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部连官方上映通知都没发布的电影,居然能连续三天霸占文娱热搜榜,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 20 亿,粉丝与路人影迷集体在线 “蹲档”—— 肖战主演、正午阳光首部电影《得闲谨制》的热度,简直颠覆了影视圈的常规认知。1943 年鄂西深山的无名小镇,手无寸铁的逃难百姓,为
一部连官方上映通知都没发布的电影,居然能连续三天霸占文娱热搜榜,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 20 亿,粉丝与路人影迷集体在线 “蹲档”—— 肖战主演、正午阳光首部电影《得闲谨制》的热度,简直颠覆了影视圈的常规认知。1943 年鄂西深山的无名小镇,手无寸铁的逃难百姓,为何要拿起锤子斧头对抗武装到牙齿的日军?“得闲谨制” 四个字背后藏着怎样的生死密码?正午阳光跨界电影圈为何偏偏选中这段冷门抗战史?这一切的疑问,都让这部未映先火的作品充满了神秘吸引力。
《得闲谨制》的故事背景,定格在抗战最艰难的 1943 年,彼时南京沦陷已逾六年,战火顺着长江流域一路西延,宜昌作为长江上游的战略咽喉,成为日军西进的重要目标。不同于多数抗战片聚焦正面战场的宏大叙事,这部电影将镜头对准了宜昌深山里一个与世隔绝的小镇 —— 这里本是逃难百姓的 “避风港”,有靠着手艺谋生的匠人、守着几亩薄田的农户、失去亲人的孤儿寡母,他们最大的心愿不过是 “苟全性命于乱世”,在战火缝隙里求一口安稳饭吃。谁也没想到,一支迷路的日军小队意外闯入这片净土,烧杀抢掠的暴行瞬间击碎了小镇的宁静,这些原本连鸡都不敢杀的普通人,被迫走上了反抗之路。
最让人动容的是,影片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血腥场面,反而用大量细节勾勒出小人物的抗争智慧:木匠出身的男主 “得闲”(肖战 饰),用榫卯结构制造陷阱,让日军在山林中寸步难行;铁匠大叔将农具改造成简易兵器,粗糙的铁斧在夜色中闪着寒光;就连年迈的老奶奶,都懂得用山间草药制作迷烟,配合年轻人伏击敌人。更难得的是,影片巧妙融入了 “石牌保卫战” 的真实历史元素 —— 这场被称为 “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的战役,是中国军队在鄂西会战中的关键一役,而小镇百姓的抗争,恰好成为这场宏大战役中最微观的注脚。这种 “以小见大” 的叙事方式,没有千军万马的冲锋陷阵,却通过 “一个陷阱的搭建”“一次夜袭的谋划”“一场生死的抉择”,让抗战精神变得可感可触,比宏大叙事更能戳中观众的泪点。
“得闲谨制” 这四个字,堪称影片的灵魂所在,背后的寓意远比表面看起来深刻。“得闲” 既是肖战饰演的男主角名字,更藏着乱世中的人生哲学 ——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得闲” 是一种奢望,更是普通人对和平生活的终极向往。肖战塑造的 “得闲”,不是传统抗战片里的 “战神”,而是个略带腼腆、心思细腻的木匠,他双手布满老茧,刻木头时眼神专注,面对日军时从最初的恐惧颤抖,到后来的坚定无畏,这种成长弧光让角色极具真实感。而 “谨制” 二字,源自中国古代工艺 “物勒工名” 的传统,意为工匠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作品上,以示对品质的负责。影片中,“得闲” 将 “谨制” 二字刻在自己的刨子、凿子上,这不仅是对祖传手艺的敬畏,更在抗战中升华为对家园、对同胞的责任担当;而这两个字,也像是正午阳光写给观众的 “承诺书”—— 作为以品质著称的影视公司,正午阳光深耕电视剧领域多年,《琅琊榜》《山海情》等作品口碑爆棚,此次跨界电影圈,选择抗战题材而非流量题材,筹备三年、实地采风、十易其稿,这份 “精益求精” 的创作态度,恰是 “谨制” 二字的最好诠释。
肖战此次挑战抗战题材,无疑是职业生涯的一次重要突破。此前,他因偶像身份出道,虽凭借《陈情令》《王牌部队》等作品积累了演技口碑,但仍有部分网友质疑其 “流量标签”。而在《得闲谨制》中,他完全褪去了偶像光环:路透照里,他身着打补丁的粗布短衫,头发凌乱,脸上沾着泥土和草屑,双手因为长期做木工显得粗糙不堪;面对日军时,他的眼神从最初的躲闪不安,到后来的咬牙坚定,没有夸张的肢体动作,却通过微表情传递出角色的内心变化。有网友在路透照下留言:“这才是演员该有的样子!没有精致妆容,没有耍帅镜头,肖战的‘得闲’看着就像从那个年代走出来的匠人”;还有业内影评人评价:“肖战选择‘得闲’这个角色,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 非典型英雄的设定更考验演技,而他身上的质朴感,与角色高度契合”。当然,也有少数质疑声:“流量演员演抗战片,会不会拍成偶像剧?” 但更多网友反驳:“正午阳光的班底 + 真实历史背景,再加上肖战的投入状态,大概率是部诚意之作,别带着偏见看人”。
正午阳光首次进军电影领域,就选择如此厚重的抗战题材,本身就充满了勇气。近年来,影视圈充斥着大量快餐式作品,流量明星 + IP 改编的组合屡见不鲜,而《得闲谨制》却反其道而行之:聚焦冷门历史事件,主打小人物叙事,没有流量堆砌,没有狗血剧情,全靠故事本身和创作诚意打动观众。据知情人士透露,剧组为了还原 1943 年的小镇风貌,在宜昌深山搭建了实景村落,所有道具都力求真实 —— 农户家里的陶罐是从旧货市场淘来的老物件,匠人的工具都是请老木匠手工打造的,甚至演员的服装布料,都是按照当年的工艺织成的。这种 “较真” 的创作态度,在如今的影视圈尤为难得。有网友感慨:“正午阳光果然从不让人失望,光是这份对细节的追求,就值得期待”;还有历史爱好者表示:“石牌保卫战的历史很少被影视化,感谢这部电影让更多人关注这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截至目前,《得闲谨制》的官方上映日期仍未官宣,但 “12 月上映” 的传闻已让网友们按捺不住期待。有人在社交平台发起 “蹲《得闲谨制》官宣” 的话题,短短几天就有数十万人参与;还有粉丝自发整理影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科普鄂西会战和石牌保卫战的历史,带动了更多人关注这段抗战史。这部电影的热度,早已超出了 “流量明星主演” 的范畴,它让我们看到:观众真正期待的,从来不是虚无缥缈的流量噱头,而是有温度、有深度、有诚意的作品;历史真正需要铭记的,也从来不止是那些惊天动地的英雄,还有无数在乱世中坚守正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其实,《得闲谨制》的火爆,本质上是观众对 “真实” 与 “坚守” 的共鸣。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得闲” 们没有超能力,没有先进武器,他们的抗争或许渺小,却用 “以匠心守初心” 的信念,筑起了民族的精神长城;而在今天,我们虽身处和平年代,但这份 “谨制” 的态度、这份平凡中的坚守,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 无论是职场上精益求精的从业者,还是生活中默默付出的普通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 “守护家园”。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伟大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关键时刻选择挺身而出的平凡;历史也从来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无数个 “得闲” 们用生命书写的鲜活故事。
或许,这就是《得闲谨制》未映先火的真正原因: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望,一次对精神的传承。当我们走进影院,看到肖战饰演的 “得闲” 用刨子守护家园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角色的成长,更是一个民族在危难中不屈的灵魂。无论 12 月能否如期上映,这部充满诚意的作品,都值得我们期待 —— 因为它让我们明白:有些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有些历史,永远值得铭记。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生活中的 “得闲”,用 “谨制” 的态度,坚守初心,不负时光。你准备好赴这场与历史、与坚守的约定了吗?
来源:JJLIN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