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比起回顾,中国电影更值得思考的一个话题是,我们的镜头,能多贴近当下现实。
今年是个特殊的年份。
对于影迷来说,肯定知道——中国电影120周年。
但比起回顾,中国电影更值得思考的一个话题是,我们的镜头,能多贴近当下现实。
这个时代的故事,正在等待被讲述。
电影,准备好了吗?
新颖,犀利,真实,Sir最近又看到了这样的片子。
比如对准热门的直播。
看上去平平无奇的主播互动,弹幕却在刷“出门被车撞”。
还有令人头疼的职场应聘。
而她,还没来得及自我介绍,面试官就火速要求今天入职:“五险一金按朝阳区最高标准!”
无比真实的场景,却充满了说不出的奇异感。
这两个片段,出自今年举办的第六届华为影像XMAGE·金鸡手机电影计划的获奖作品:《横·竖》与《候补名单》。
在中国电影120周年之际,这一届的参赛者,直接把社会观察和脑中思考的种种当下新问题,都用手机镜头记录下来,人文气质拉满。
我们看着这台“口袋里的摄影机”横屏、竖屏随时转换,在明媚的色彩中辗转腾挪,形成了一系列镜头语言极其丰富的作品。
这都与移动影像技术的进步有关。
影迷们总说,现在的大银幕,很难看到当下的年轻人在想什么。
但在刷这些获奖作品的同时,Sir却更有了信心,或许是大银幕限制了创作者的门槛。
手机电影,反而催生出了更多元、更具有共鸣的电影新力量。
六年来,华为影像XMAGE·金鸡手机电影计划,征集了27000+部手机电影作品,帮助上万名创作者实现电影梦。
Sir看见的,是创作者蓬勃的活力,他们关心远方冰川细微融化的声音,也敢于剖开自己内心的焦灼。
01
认识世界
这届获奖的一些纪录片作品,心系远方,也关注附近。
《消逝的海螺沟冰川》。
导演用华为手机延时摄影,持续耐心记录了海螺沟冰川的消融过程。
背景音是冰川下游激烈的水声。
冰川褪去,露出了原先共存的红石滩。
曾经那片生长着树木的土地已经完全消失。
手机像一双悲悯的眼睛,静默地看着日月变迁,环保问题一步步凸显出残酷的瘢痕。
教授语重心长地讲述一座冰川的成型需要历经多少岁月,最后也只余叹息。
“冰川不语,但答案在我们手中。”
镜头最后给到了小朋友,他们从没见过冰川,于是问“那里不是小熊的家吗,之后它们怎么生存呢?”
不希望未来的孩子们见到冰川,只是在教科书和纪录片里。
但好在,这台手机陪伴记录了它那最后的时光。
《我只期许明天》,是一个手机版本的“阿勒泰”的故事。
但是拍的不仅仅是浪漫,更是生活背面那些没有言说的酸苦质感。
纪录镜头对准的,是在内蒙古草原为游客表演骑马的女孩。
她的生活似乎由宏大壮美构成。
但是镜头更愿意记录她疼痛的沉默。
被马踢了一脚的女孩,蹲下来,捂着肚子低着头,说“习惯了,我没事”。
更让Sir记忆犹新的是,她在车里和朋友抽着烟,习以为常地笑着说:“我的肠子好像被踢断了,上次,刘叔的脚被踩烂了。”
因为轻便,手机镜头几乎“无痕”地进入了女孩们的生活,她们聊天时几乎处于最真实的无表演状态。
当它从车窗中伸出来,后拉看见整台车向草原另一边驶去,我们才感觉出自己抽离了那段生活。
手机,变成了人类社群最柔软的感知触角。
当女孩趴在摩托车上说:“我觉得马儿更好控制,车子不是活物,我掌控不了它。”
我们才发现,原来所谓的远方生活,只不过是城市生活失控之后,寻找的一个寄托而已。
深入其中,发现它还是城市生活的镜像,依然照出了人们平日的忐忑、忙碌与仓皇。
《洼洼地里好庄稼》纪录了玉米棒子从播种到丰收的全过程。
留在乡村的爸爸和妈妈是故事的绝对主角。
他们守着那一方“碗底地”,因为地势,灌溉困难,非常容易堆积肥料,难以成熟。
但是父母总是笑着,乐观幽默地解决这个问题。
镜头跟随田间的“水老鼠”传递出“希望”。
短片中,玉米地总是绿油油地占据三分之一的镜头,生机一直都在岁月流逝中悄然孕育。
在京剧锣鼓点中,爸爸在家练着功夫,自娱自乐。
玉米收获的时候,一家人聊到这几年的厂子收益不好,谁家又开始找新工作。
但是他们怀抱着簇子里满满的玉米棒子,也能在颠沛的生活中,感觉到一点点土地带来的安心。
冰川,草原,田地,这些远方发生的一切都被手机镜头珍藏着。
即便它们正在远离、消逝。
但是身处其中、那些拥有传统生活方式的同胞们,依旧和我们心灵共振。
当我们掏出华为手机,记录下这些本土风情时,它们就不会只是旅游或回乡的大巴车经过时,那匆匆略过的影子。
02
对话自己
而这届获奖的故事片,讽刺和反思意味更强。
黄觉导演的《横·竖》中,手机不仅是拍摄的工具,也成了故事发生的核心载体。
一位文艺片导演在自己搭建的片场中游走。
但是墙上的黑白分明影子已经暗示:他的内心焦灼而彼此撕扯。
并且整部电影,都带有一种夸张荒诞的舞台感。
电影的资金链断裂,他一筹莫展,小额贷都把他这个项目给拒了。
手机跟随它记录了完整的片场生态:人声嘈杂,没人真正想创作,不过是水一份工,混一笔钱。
他从海宁一块块找来的古建筑道具,不过成为临时工的饭桌。
他抢来演员的手机开始直播,密集的台词却完整展示了一个人逐渐疯狂的过程:
他一开始还有艺术家的心气,数自己的文青过往,但是很快他开始分裂。
语气依旧狂,但态度开始低三下四,只想要钱,哪怕你们想看我的死法。
没人在意他说的艺术追求,只是不停往他身上加特效、贴标签。
在一次次语言的虐待中,他的精神也绷到最顶点。
他一边眼中含泪,一遍对着弹幕的死法哈哈大笑。
电影结束在他骤然被封禁的瞬间,幽默的音乐延续了这种荒诞。
导演黄觉表示,短片展现的是一个创作者在现实下的挣扎,希望这支短片可以作为窗口,为拍不下去的人,发出一丝丝的呐喊,为每一个坚守初心、坚持创作的人带来一些鼓舞。
手机电影也开始涉及“元电影”(讲电影本身的电影)创作。
因为技术的提升,它可以囊括多种表达。
不管是横屏在片场中全方位声画记录,把一整个众声喧哗、消极怠工的状态都纳入镜头下。
还是竖屏那逼近人脸部,捕捉他心灵一点点崩解的过程,配合直播的弹幕,更显得苍凉。
的确如黄觉总结的:
“口袋里的电影机”让“艺术探索”有了触摸人心的温度,让每个瞬间都能被记录。
这届获奖故事片不仅表达创作者自身的焦灼,还把社会新鲜人会遇到的问题也包裹其中。
求职难、皮包公司、简历造假、课程诈骗……
《候补名单》无疑是参赛作品中最“量大管饱”的一部。
色彩鲜艳、造型夸张、运镜灵活。
镜头在一层小小的皮包公司中移动,每个房间都是一个戏剧点。
艺术专业出身的女主角来到一家虚假的国外培训机构应聘,第一个任务就是瞒着富家千金假扮她之前想预约的老师。
在短短的十分钟内,转折、问题应接不暇,最终结局出乎意料。
有一场,在对准爱吹牛的公司招聘官的时候,镜头幽默地变成了他情绪动作的延伸。
随着他满口并不通顺的英文夹杂中文,镜头非常自然地顺着他的动作也“翻了个白眼”。
还有餐厅的一幕,女主为了吸引注意力找机会逃跑,突然开始了自己准备多日的演讲。
而手机移动摄影丝滑地纪录了所有人当下的瞬间反应,替代了正反打。
此时,她背后的水晶大吊灯突然一亮,就像道具在为这浮夸的氛围鼓掌。
短片也没忘记在这样大的信息量中埋下线索做到最后的悬念反转。
成功让女性职场牛马掀桌这群假资本家。
这部超有网感的短片证明了,“抽象”真的能成为年轻人反抗世界的法宝。
而手机影像,原来也能被“玩”得这么花哨,让人大饱眼福。
03
手机电影造梦
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
凭借《唐探1900》获得金鸡最佳导演奖的戴墨,受组委会的邀请,用华为Mate 80系列手机拍摄了一部金鸡开幕式短片,《奔赴光影》。
短片开始于数字“1905”,伴着京剧的锣鼓点,记录了老、中、青几组普通人,共同奔赴着一场老电影开场的瞬间。
昏暗的室内,无论是电视机旁的老人,还是下个镜头里鱼缸里游动的金鱼,都清晰呈现出光线的明暗层次。
夜晚,街灯闪烁,在广告牌光的照耀下,一对母女一前一后进行对话。
手持摄影下,手机的防抖能力出色,母女俩的面部始终锁定在镜头中心。
在拍摄一对情侣赶车的出租车内戏时,手机在车内、车外焦点移动,画质依旧清晰,色彩还原也精准、真实。
情绪最饱满的,是那一段从“2002”奔向“2025”的跑步平行剪辑。
女孩的发丝在夜晚的天桥清晰地跃动着。
这段奔跑不仅中国电影的一次跨越时空的致敬,也是华为移动影像综合能力迈上新台阶的证明。
它的背后,是中国芯片和自主操作系统的突破。
这段6分钟的电影梦再现,也是对国产科技的致敬。
因为,120年巨大的历史跨越,其实融入在普通人生活的点点滴滴。
那“口袋里的摄影机”一直在推动着“全民创作”的平凡梦想。
从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定军山》到现在。
从庞大笨重、几乎不能切镜头的摄影机,到胶片摄影,又到数字摄影,再如今,就变成手掌中的一小台移动影像。
形式在不断改变,电影承载的时代议题也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创作者想要真诚地表达对世界的观察、对自我处境的剖析的初心并没有改变。
B站的节目中,导演小策和贾樟柯对谈中发问:
会担心手机短片影响到大银幕电影吗?
贾樟柯回答,并不担心,因为最早的电影就是单镜头纪录影像。
是一代代的创作者,丰富了电影语汇,将它从杂耍变成了艺术。
任何新形式的出现都不是完善的。
而是有人投身其中,不断探索,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师经典。
同样。
手机电影本身,也需要在起步的阶段,经过一个个深度作者,让它在深度内容的殿堂,站得更稳一些。
华为影像XMAGE·金鸡手机电影计划到如今已经举办到了第六届。
Sir记得去年参加论坛的一个瞬间。
当获奖的一位女导演韩雨岐因为一部通过孩童视角反映家暴的短片《过家家》获得最佳超短片奖项,从李少红导演手中接下奖杯的时刻。
她的丈夫在台下泣不成声,而导演本人也多次语塞。
因为,拍出一部电影,太难了。
即便是手机电影,也需要制片的鼓励,朋友的支持,让导演没有放弃,最终获得了意外的奖项。
它既带有大众属性,又充满了作者表达。
手机本身就和大众生活息息相关,它的视角,比如vlog、视频通话、监控视角,都是大众最熟悉的影像类型。
而它也更容易承载一些跳脱传统电影思维的想法与视角,在这个强调“降本增效”的创作时代,手机电影无疑会促使更多的优秀电影作品诞生。
而华为XMAGE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增加了更多手机电影的可能性。
从超聚光影像系统,发展到XD Motion运动引擎的硬件技术创新,使创作者能够捕捉更加真实、细腻的色彩细节。
菁彩影像HDR Vivid扩展了高动态范围、色域更广,让色彩的细节更加丰富;
菁彩声Audio Vivid为每一个声音赋予独特的个性,为观众营造沉浸式听觉体验。
前段时间发布的鸿蒙6,还能实现4K60帧的HDR视频,丰富了画面信息量的同时,又在流畅度上实现了平衡。
自2019年华为影像XMAGE·金鸡手机电影计划启动以来,持续鼓励更多专业电影人和普通用户用手机进行影像创作,不断拓宽手机电影的创作边界。
而今年的作品,更是在思维、技法、内涵上都做到了与当下同频。
技术进步的同时,越发具有更鲜明、深入的表达态度。
说白了,这是一次低门槛的、让全民都能参与拍电影的机会。
正如该届主题“XMAGE影像力量,续写 120 年中国电影梦”。
华为影像XMAGE为我们提供的,是以技术为底座,让每个人都能握住手机镜头。
当时代的淤塞、内心的感怀在内心奔涌时。
随时开机,按下一个拍摄键,续写出独属自己的电影梦。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毒舌电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