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部叫《万里征途》的电影,本来差点栽进“斗走资派”的套里。1975年,合肥搬运公司的同名话剧火了,编剧想写汽车队给山区送化肥、开“支农班车”的真事儿,可当时影坛都盯着“走资派”,剧组只能硬加了队长赵虎的“黑后台”戏份。直到1976年10月,剧本里那页写着“黑后
1976年深秋,安徽黄山脚下的盘山道上,达式常握着卡车方向盘的手突然空了——失灵了。
半个车头晃悠悠探向崖下,车轮碾过碎石的声音像咬碎的牙,他盯着崖边那丛刚冒尖的茅草,突然想起三天前于洋拍着他肩膀说:“你得顶上。”
这部叫《万里征途》的电影,本来差点栽进“斗走资派”的套里。1975年,合肥搬运公司的同名话剧火了,编剧想写汽车队给山区送化肥、开“支农班车”的真事儿,可当时影坛都盯着“走资派”,剧组只能硬加了队长赵虎的“黑后台”戏份。直到1976年10月,剧本里那页写着“黑后台”的纸,被于洋撕成了碎片——“咱就拍老百姓盼班车的实在事儿,别搞那些虚的。”
原定男主张连文更忙:上影直接把人借走拍《盛大的节日》,连招呼都没打全。于洋更惨,刚筹备到一半,厂里喊“带全班去拍《反击》”,剧组直接散了俩月。等《反击》杀青,张连文还没回来,于洋急得拍桌子:“达式常!你上!”
达式常没演过卡车司机,但于洋说“你稳”。可稳不住意外:一次路面不平,卡车直接翻了,他被甩出去,裤腿沾着泥和血,缝了37针;还有次定点停车,他跳下车回头一看——右后轮半个在崖边,风一吹车身晃了晃。后来他再也没买车,连自行车都很少骑:“那感觉,至今想起腿还麻。”
取景更折腾:本来定安徽宁国拍映山红,结果停拍俩月,映山红谢了,只能改拍红叶;可到11月,黄山的红叶也掉光了,剧组打了三次报告,才转去云南思茅——那儿的红叶还红着。还有调度室:县城里的调度室太旧,本来想搭个实用的,结果内景拍起来绕不开镜头,最后回北京棚里搭了个一模一样的,连墙上的日历都翻到1975年。
演员的戏更绝:达式常的稳,刚好贴主角常大进——遇到卡车坏了,他蹲在地上摸传动轴,眉头皱着但手不抖;王秋颖演反派柴德贵,更像蚊子叮人:煽动赵虎撤班车时,手指敲着桌子,声音压得低低的;抗洪那场戏,他偷偷把卡车刹车油管松了点,眼神里那点阴,连场记都忘了喊停。两人对戏时,达式常攥方向盘的手紧了紧,王秋颖的手指就动了动——那股子张力,观众看了都攥着手里的票根。
1977年上映时,没人想到这部没“斗走资派”的电影能火。电影院里,老头老太太指着屏幕说“这就是我们当年等班车的样儿”;年轻人看达式常翻车那段,手里的糖纸都攥皱了。于洋后来讲:“当年大家都怕踩错线,可咱就想拍点真的——老百姓盼着车拉化肥,盼着孩子能坐班车上学,这才是真事儿。”
如今再看这部电影,没有花哨的特效,没有狗血的剧情,可那些盘山道上的卡车印、山区群众盼班车的眼神,至今还能戳中人心——最打动人的,从来都是藏在时代褶皱里的“实在”。
来源:阿宝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