出7张票,就有1张被退回,退票人次超过了15万!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商业片通常4%-8%的平均退票率,也与同期上映的《惊天魔盗团3》约4.8%的退票率形成了鲜明对比。
更让人疑惑的是,影片的线上售票占比(网售占比)异常低,部分数据显示仅有37%,远低于目前电影市场80%-90%的常规水平,甚至在某些凌晨时段跌至16.7%。这一高一低的反常数据组合,立刻引发了广泛质疑:是否存在为了冲高首日排片和票房,而进行的“锁场”(先大量购票占座制造火爆假象)乃至后续批量退票的操作?
口碑撕裂与票房跳水
其实,《狂野时代》自亮相戛纳电影节以来就备受关注。毕赣导演强烈的作者风格,加上易烊千玺的巨大流量,让这部电影从诞生之初就充满了话题性。上映前,粉丝们展现了强大的动员能力,创造了独特的“票根经济学”,为影片预售破亿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当大量普通观众怀着高预期走进影院后,巨大的落差出现了。影片由五个探索“五感”的短片连缀而成,充满了对电影史的致敬和超现实的影像实验。可惜的是,这种先锋的叙事方式让不少观众直呼“看不懂”、“催眠”、“如坐针毡”。社交媒体上,“昏昏欲睡”和“神作”两种评价激烈碰撞,口碑严重两极分化。
其结果就是票房迅速“跳水”。影片首日票房未能达到市场预期的1.25亿元,报收约7947万元,次日票房更是直接腰斩至4000万元左右。猫眼平台对其总票房的预测也已大幅下调至2亿元区间,这对于一部据传投资2亿元的影片来说,亏损几乎已成定局。这种高开低走的态势,清晰地反映出在粉丝初期热情退潮后,普通观众并未能接棒支撑起票房。
艺术与市场的艰难平衡
唉,不得不说,《狂野时代》的遭遇仿佛是毕赣前作《地球最后的夜晚》事件的又一次重演。它再次尖锐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极具个人风格的文艺片,借助顶流明星的粉丝力量试图冲击大众市场时,是否注定会引发这样的“水土不服”?
粉丝经济确实能在短时间内创造票房奇迹,但若影片的艺术表达与大众的观影习惯存在巨大鸿沟,这种依靠流量“输血”带来的繁荣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的泡沫。最终,高退票率和暴跌的票房,成了市场最直接、也最无情的反馈。这不仅是一部电影的困境,或许也是整个中国文艺片市场需要持续探索的难题:如何找到与更广泛观众沟通的有效方式,实现艺术价值与市场接受的双赢。
《狂野时代》的这场风波,无疑给行业和观众都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来源:吉治百货-峰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