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野时代》退票率飙升引争议:2亿票房神话要碎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6 21:50 1

摘要:电影院门口的海报还亮着,易烊千玺那张脸挂在那儿,灯光一照挺好看,可走近一看排片——《狂野时代》已经被挤到一边去了。

电影院门口的海报还亮着,易烊千玺那张脸挂在那儿,灯光一照挺好看,可走近一看排片——《狂野时代》已经被挤到一边去了。

上映第三天,总票房才1.25亿,豆瓣6.5分,预售时一片叫好,现在突然就凉透了,像是从过山车顶上直接掉进了山谷。

你要是不看数据,只看这落差,真的有点晃眼。

这片子最“风光”的时候,是还没上映那几天。

预售直接破亿,票圈里一刷,全是“千玺锁场了没”“你冲票了吗”,粉丝那个热情,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

电影院同事跟我说,首日给了《狂野时代》接近三成排片,本来以为要迎来一波爆发,结果当天票房也就七千多万,第二天直接拦腰砍半,第三天更不用说了,排片被撤得飞快。

真正离谱的是,后来有人扒了一下数据:24号那天,《狂野时代》的网售票只占16.7%,退票率却飙到了15%。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一整排座位本来是红的,你打开购票软件一看,好家伙,全场爆满,心想这片子不得火成噼里啪啦。

结果等到正片要放了,红色小座位一个个“退热”,又变回蓝色——完全空着。

业内都懂,这种情况大概率是粉丝在冲预售:先把票买满,营造一种“哇,好火”的假象,路人一看以为这片子挺热,再跟着买单。

等正式上映那天,粉丝再一波波退票,买了也不去,反正完成了“数据KPI”。

以前大家还真会被这种热度唬住,现在院线经理也不是吃素的,看着退票曲线往上窜,第二天一咬牙:排片,砍。

所以你会发现,《狂野时代》从一开始就不是给“普通观众”准备的,更像是给粉丝准备的一场巨型应援会。

粉丝在前面拼命冲,路人在后面犹犹豫豫看口碑,一旦发现不对劲,就再也不迈那一步进场了。

那问题来了,这片到底拍成啥样?

易烊千玺在片里演的是个“迷魂者”,靠体验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五种感官,在时间缝隙里来回穿梭,跨越了一个世纪。

电影被切成六个段落,又刻意去致敬五种电影类型,画面是挺讲究的,光影冷冷的,颜色压得很低,像在一个漫长又阴暗的隧道里走路。

可你坐在影院里,很容易出现一种状态:眼睛有东西看,脑子没东西想,心里也没东西动。

身边有观众看完出来,搓着手说一句:“就这?我刚才两个小时都在等它给我一个解释。”有人搜着灯光中的灰尘,一脸懵:“这什么意思啊?我是不是太笨?”还有人干脆笑了一句:“这种看不懂,不是高级,是无聊。”

这类“艺术片”的尴尬就在这儿。

导演费劲心思把镜头搭得像一场大型展览,节奏慢、台词少、隐喻多,把观众往“解谜”的方向上推。

但多数人进电影院,是想看一个故事,而不是写一篇观后感或读一份答题卡。

当故事性被极度压缩,只剩下形式感时,观众就很容易在座位上“出戏”。

有些片方后来还爱甩锅,说“观众看不懂”“不习惯这种表达方式”。

可对普通人来说,花几十块钱买张电影票,工作一周就想找个地方放松两小时,被教育“你不懂艺术”,谁还愿意第二次上当?

《狂野时代》的导演毕赣,以前拍过《路边的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

前一部很多人压根没听说过,后一部就太有名了——不是因为有多好看,而是因为当年那波营销:跨年夜上映,打着“和爱的人一起跨年、完成一个定情之吻”的口号,一堆情侣拉着手进场,首日票房2.6亿,热闹得跟跨年晚会一样。

结果呢?

看完一片哗然,第二天票房直接掉到谷底,口碑两极分化,那种“被营销骗进来的愤怒”,到现在很多人还记得。

《狂野时代》这次的走势,说难听点,就是那场翻车的续集——只是观众长记性了,退票更快,冷静得多。

你要说毕赣完全不会拍电影,好像也不至于,他对镜头、氛围、节奏有自己那一套东西。

但如果把观众一次又一次当成“可以任由营销摆布”的角色,只想着用噱头冲首日票房,却懒得给大家讲一个看得懂、共情得上的故事,那观众最后学会的,只会是避雷。

艺术片不是不能拍,难懂也不是原罪。

问题是,你不能拿晦涩和空洞当深度,更不能拿“你们不懂”当烂片的遮羞布。

电影这门生意,再会炒作的人,也敌不过观众用脚投票——热度可以造,票房和口碑,真装不出来。

来源:每天一首古风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