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影评 | 《胡阿姨的花园》:废墟之上的心灵花园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7 14:53 1

摘要:潘志琪导演的《胡阿姨的花园》于2024年6月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纪录片奖;之后成功入围第29届釜山国际电影节“Wide Angle - Documentary Competition”广角镜纪录片竞赛单元;2025年4月,再次荣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纪

潮新闻客户端 丁莉丽

图片由AI生成

潘志琪导演的《胡阿姨的花园》于2024年6月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纪录片奖;之后成功入围第29届釜山国际电影节“Wide Angle - Documentary Competition”广角镜纪录片竞赛单元;2025年4月,再次荣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这部获得众多荣誉的作品,近日终于在艺联专线上映。

在我看来,《胡阿姨的花园》之所以获得多个国际电影节颁发的荣誉,不仅源于导演沉浸式的超长期跟拍,深入记录了一对普通母子充满韧性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是通过悲悯的视角,发掘时代背景下个体的生命光华和诗意生存空间,成为连接各国观众的情感桥梁,从而为中国纪录片走出国门,融入国际化舞台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案例。

在《胡阿姨的花园》中,导演潘志琪以“打捞普通人故事”的记录初心,完成了对胡阿姨母子长达九年的凝视,然后用光影编织出居住在十八梯的一对母子所经历的一段人生历程:胡阿姨的花园经历繁茂到消逝,儿子少斌从充满颓丧到接纳现实,十八梯从市井烟火蜕变为商业景观。在时间的绵延中,影片铺展出一段个体命运与时代浪潮共振的历程;而在空间建构上,营造出充满真实质感,但意蕴丰富的象征空间。十八梯的破败棚户、解放碑的消费主义丛林、公租房的逼仄居所、废弃物堆叠的奇幻花园,这些胡阿姨每日穿梭的空间,构成了一张流动的城市地图。那些她从CBD捡回的废弃广告牌、泡沫蘑菇,在十八梯的废墟上重置为花园的建构材料。恐龙蛋与向日葵并置,泡沫蘑菇与灯笼共生,以及胡阿姨置于巨型奢侈品广告牌前的形象,这种混搭美学仿若当代艺术的装置现场,赋予了影片极为宏阔的审美意蕴。

影片建构流动时空的背后,还可以看到导演低到尘埃的视角,以及饱含深情的关注。虽然片中众多场景选择和镜头取舍都显示出导演充满克制的态度,但其实掩不住记录者充满关切的内在视角。影像中胡阿姨有些杂乱的家,一般观众进入可能会有很强的不适感,但导演潘志琪一连跟拍9年,而且和胡阿姨、少斌等跟建立起了家人一般的感情。片中可以感受到导演在冗长时光的流转中,始终沉浸于感悟胡阿姨的点滴变化,而不是捕捉戏剧性的情节。对于个体命运的关怀,完全超越了对于观众审美期待的考量,也超越了纪录片所谓的客观立场,充分体现出一位纪录片导演的艺术修为和人文情怀。导演曾经在采访中说,“拍她也像拍自己。现实中,大家也都在寻找自己的花园和精神支柱。”“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状态,包括艺术创作者,包括我也是这样,它才可能支撑着你。我们在拍她的故事,会发现她的故事恰恰有些时候也是我们的故事。”正是这种自我共情的达成,让这部纪录片成为了一部打动人心之作。

在城市的废墟之上建构心灵花园,在边缘人身上发现人性之美,对于人物内涵的理解和导演的创作指向构成的互文,奠定了这部纪录电影的审美底色。同样的人物和故事,在常规的社会新闻报道中,我们极有可能看到的是老人喜好“垃圾围家”,这一“怪癖”令邻居烦恼不已的叙事。但导演的慧眼在于,他穿透了捡垃圾为生、用垃圾搭建花园的表象症候,发掘出胡阿姨直面废墟,在荒芜的现实世界中建构起一个花园的精神力量,从而生动地呈现了浑身散发着人性光华的的理想主义者形象。胡阿姨的遭遇充满悲苦,但面对现实,她没有丝毫激烈反应,而是以捡垃圾、开旅馆进行默默地自救,这是人性坚韧和勇敢的体现;即使自己处于悲苦现实之中,也从未忘记温暖他人,这是人性良善的体现。她用几元钱的旅馆费让那些来来往往的打工者有个安身之处,甚至还借钱给他们,即使她曾因善意替人担保而堕入困境,但依然没有改变这种善良本色。胡阿姨是一个摆渡人,度自己,也在度人。她在废墟之上搭建花园,是为自己建构一个心灵花园,进而又成为了很多人的心灵驿站。

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关于《胡阿姨的花园》的颁奖词中写道:“《胡阿姨的花园》增进了对周围世界的理解”,正点出了这部记录电影独特的价值。胡阿姨的命运轨迹,正构成了一部重庆城市化进程的民间记忆史。2010-2021年之间,重庆解放碑的商圈加速扩张,而胡阿姨的花园从“花果山”退守为走廊盆栽,十八梯从棚户区蜕变为网红景点。在“宏大叙事”的书写中,十八梯的蜕变是一个充满亮色的时代故事,但是,脏乱差的消失,不代表所有的人都一起登上了快速前行的时代列车,就像胡阿姨和她的廉价旅馆中形形色色的人,他们依然在茫然中寻找另一个落脚点。虽然他们只是一小部分人,但他们在十年中经历的时代变迁故事,也值得被记载,是对宏大叙事的必要补充,有助于我们全面地把握时代和社会现实。在这一点上,《胡阿姨的花园》和潘志琪导演早期的纪录片《二十四号大街》一脉相承。《南方人物周刊》曾经报道,自2010年以来,潘志琪导演连续多年跟拍来到下沙打工的多位农民工,为下沙发展进程中那些来来往往的农民工留下了一张张真实的面容。他们中的一些人,伴随着下沙工业开发的完成和高教园区的兴盛、房价的上涨,又在依依不舍中挥别了下沙,比如该片的主角苏永和。这些故事值得被记录,在于他们本来就是历史中的一部分,因此,我们既需要电视剧《我们这十年》这样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也需要《二十四号大街》《胡阿姨的花园》这类让人柔肠百转的个体叙事。惟其如此,我们才能保留关于历史、时代更为深刻、完整的记忆。感谢导演,用近十年光阴所捕获的一个个瞬间,刻画了既卑微,又高贵的灵魂,为这个时代留下了那些沉默的抵抗与救赎。

作者简介:丁莉丽,浙江传媒学院电视与视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