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态在几天里从一个电影节的评奖结果,变成了圈内的人事和职业问题的公开争论。现在回头很多细节都指向两个要点:一是剧组内部的沟通和安排出问题,二是公共平台上的一句模糊话,会把未明的矛盾放大成全网的质疑。
事态在几天里从一个电影节的评奖结果,变成了圈内的人事和职业问题的公开争论。现在回头很多细节都指向两个要点:一是剧组内部的沟通和安排出问题,二是公共平台上的一句模糊话,会把未明的矛盾放大成全网的质疑。
事情先从东京电影节的颁奖夜开始。11月4日,主竞赛单元揭晓,影片入围但没拿奖。《春树》没有斩获大奖,另有一部片子的男演员获得最佳男演员。那天晚上,当事人只在社交账号发了一个很短的动态,配图是一杯打翻的咖啡,文字短而含糊。这个短帖很快被放大,评论区里有人直接把获奖和所谓的“暗箱操作”联系起来,一条指向特定资本和评选不公的评论还被顶到了前面。她没有删除那条评论,外界把这看作默认,讨论迅速变得激烈。
随之出现的说法,把一位评委和获奖演员都牵扯了进来。有人翻出领奖片段,细看获奖时的表情和动作,解读为“心虚落泪”、不自然。网络舆论在短短两天内不只是质疑评奖公正,话题扩散到演员人品、剧组管理和行业潜规则上。舆论走向由奖项争议扩散成对行业规则和职业伦理的全面指责。
白百何的沉默和那条含糊的短评,被多数人认为是导火索。直到11月6日晚上,她发布了一篇长文,才把她想表达的不满具体化。配图是一张空白的剧本扉页,她在文中回忆了自己在这个项目里的经历,并把矛盾的指向集中到主创团队上,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失望和控诉。她回忆到11月3日下午接到制片人的电话,被告知影片没获奖建议提前回国,不需要留到闭幕式。她当时在东京的酒店,窗外的宣传海报上有她的名字,但她说在剧组眼里自己像个可有可无的人。
她把在釜山电影节的经历也写了出来。那次她说自己是自掏腰包出席,机票和住处都是自己付的。发布会时她被工作人员挡在外面,直到发布会快开始才匆忙被放行。她多次打导演电话,打通的只是忙音。后来导演解释是助理漏报。官方发布的新闻照里只看到导演和制片人,主演的位置被忽略在她看来是一种抹去。她质问主创,自己自费飞来,是不是只是给对方的操作当陪衬。
她解释当初为什么接这两部戏。导演曾向她诉苦,说家里有急事需要钱,女主临时退出,项目可能要停。出于同情和信任,她放弃了其他商业片,把三个月档期留给这两部艺术片。她把自己拍片时的状况也写了:每天工作十四小时,还为角色减重大约五公斤。文末她写了关于人品和良心的重要性的话,被很多人解读为对主创团队的点名和告诫。她同时强调自己的控诉不是针对某个个人,但并没有在文里明确为被牵连的那两人澄清。
发布长文后,她把评论区关闭。网上有声音对她的做法不满,认为既然要澄清和控诉,就应直面那些被连累的当事人。被牵扯进来的两位当事人中,获奖的男演员选择低调,没有公开回应。有人从圈内得知,他拿奖当晚在酒店里独自对着奖杯坐了很久,原计划的庆功宴被取消,他只给家人打电话说别信网上的说法。评委那边把社交账号设为私密,业内传言她原本要参与一部新片的艺术指导,结果在争议后被临时换下。
片方和主创大多保持沉默。导演和制片人没有公开回应,剧组对外只说暂时没有回应计划。电影节主办方发布声明,称评奖流程遵循规矩,评选公正,但没有进一步参与舆论辩论。电影本人的宣传账号在入围后就没有更新,活动后评论区里关于争议的问题还在被刷。11月7日清晨,主会场撤掉了所有海报,红毯空荡,这些都表明事件的影响没有消散。
圈内还流传出一些配图和截图,像是某公司朋友圈上的被解读为对外界强硬回应。有人把这当成王传君团队的不满信号。圈里也有声音说王传君这些年靠文艺片站稳了脚跟,这次获奖对他是职业上的提升,而被卷入与白百何无关的风波,让他和团队感到委屈。知情人和好友私下说,白百何的本意是抱怨自己被剧组排挤,没想到一开始的模糊表达带来外溢效应,牵连了无辜的人。
整个事件把几个行业问题暴露出来。一是演员为艺术付出的投入与最终回报可能不匹配,付出多但话语权较弱。二是剧组在活动安排、人员名单和对外信息的管理上存在漏洞。三是在社交平台上表达不够清晰,很容易被放大和误读。四是圈内的同情决策和人情接戏,也可能带来职业风险,演员在做出牺牲时需评估后果。
目前的局面是信息不完全公开,当事人有的沉默,有的做了强硬暗示。没人宣布会有正式调查,公开道歉的可能性也不明。几天来的进展显示,公共讨论已经超出单一奖项的范围,变成职业伦理和行业权力关系的讨论。对外界和业内的人来说,这件事留下的教训很简单:如果有内部问题,直接明确地沟通,会比模糊地暗示更能保护无辜,避免把问题从小事变成大风波。
来源:英明果断山丘nhGal3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