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梅隆的作品:不朽经典的诞生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21 00:37 1

摘要:相信有一部分《终结者》或者卡梅隆的影迷,都听说过这样一个典故:《终结者》系列全球总票房已经超过了21亿美元,而这部科幻动作经典之所以诞生,却要源于卡梅隆本人做的一个噩梦。

卡梅隆的作品:不朽经典的诞生

相信有一部分《终结者》或者卡梅隆的影迷,都听说过这样一个典故:《终结者》系列全球总票房已经超过了21亿美元,而这部科幻动作经典之所以诞生,却要源于卡梅隆本人做的一个噩梦。

卡梅隆亲自承认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他回忆说,那是在《食人鱼2》拍摄完毕,进行后期制作的时候。当时,卡梅隆飞到罗马去检查进度,结果发现,影片被搞得一塌糊涂,再加上当时自己濒临破产,所以旅途劳累再加情绪低落叠加在一起,导致他在一家汽车旅馆里发了高烧,一病不起。在病中,卡梅隆做了一个噩梦:一个来自未来的智能机器人穿越了时空,来到现代执行杀人任务,它的外形如同金属骷髅骨架一般,从烈火中慢慢升起。从梦中惊醒的卡梅隆迅速找了一个草稿本,把梦中的机器人形象画了下来,并且完善了基本设定和故事情节:这个机器人原本有以假乱真的人形外表,但在激烈的战斗中被损坏,最终现出原形。机器人追杀的目标,是个普通的女孩,但在未来世界,她将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所以机器人决定,不惜一切代价要除掉她。

兴冲冲的卡梅隆,拿着这个故事大纲和自己绘制的视觉大纲,去找自己当时的女经纪人,但却被兜头泼了一盆冷水。女经纪人当时的原话是:“太糟糕了,这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 卡梅隆在书中回忆说,幸亏自己当时对这个“产品雏形”有强大的信心,没有将其抛弃;否则,终结者系列就不会诞生了。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卡梅隆逐渐完善了整个故事的框架:女主角莎拉·康纳之所以被来自未来的机器人追杀,是因为她是未来人类反抗机器人的领袖,约翰的母亲。1997年8月29日,人类设计的超级人工智能“天网”拥有了自我意识,随后决定,通过控制各大国手中的核武器瞄准彼此发射,来消灭人类。在这场末日浩劫后存活的人类,就组成了抵抗军,与天网批量制造的机器人“终结者”开战。经年累月无法消灭人类的天网,决定通过时光机器,派出机器杀手回到从前,试图杀害莎拉和年幼的约翰;而约翰在获悉这一消息后,也决定派遣一位独行战士乘坐时光机,去保卫当时的母亲和年幼的自己。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uFXJMfpmC

卡梅隆说,自己之所以要拍摄《终结者》系列,第一个原因是,机器人是个非常好的展示机械构造与未来技术的载体,而这也是自己的专长。例如机器人杀手T101独特的金属镂空构造,充满了未来极简主义设计感。在拍摄第一部时,特效团队负责人温斯顿曾经询问过卡梅隆,是否要修改一下设计,让T101的整体结构更为厚重,方便道具团队能够做一件戏服外套,让替身演员穿上,方便拍摄,但被卡梅隆拒绝了:理由是,这样做,就会破坏那种视觉冲击感。卡梅隆强调说,必须让观众看到,T101镂空的金属躯干能够做出各种动作,并且还要在结尾高潮时,设计一个T101已经被切成两半,但上半身依旧能够以爬行姿态追杀女主角的情节。由于当时,CG电脑动画还没有应用于电影工业,所以为了满足卡梅隆的要求,温斯顿只能组织道具团队设计了一套复杂的手动操纵杆,让终结者道具能够做一些简单的动作,但只限于上半身。

《终结者》第一部上映后,仅仅以640万美元的成本,就获得了7800万美元的全球票房;而该系列最为经典的,则是1991年7月推出的《终结者2:审判日》:借助好莱坞著名计算机特效工作室工业光魔的设计,由罗伯特·帕特里克扮演的液体金属机器人T1000,成为电影特技史上划时代的经典形象。然而,卡梅隆透露说,其实在构思第一部的故事时,自己已经构思出了T1000的基础设置,甚至绘制了逐格画面故事板,来想象它变形的场景,只是苦于缺乏相应的视觉技术来呈现它;卡梅伦甚至想过,把类似黏土材料涂上金属光泽涂层,然后采用逐格动画的形式来拍摄,不过后来计算机特效技术的发展,把这一切都变简单了。

如何界定人与技术,或者机械的关系,是进入工业时代后,人类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而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诞生,直接催生了一种恐惧和焦虑的情绪。正如以色列著名人类学家赫拉利所说的那样,由于日新月异的信息处理分析能力,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控制了人类社会运转的许多关键节点,让人类在不知不觉之间,把自己的决策权让渡给了电脑,并且交出了自己的大部分数据,作为喂养人工智能的养分。由于人类对人工智能内部的自我进化机制还不是很了解,所以一旦出现某种类似基因突变的偶然事件,让人工智能决定与人类为敌,我们很可能会束手无策。这种情况如果推演到极致,就会发生某种全新的、无可挽回的灾难。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uFXM3rDpB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卡梅隆和赫拉利的答案惊人的一致,那就是作为人工智能创造者,人类自身犯下了失误,没有教会人工智能学习并接受那些人类宝贵的价值观,比如对自由、生命和平等的尊重。用卡梅隆自己的话说,如何运用技术,是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毕竟,在《终结者》和《异形》的世界中,制造出杀人机器,释放出怪物的,是人类自己,尤其是那些同时掌握了技术和资本,赚取超额利润的跨国技术公司。

我们再来看看同样成为科幻动作片经典的《异形2》。1979年,由雷德利·斯科特拍摄的《异形1》上映,同样一炮而红,成为“太空惊悚”题材科幻片的开山鼻祖。卡梅隆从小就是各类科幻恐怖电影的狂热粉丝,所以,当卡梅隆接过执导第二部的重任时,他就明白,自己一方面必须遵循斯科特在前作里设定的“太空惊悚”基调,但同时要让观众在续作中,看到一些全新的、令人兴奋的元素。为了达到这一点,最简单的方式,莫过于设计出一种全新的异形。因为《异形1》中,异形是从卵生的幼体“抱脸虫”变形而成,所以粉丝们自然会追问,这些卵来自哪里?产卵的又是谁?出于这一点,卡梅隆首先在续集中,加入了体型庞大的高级异形——异形皇后。

卡梅隆回忆说,这个设定来自现实中,自己的生物学观察。毕竟如同他自己所说,一部成功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观众,很可能来自电影中一个高度符合现实逻辑的细节。于是,卡梅隆开始系统建构异形这个物种的生存形态与特征:它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物种,其种群生态类似蜜蜂或者蚂蚁这样的昆虫,所以一定有一个统治者身份的雌性存在,它负责产卵,繁衍后代,而其他低等个体则负责寻找食物和保卫巢穴。

在形象设计上,异形皇后基本遵守了前作美术主创,瑞士现代艺术家H·R.吉格的暗黑“生物机械”风格,但卡梅隆又依据各种真实存在的生物形象,为异形皇后增添了许多外观细节:首先,异形皇后的身材更为庞大,在头部后面,有巨大的,如同远古时期恐龙——角龙一样的骨质颈盾;其次,卡梅隆参考了白蚁巢穴中蚁后的形态,让异形皇后的后半身带着一个巨大的、半透明的产卵器。在影片中,当女主角雷普利与异形皇后狭路相逢时,这个产卵器正在不停地产卵,再配上阴暗潮湿封闭的环境,有效地把恐怖气氛拉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另外,卡梅隆回忆说,在决定接下《异形2》的执导工作时,自己其实已经忙到脱不开身,因为手上同时有两个电影项目要推进,包括史泰龙经典动作片《第一滴血2》的剧本撰写,以及《终极者1》的制作,而卡梅隆之所以要给自己“加码”,就是因为《异形2》的主题,是自己从小就热爱的宇宙探索。

由于父亲的影响,以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在太空航天领域的突飞猛进,使得卡梅隆从小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太空航天迷;钻研火箭与航天技术,是他最大的业余爱好。卡梅隆甚至在2005年,被邀请加入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顾问委员会。

“探索未知,是人类的本能,以及人类积极进步的动力。”卡梅隆说,“有趣的是,电影拍摄从本质上说,和太空探索差不多,机遇和风险并存。你必须在谨慎周密和大胆无畏之间做好平衡,努力达成最好的目标,同时防备最糟糕的结果。”在卡梅隆眼里,对于宇宙的探索,仅仅依靠技术是不够的,因为技术赋予了人类工具和手段,但同时也因为那种精确掌控与确定感,在人内心中滋生了傲慢与麻木,认为人类可以轻易改变乃至逆转自然规律,闯入那些充满危险的未知黑暗之地;所谓:宇宙中有许多危险的角落和谜团,人类无论从心理还是技术上,都还没有做好与之接触的准备。

在日后的访谈中,卡梅隆解释说,如果说第一部的基调是幽闭空间和惊悚,那么《异形2》的基调就是动作与灾难:拥有高科技装备和强大火力的太空殖民地陆战队,没有充分听取女主角雷普利的警告和意见,结果遭遇了大群异形的袭击,死伤惨重。用卡梅隆的话说,人类现实中的探索与冒险,也时常出现这种“高科技主导,灾难性结果”的局面;而最终帮助雷普利等人脱困的,反而是影片中看似最弱小,依靠自己直觉来生存的小女孩纽特。

最后,说完了《终结者》与《异形2》,我们再来看看卡梅隆的另一部科幻巨作,《阿凡达》系列。和刚才两部作品阴郁、黑暗充满宿命感的基调不同,《阿凡达》的特点是:明亮多彩的色调、浩瀚广阔的异星世界,以及人类与其他生物种族的尊重、共存与联结。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uFXNEMErx

在卡梅隆的作品中,女性与爱,是恒久存在的主题之一。几乎每一部卡梅隆的电影,都会存在一个鲜明的女性角色:从《终结者》里的莎拉·康纳,到《异形2》里的雷普利、《泰坦尼克号》里的罗斯,再到《阿凡达》里的娜提瑞公主,她们的人设和经历都传达了这样一种精神:坚强的女性通过自己的勇气和牺牲精神,能够拯救爱人,乃至人类与世界。

在阿凡达电影描绘的世界中,潘多拉星球实际上是一颗具有生命与智慧意识的“活体”星球,以及一个巨大的有机生命网络。这个网络,把星球上所有的生命都连接在一起。从原住民纳美人,到其他潘多拉星球的生物,都能从自身的毛发中伸出神经束,彼此连接,这可以被看作是接入母体的USB接口与数据线。简单来说,潘多拉星球就是一位人类古老神话中“大地母亲之神”的太空版本,她孕育的万物,都可以通过与母体连线,共享情感与能量。最终,这种自然之母提供的生物能量,和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战胜了邪恶,也就是依靠机械和科技力量,试图侵占毁灭潘多拉的人类殖民势力。

同样,构建《阿凡达》世界的许多情节和元素,都已经在卡梅隆早年的创作中有了雏形和设定。卡梅隆在谈到这部影片时,谦虚地说:“我这辈子也就想出了那么十来个好点子,然后翻来覆去地用。”

首先,是《阿凡达》第一部中,潘多拉星球表面,散发着迷人蓝色荧光的茂密丛林和独特的外星植物,这些都来源于卡梅隆常年潜水的经历和梦境。19岁时,卡梅隆又做了一个奇幻的梦,梦到了一片蓝色会发光的丛林,大型植物伸出无数有生命、发出荧光的细长触手,轻轻摇动,如同娱乐场所里的光纤灯;而地面上,有红色的蕨类植物和苔藓,同样带有荧光;梦醒后,卡梅隆迅速绘制了一张草图,用来把这个概念记录下来。而影片中一被触碰就会缩成一团的“螺旋红叶”,原型是一种寄生在海中珊瑚身上的蠕虫,遇到威胁时,这些蠕虫就会缩小身体,自我保护。事实上,在《阿凡达》上映后,卡梅隆和电影公司面临一堆诉讼,无数视觉艺术家和设计机构声称,潘多拉星的蓝色丛林剽窃了他们的创意,幸亏卡梅隆从自己的资料堆里,把这张带着明确创作日期的草图拿了出来,最终摆脱了麻烦。

其次,潘多拉星球上栖息的蓝皮肤原住民“纳美人”,其原型在卡梅隆早期电影《克赛诺起源》的剧本里,就出现了。卡梅隆原本计划把《克赛诺起源》拍摄成类似《星球大战》的科幻太空史诗,在他的设定中,男女主角拉杰和劳瑞最终排除万难,找到了一颗适合人类移民的星球;但遗憾的是,它的空气成分与地球不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主持移民开发的大型科技企业“仙空”,开始提取星球上的生物基因,再对人类的基因进行混合改造,从而让人类移民能够适应这里的特殊空气——而作为副作用,被基因改造过的人类移民,皮肤开始发蓝,五官也有所改变。所以,当《阿凡达》立项时,卡梅隆就以此为基础,开始设计纳美人的外形。

卡梅隆说,天马行空的科学幻想,依旧需要真实可信的基础,这样才能打动观众。由于《阿凡达》的主题是爱与信任,男主角地球人萨利,会与纳美人公主娜提瑞相爱,所以纳美人的设计必须遵循一个非常精巧的原则:他们必须和人类外观近似,形态优美,而又有所区别。于是,卡梅隆就遵循潘多拉星球的生态环境特征,设计了纳美人的外观,除了蓝色的皮肤,纳美人的四肢修长,腰围纤细,有四个手指,方便他们在类似地球热带的气候外星丛林里行动,狩猎。卡梅隆还结合猫科与灵长类动物的特征,为纳美人设计了各种动作姿态,并给了他们一条长长的尾巴,用来在跳跃奔跑中保持平衡。

来源:净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