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沪语电影《菜肉馄饨》正在热映,一碗皮薄馅鲜的馄饨,裹着上海最地道的市井烟火气 —— 那是刻进上海人 DNA 里的日常滋味。这部电影讲的从不只是一碗吃食,更盛满了老上海的集体回忆与城市温度。
沪语电影《菜肉馄饨》正在热映,一碗皮薄馅鲜的馄饨,裹着上海最地道的市井烟火气 —— 那是刻进上海人 DNA 里的日常滋味。这部电影讲的从不只是一碗吃食,更盛满了老上海的集体回忆与城市温度。
今天,新闻晨报重磅推出《WHEN DHEN》特刊,更精选了虹镇老街、曾经的“外滩第一弯”、寿宁路等10处承载城市记忆的老地标,将珍贵旧影化作晨报文创——“消失的上海地标”定制透卡,让时光印记可触可藏。
与此同时,新闻晨报的记者们穿梭于近20家沪上老字号、人气馄饨店与各大影院,访食客、会影迷,邀大家打卡互动,把这份带着烟火气的精美好礼送到手中。
透卡圈粉!阿姨“许愿”要抽曾经的“外滩第一弯”
📍 打卡点:SHO上海影城
在SHO上海影城,晨报文创精心打造的打卡装置与《菜肉馄饨》影片主题展区浑然一体。拿着一份新闻晨报特刊,从“石库门”造型的打卡装置走出“弄堂”,拾级而上,就能轻松复刻影片同款主题海报。
上午11点半,结束了观影的爷爷奶奶们纷纷结伴而来,或合影留念,或读报打卡,称赞“一碗馄饨暖人心”的主题与影片相映成趣。
市民施女士当天是和女儿一起来观影,她感慨影片刻画的感情很真挚,人民公园、淮海路、国际饭店等地标也格外打动她。
另一位前来打卡的阿姨则被现场展示的晨报文创“消失的上海地标”定制透卡吸引,一边扫码打卡一边现场“许愿”,希望能抽中带有曾经的“外滩第一弯”拆除前影像的透卡,“‘外滩第一弯’这个太有情怀了,我从前天天都要经过”。
“石库门”掀起“回忆杀”,重现弄堂读报旧时光
📍 打卡点:大光明电影院
而在大光明电影院,老上海人的观影和打卡热情同样高涨。
下午2点影片开映前,不少观众主动索取晨报特刊,在“石库门”造型的打卡区留下创意光影——有人斜倚石砖墙边读报,重现旧时弄堂里读报的时光;有人以电影海报为背景,定格与光影的约会。
观众胡先生透露,他已经是“二刷”《菜肉馄饨》,是专门陪姐姐来感受影片氛围的。两人看着晨报定制透卡展示的虹镇老街、上海音像市场等往日地标,也感慨场景选择有趣。
82岁的观众徐奶奶说,她是专门让女儿买票来看电影的,“邻里之间和和睦睦的景象拍得好”。
单位包场爆火!看电影、品馄饨、忆老上海
📍 打卡点:胜利电影院
胜利电影院是虹口的一家老牌影院,至今已经有九十多年的历史,也是乍浦路风貌影视街的文化地标。
中午,胜利电影院主理人沈斌与工作人员将刚刚送到的《新闻晨报》馄饨特刊整理好之后,一一放上报架。最近,电影《菜肉馄饨》已经在全市电影院公开上映,胜利电影院也接待了不少单位组织的包场观摩活动。
“晨报的馄饨特刊出版了,与正在放映的电影《菜肉馄饨》相呼应,作为上海人来说,馄饨对我们来说有一份浓厚的记忆,欢迎大家来乍浦路看馄饨,吃馄饨。”沈斌说。
上海人的菜肉馄饨,每一口都藏着情怀密码
📍 打卡点:馄饨狂想派、35克魔都新馄饨、灯笼馄饨
对于菜肉馄饨,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感情。
“温暖”,馄饨狂想派的老板赵老板对馄饨的回忆跟父母紧紧联系在一起,因为无论在外经历了怎样的艰辛,父母永远会包好馄饨、做好一碗馄饨等他回家。
“好吃”,在35克魔都新馄饨的老板张金秋看来,馄饨里藏着美味密码,无论怎么做都好吃,所以与朋友创业,选择开了一家馄饨店,店铺才开业一个月生意爆棚,每天馄饨包都包不过来。
午饭时间,每家馄饨店都坐满客人,其中不乏被电影勾起回忆,特地来打卡的食客。
杨先生就是看完了电影后,特地来打卡菜肉馄饨,平板电脑放着电影的宣传视频,电影票摆在一边,馄饨做好端上来,仪式感满满地拍下数张照片。
配合食客的热情,馄饨店里也推出了不少电影相关活动。凭电影票到35克魔都新馄饨任意消费,就送馄饨一份,数量有限;馄饨狂想派推出吃馄饨包馄饨活动,店内消费馄饨,店铺就提供一份馄饨皮和馅,让顾客在店里给家人朋友包一份馄饨。
看着“新闻晨报菜肉馄饨”特刊里的老上海地标,杨先生感慨万分,一一说起每个地点的回忆。“锦江乐园,摩天轮嘛,一直说要拆,说了很多年,今年终于定了,很舍不得……沪西工人文化宫以前经常去的。”
看着报纸上的十几个地点,杨先生说道“还可以增加很多地方,文庙、庐宫,都是小时候经常去的地方。”
跟朋友一起来吃馄饨的陶先生看着晨报文创透卡,对虹镇老街印象深刻,他记得这是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的聚集地。
35克魔都新馄饨的老板张金秋对每个老地标都如数家珍,“寿宁路,我的第一次小龙虾就是在这里吃的”,“虬江路,淘数码产品的地方”。
刚刚吃完一碗馄饨的冯小姐看到店里的报纸和文创,主动问起,说起老上海地标,也是回忆满满,“锦江乐园,小时候春游秋游的地方,后来没办法,大乐园都过来了”,“‘外滩第一弯’,我记得的,后来拆了嘛”。对于这些老地方,冯小姐充满回忆但并不惋惜,“总归要发展的嘛,城市要更新的。”
在灯笼馄饨,午饭时刻,小小店内挤满了人,其中不乏拿着相机慕名来打卡的游客。Nora女士家住附近,经常来吃灯笼馄饨,正好坐在新闻晨报菜肉馄饨特刊旁边,她主动拿起来报纸和晨报文创,“这不是沪西工人文化宫嘛,我以前经常去的。”
上海小囡要带着老地标透卡重游上海
📍 打卡点:沧浪亭盛兴汤圆、光明邨大酒家、混沌研究所
中午时分,沧浪亭盛兴汤圆、光明邨大酒家都排起了长队,阿姨妈妈、爷叔们排队时也研究起了新鲜出炉的馄饨特刊。
沧浪亭盛兴汤圆这几天点单率最高的面点就是各色馄饨,每天卖得最好的自然是上海人最爱的菜肉大馄饨。一位老阿姨今天到沧浪亭盛兴汤圆来吃馄饨,“过年时,老上海们都会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包馄饨,团团圆圆。”
在混沌研究所,馄饨不只是食物,更是连接人与人的纽带。“从小妈妈就教我如何手工包馄饨,馄饨里深藏着一份妈妈的爱。”混沌研究所的老板希望通过一碗热腾腾的馄饨,让年轻人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既能品味传统手艺的温度,又能享受新鲜有趣的用餐体验,在美食的疗愈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亮。
混沌研究所的工作人员特别喜欢馄饨特刊中的记忆中的打卡点,觉得这些都很有情怀感。今天她还意外收到了晨报文创透卡,“作为上海小囡,看到这些老上海的打卡点很有感触,有空会拿着这些透卡一起再去走走。”
老上海看到沪语拼音很激动
📍 打卡点:美新点心店
上午,沪语作家、沪语小说《弄堂》作者胡宝谈在陕西北路的美新点心店看到了《新闻晨报》最新出版的馄饨特刊,他告诉记者:“今天很激动,以前看到的都是普通话拼音,今天在报纸头版上看到沪语拼音,馄饨特刊里面有许多上海人的馄饨故事,相信大家看了之后会喜欢这些内容。当然,天冷了,大家也可以来吃一碗馄饨。”
《菜肉馄饨》带火馄饨,中午已售罄
📍 打卡点:椿方圆
中午时分,记者走进位于乍浦路风貌影视街店的椿方圆,店里的大馄饨与小馄饨都分量十足,其中崇明大馄饨是招牌。记者表示想来一碗大馄饨,店经理非常遗憾地告诉记者,店里的大馄饨已经早早售罄了。
最近大馄饨卖得非常好,可能是受到电影《菜肉馄饨》上映的影响,也可能与最近天气降温有关,上海人天冷了就喜欢吃一碗有汤汤水水的大馄饨。
📍 打卡点:王家沙总店
位于南京西路的王家沙总店顾客盈门,许多老食客都知道,二楼可以点菜吃馄饨,而且手擀皮子包的馄饨晶莹剔透、造型漂亮。
下午,《新闻晨报》馄饨特刊送到,工作人员摆上了收银台,马上有顾客上前来扫码互动。
上海老爷叔希望多推荐老上海特色店,守住舌尖上的情怀
📍 打卡点:弄堂小馄饨食府
在威海路的弄堂小馄饨食府,记者遇到从徐汇赶来的刘老先生。刘老先生今年84岁,退休前是一位高级工程师,讲话思路清晰。刘老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每个星期都要来店里吃一碗手工现包的鲜肉小馄饨,三十多年一直如此。
看到新闻晨报馄饨特刊当中推荐了12家店,他仔细数了一下,其中有6家店是去过的。“上海有许多有特色的饮食店,除了馄饨店,还有面馆和其他点心店,老上海一般认准了就会一直去,甚至几十年不会变,这就是上海人对这些老店的感情。希望报纸能多推荐一些这些的店。”刘老先生说。
📍 打卡点:三林塘馄饨店
📍 打卡点:蒋掌柜·老上海本帮美食
来源:周到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