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部环保执法题材院线电影《顺流而上》在杭首映

快播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3 20:15 1

摘要:一条河被污染二十年,偷排企业换三茬老板,环保人第一次把证据递到法院那天,电影才敢开机。

一条河被污染二十年,偷排企业换三茬老板,环保人第一次把证据递到法院那天,电影才敢开机。

11月9号晚上,杭州西湖边一家老影院,屏幕亮起《顺流而上》。

这是中国第一部把环保执法全过程搬上院线的片子,11月18号全国公映。

票不贵,三十多块,买到的却是很多人从没见过的职场:下班时间被跟踪,取样瓶被抢,执法车轮胎被扎,夜里收到匿名短信:再查,让你家人小心。

故事原型发生在建德,2005年。

当地一条支流突然发黑,死鱼浮满江面。

市环保局来了四个年轻人,最大的才31岁。

他们没执法制服,没检测无人机,连取证相机都是借的。

最险的一次,两个人扮成钓鱼客,在厂区下游蹲了七晚,用一根改装鱼竿吊起一瓶污水,铅、镉、铬全部爆表。

这份土得掉渣的证据,后来写进司法解释,成为污染环境入刑的第一块垫脚石。

电影里还原了这根鱼竿。

演员马思超练了半个月抛线,手腕肿得拿不住筷子。

导演让他留一点手抖,别演得太帅,真实的人当时真怕。

怕也没用,第二天他们还是去了,因为下游村子三岁小孩血铅超标,脸发白,不哭不闹,只会靠墙坐着。

首映现场来了近百位环保一线员工,穿便装,坐中间几排,像开例会。

片尾字幕滚动时,有人鼓起掌,又很快放下,掌心全是汗。

他们平时最不想被认出来,今天第一次被请上台,闪光灯一照,齐刷刷低头。

主持人把话筒递过去, oldest那位摆摆手,只说了一句:以后举报短信,别只写救救孩子,留地址,我们好找。

片子拍完,技术已经换了天地。

片方把最新一代机器狗带进影厅,现场演示跑一圈,三十秒给出七项水质数据,还能同步传到手机。

有人感叹,当年要是它有,可能不用熬那七年。

旁边老监察摇头,设备再快,也替不了人蹲草丛那一夜,蚊子叮到眼皮肿,仍死死抱住采样瓶。

法律不是数据堆出来的,是肉长的。

很多人以为环保执法就是测测水,发发罚单。

真实流程长得离谱:现场取证一次,实验室排队一次,企业申诉一次,行政复议一次,法院开庭再一次,一轮走完,两年过去,老板早把资产转走。

片子里有一幕,罚单开出后,厂子连夜注销,机器神秘失踪,员工全放假。

演员谭凯站在空荡车间,骂不出声,只能把罚单折成方块塞进胸袋,那动作是原型教的,他说折起来像遗书,得随身带。

更难受的是家属。

首映后交流,一位女监察说自己女儿小学写作文,题目《我的爸爸妈妈》,孩子写:爸爸妈妈是抓坏蛋的,可他们总被抓坏蛋的骂。

老师给划了红线,说用词重复。

她拿回家改到凌晨,把重复留下,因为那就是日常。

电影没把企业拍成脸谱。

老板也有老婆孩子,也逛超市,也怕夜路。

片子让他站在江边,看远处黑水,点了一根烟,没抽,烧到手指。

导演说,不是为了洗白,是想提醒,污染不是鬼做的,是人,人可能就是你我。

观众看完,外卖塑料盒照扔,可下次拧瓶盖那一下,会慢半秒,这就够了。

票房预测不高,排片也惨,11月18号撞上进口大片。

制片方认了:拍片目的不是冲纪录,是想让执法记录被看见。

杭州首映那天,他们给每位观众送了一包种子,纸袋上印:带回去,别种在花盆,种在裂缝。

有人当场拆开,里面全是燕麦,耐旱,十天出芽。

意思很明显,活路是自己找的,等雨水,就晚了。

看完电影,你走出影院,呼吸一口,空气好坏,立刻有数。

以前觉得天经地义,其实背后有人把夜班当成常态,有人把周末当成奢侈,有人把遗书折成方块放胸袋。

买票三十块,不贵,就是一杯奶茶钱。

奶茶喝完,吸管还在海里飘,电影看完,也许有人愿意把吸管换成不锈钢,这就是片子的全部野心。

蓝天不靠神仙,靠一个个普通人把夜班干成常态。

11月18号,影院见,别让那包种子干在兜里。

来源:可靠风筝AF27N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