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热闹的国庆档告一段落之后,一部安静且温暖的影片悄悄登上了银幕。苍翠的树影,斑驳的阳光,还有灶台之上扑面而来的烟火气。这部缓慢且绵长的影片,就是刚刚上映的《小山河》。也许很多朋友尚未来得及走进电影院观看这部影片,但美食+美景的组合已经充分令人向往。再加上老戏骨
作者:丁 乔
在热闹的国庆档告一段落之后,一部安静且温暖的影片悄悄登上了银幕。苍翠的树影,斑驳的阳光,还有灶台之上扑面而来的烟火气。这部缓慢且绵长的影片,就是刚刚上映的《小山河》。也许很多朋友尚未来得及走进电影院观看这部影片,但美食+美景的组合已经充分令人向往。再加上老戏骨吴彦姝和新生代演员陈昊宇的加成反应,在这个逐渐变得寒冷的秋季,《小山河》就会像餐桌上那锅煲了十几个小时的热汤一样,成为温暖人心的美妙存在。
平凡的“治愈”
在近年的影视作品当中,以“治愈”为主题的影片开始越来越多地在叙事地图上占据位置。从很早时候引进并改编的《深夜食堂》系列,到近几年大热的《去有风的小院》,甚至到网络上爆火的“古风”短视频。“治愈”和“温暖”开始逐渐成为人们观看影视作品的重要需求,甚至是“打工牛马”必备的“电子榨菜”。从“逃离北上广”到“说走就走的旅行”,再到如今依然被很多人提及的“替我自由”,以“治愈”为主题的作品,正在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
而《小山河》就是在“治愈”这条路上走得非常规矩的一部影片。无论是从故事的主要叙事线,还是从人物性格和命运走向的设定,又或者是从场景的选择和风格定位上而言,《小山河》都非常符合这个主题。主人公青禾从深圳回到故乡,带着困惑也带着希望,是非常典型的“返乡青年”。而故乡的山水、亲人的疼爱、新的爱情的可能性,又是治愈“打工牛马”创伤的“标配”。就像它的题目一样,《小山河》其实并没有很大的野心。它想完成的,只是对于一个“小”个体在时代和生活当中的一次“成长叙事”。
基于这个底色,《小山河》是成功的。它用许多缓慢而明亮的镜头描绘了乡村景色,精细且不厌其烦地记录下那些平凡却饱含深情的事物,更是用细腻的手法表现了主人公青禾在回乡之后如何一步一步放慢脚步,真正投入到生活当中,通过这种方式逐渐与亲人及自己和解,并最终完成“成长”的过程。影片并没有很激烈的矛盾冲突。一切都是淡然且悠长的。而这就像时间在抚平人类创伤的时候常常显露出的节奏一样,平凡,持久,润物无声。也唯有这样“平凡的治愈”,才有着不矫情的真实力量。
美食的诱惑
在《小山河》的路演和评论中,许多观众坦言,就是为了影片中那些热气腾腾的美食才选择走进影院的。所谓“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而那些蕴含着来自亲人满满爱意的食物,才是“最抚凡人心”的“人间烟火气”。
如果我们把视角扩大一些,就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美食”出现在镜头当中,它们大约都会带上某种“治愈”的属性。甚至像《舌尖上的中国》这样单纯记录美食历史和沿革的纪录片,都会成为一时无两的热门之作。似乎那种来自锅台和灶边的烟火之气有着某种天然的魔力。它们天生就带着“家”和“亲情”的温暖属性。而这也使得“美食治愈系”逐渐成为影视剧中的一个核心命题。
在这条“镜头下的美食之路”上,最先出现的大概要算2017年,国语版本的《深夜食堂》。它基本还原了原剧“将故事融化在食物中”的意味。都市夜归人+深夜一碗汤的温情组合,足以给经常加班的人带来充足的慰藉。
而在此之后的《故乡,别来无恙》则显得更为成熟。它的温暖是一种带着乡音和乡情的、有着浓厚包裹感的舒适,有一些恰到好处的幽默,更多的则是游子被故乡的一蔬一饭所滋养,并逐渐恢复元气的过程。任素汐在剧中的演绎,将松弛与坚韧这两个完全相反的词汇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而四川方言和川渝地区那些为人所熟知的美食,则同样展现出热辣和温暖相交织的美妙融合。“故乡”这个词在这部剧中开始变得具象化,而“故乡风物”和“故乡的性格”也被以一种奇妙的方式结合在那一锅锅热气腾腾的火锅和串串当中。
其实《小山河》与《故乡,别来无恙》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所不同的是,“故乡”在大银幕上的呈现显得更加直接和震撼。刚刚回乡的青禾,吃饭都会怕油渍溅到白色衣服上,但在故乡烟火气的熏陶之下,她也渐渐变成了那个能够随时撸起袖子做饭的松弛女孩。离乡带来的紧张和压力在时间的治愈中逐渐消解于无形。
新时代的“还乡”母题
从鲁迅开始,“还乡”一直是现代叙事史上一个长盛不衰的母题,同时这个母题也在时间的长河中经历了多次发展和迭代。而在当下的影视作品当中,“故乡”则更多地找回了它“家”的本来意义,甚至具有了某种“田园”色彩,成为了人们远离压力和苦闷的精神归宿。基于此,“还乡”也就具有了很强的“治愈”气质。无论是烟火气的美食,还是美丽的田园风光,人们一直在尝试赋予“故乡”某种舒适和宁静的“诗性”气质,试图让“故乡”成为当下人在紧张的城市生活中充满美好想象的“诗意栖居”。
在近年的影视作品当中,这种“诗性”的想象也逐渐呈现出明晰的姿态。2023年的《去有风的地方》,2024年的《云边有个小卖部》《走走停停》,这些作品都是“还乡母题”下非常典型的代表。它们都延续了一个非常明晰的主题,就是“出走—回归”。所不同的是,在鲁迅的时代,“还乡”之后所见到的,是被封建思想残害的闰土们,而这往往意味着更深刻的迷茫和失望,但在当代语境之下,“还乡”所见到的,是高速发展的乡村经济,和在这种条件下孕育出的希望和机遇。
基于此,“故乡”在“温暖”和“治愈”的“诗意栖居”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它代表着新的希望。“出走”之后的年轻人在经历了高速运转的城市洗礼之后,带回故乡的不仅仅是疲惫和迷茫,更是经验和希望。就像青禾最终会做出在故乡创业的选择,这些“还乡”的年轻人们在故乡收获的“成长”也远不会被局限于“疗伤”和“治愈”。对于他们而言,更重要的是,故乡会带给他们人生更多的希望和可能性,是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未来,重新扎根于故乡,并给故乡带来更长远改变的动力。
事实上,“故乡”永远能用一桌菜治愈游子的疲惫,而那些游子们,也同样会用自己的一生来回赠故乡一个美好的未来。这种“治愈”之后的“反哺”,才是新时代“还乡”母题所能发挥出来的更深刻的意义。而这,也是《小山河》里的“大世界”。(丁乔)
来源:光明网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