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昨晚,我把十年前被群嘲的保罗·哈吉斯那部《出轨幻想》翻出来看了一遍,没想到直接被现实扇脸十连击——从导演本人被多名女性指控性侵,到奥利维亚·王尔德和哈里·斯泰尔斯那场公开彩排版“偷情修罗场”,连电影里孩子淹死的泳池,都能在2023年儿科学会报告里找到同类案
出轨到底是不是一种现代病?
就在昨晚,我把十年前被群嘲的保罗·哈吉斯那部《出轨幻想》翻出来看了一遍,没想到直接被现实扇脸十连击——从导演本人被多名女性指控性侵,到奥利维亚·王尔德和哈里·斯泰尔斯那场公开彩排版“偷情修罗场”,连电影里孩子淹死的泳池,都能在2023年儿科学会报告里找到同类案例。
一连串的事把我顶到鼻尖的问题是:十年前骂这片子狗血的人,今天还敢说自己没动过那点心?
先说导演哈吉斯。
当年他拿三座奥斯卡风光无限,现在新项目全被好莱坞砍掉,理由不是票房,是七名女性轮番站出来说他“违背意愿”。
我查了下诉讼时间,正好和他拍的婚外恋、父女不伦、偷情杀人同步推进。
戏里戏外都失控,这不是巧合,是同一套人性的说明书:权力在手,边界就模糊了。
有人把这叫讽刺,我听着像说明书最后一页的警告——“后果自负”。
再说演员。
奥利维亚·王尔德2022年自导《亲爱的别担心》,戏没拍完就和小十岁的哈里传出绯闻。
片场情侣变真情侣,再变成互撕前任,吃瓜群众天天刷新更新包。
电影里她演的安娜跟有妇之夫滚床单,说台词“爱情就是冒险”,现实里她把这句冒险活生生上热搜。
观众弹幕刷“别骂角色,角色没真人会演”。
笑完又觉得,屏幕里外,谁都逃不掉那句老话:欲望先动手,理智才追上来擦屁股。
连姆·尼森更闷。
老婆十多年前滑雪意外去世,电影里他演肖恩,老婆出轨被撞死。
片场杀青那天,他一个人回酒店,狗仔拍到他拿着剧本红眼眶。
有人问这角色是不是折磨,他摇头:我只是突然觉得,戏里戏外的丧偶,都是一句“来不及”。
轻描淡写一句话,比整部片里那些吼叫都戳人。
人倒霉的时候,连镜头都在替他补刀。
片子最扎心的细节其实是那根烟。4K修复版里能看到:第一个故事茱莉亚打翻烟灰缸,跟第三个故事安娜酒店的烟灰缸品牌一模一样。
导演说这不是彩蛋,是为了告诉观众:三段出轨都在同一张心里打转。
看完我回头算了下,疫情三年,剑桥那份报告显示婚外情咨询涨了47%。
隔离不是让人收心,是把人关一屋里放大裂缝。
手机在手,随便一个外卖备注都能约出来“聊聊”,比电影里递玫瑰省事多了。
科技越方便,信任就越贵。
那电影是劝退还是示范?
我刷流媒体数据,发现“出轨片”点击量五年翻三倍,打分永远两极。
骂的人骂渣,夸的人夸真实。
有学者出来圆场:这些片子其实是安全阀——把人不敢干的事放在屏幕上预演一遍,泄压。
听着像借口,但其实挺对。
就跟离婚冷静期一个道理:真要让双方关三个月禁闭,冲动值降了一半。
制度卡住行为,屏幕安抚想象,一外一内,把欲望锁进笼子。
十年前这电影被吐槽叙事花哨、价值观崩坏。
现在再看,年轻人更关心镜头有多晃、时间线拆得多碎,至于道德?
评论区一水“关我屁事”。
我忽然明白,不是我们变宽容了,是默认了裂缝根本堵不上,不如讨论怎么补墙纸。
墙纸补好了,日子还能过下去。
补不好,就像片里那孩子,泳池边喊爸妈没人理,一声水花就结束童年。
电影最后一镜,三个故事同时响手机,三对男女盯着屏幕不敢接。
画面停在那里,十年过去,电话还在响。
我关掉投影,听见隔壁邻居又在吵孩子作业,手机亮了一下,是银行账单提示。
突然懂了:出轨不是背叛别人,是背叛那个还愿意信你的自己。
信一崩,接不接电话,结局都提前写好。
哈吉斯、王尔德、连姆,还有屏幕面前的我,没人逃得过。
来源:三半撩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