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疯人院》五十周年:反叛、顺从与自由,为何成为时代象征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22 04:19 1

摘要:电影能够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编剧和最佳导演这“五大奖项”极其罕见,因此从历史上仅有的三部获奖电影中寻找共性意义并不大。然而,在《一夜风流》《飞越疯人院》《沉默的羔羊》之中,恰恰是迎来上映 50 周年的《飞越疯人院》显得最不像那种会横扫全部

电影能够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编剧和最佳导演这“五大奖项”极其罕见,因此从历史上仅有的三部获奖电影中寻找共性意义并不大。然而,在《一夜风流》《飞越疯人院》《沉默的羔羊》之中,恰恰是迎来上映 50 周年的《飞越疯人院》显得最不像那种会横扫全部奖项的作品。

《一夜风流》和《沉默的羔羊》都属于极少被学院青睐的类型片(分别是浪漫喜剧与恐怖片),它们的获胜出人意料,却也清晰:这是各自类型的最佳范例。而《飞越疯人院》则更显棘手,它是一部带有寓言色彩的喜剧剧情片——以精神病院里一群可爱的患者为外壳,讲述了呼应 1960 年代反体制风潮的反服从故事。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QfcqkCAw

该片改编自肯·克西 1962 年出版的同名小说,部分源自他担任医院勤杂工时的经历,也提前记录了他对战后美国一致性文化的反感。米洛斯·福尔曼执导的电影与原著最大的不同,是将叙述视角从酋长(威尔·桑普森)转向了兰德尔·麦克墨菲(杰克·尼科尔森)。酋长是一个自称又聋又哑的美洲原住民,小说从他的视角展开;电影则紧贴麦克墨菲的经历——他伪装出精神疾患,以为这样就能躲过劳改营刑期。

医生们似乎并不完全相信他的伪装,但他的行为足够反常,使他得以暂时留下。他试图带领病房里的患者追求自由与乐趣,却与掌控全局的拉奇德护士(路易丝·弗莱彻)发生激烈对抗。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QfdtfBxF

“自由灵魂”对抗严厉权威的设定本身就容易滑向滑稽,但尼科尔森呈现出极具层次的表演,让麦克墨菲远超“浪漫化英雄”这种简单想象。他既带着尼科尔森式角色的夸张特质——比如摘下毛帽后那显眼的发际线——又隐含着难以言说的阴影。他在影片尾声的关键场景中坐在窗边凝视远方,仿佛在思考自己行为的后果,这个带着茫然的凝视后来与影片结尾被脑叶切除后的“空洞目光”形成呼应。

虽然弗莱彻的事业不如尼科尔森那般高峰,但她饰演的拉奇德护士同样令人难忘。以镜头比例而言,她甚至算不上主角;大部分时间她并不显眼,也从不炫技。她始终保持安静而坚定的权威,用近乎无声的方式压制一切改变。她最关键的一幕,是训斥胆怯的年轻患者比利(布拉德·道里夫),并不从鲁莽或规则入手,而是问他:“你难道不觉得羞耻吗?”电影中这种以“羞耻”迫使人顺从的机制至今仍具穿透力。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QffFSSdf

片中所展示的多种治疗方式虽然在之后的几十年已逐渐被淘汰,但医院的隔绝与规训感让整部电影带着一种超越时代的气质,不论故事发生在 1960 年代或拍摄于 1970 年代的背景,“场景的封闭性”都显得跨越时间。(当然,麦克墨菲偷偷带大家去钓鱼在今天看来多少显得有些古雅。)

五十年后的今天,《飞越疯人院》对后世最明显的影响,或许正来自其较为癫狂的一面,并因此带着某种威胁意味。几乎巧合的是,《动物屋》在几年后上映,时代背景与《飞越疯人院》接近,同样在放纵与自毁式的狂欢中寻找“男性化自由”,但没有前者的悲伤深度。尽管如此,《飞越疯人院》依旧推动了一种美国式的强烈个人主义,甚至在某些层面将这种反叛与原住民角色联系起来。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QfhZER8j

当然,这种底层意味更多源自过去半世纪美国反叛文化的变化。但从片子当年在奥斯卡面对的竞争对手也能看出时代的复杂性。

除去《巴里·林登》,1975 年的其他最佳影片提名作品均展现了美国社会的独特故事:《大白鲨》的英雄主义,《热天午后》中被社会抛弃的小人物,《纳什维尔》中荒诞却真实的政治景观。《飞越疯人院》最终以酋长亲手让被脑叶切除的麦克墨菲“解脱”并逃离医院作为结尾,与这些作品相比同样带着悲伤。然而它又常被视作一种胜利,尽管这种精神有所限制。麦克墨菲说自己试图抬起洗手池砸碎窗户:“我努力了,不是吗?至少我试过了。”

最终完成这一切的是酋长。这不是 1975 年最佳影片候选中最复杂的信息,却可能最容易触动观众。毕竟,谁没有在失败后告诉自己“至少我努力了”呢?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来源:见尘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