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明新电影赔惨,拉半个娱圈站台,拿儿子宣传,奈何观众不傻了

快播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7 14:42 1

摘要:这个数字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藏在“努力”背后的无奈,增重30斤的汗水、拉来半个娱乐圈站台的人情、从外婆到儿子的亲情牌,所有为这部电影付出的真心,都没能变成电影院里的掌声。

10月27日,黄晓明主演的《阳光俱乐部》上映第三天,猫眼专业版的预测总票房停在800万。

这个数字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藏在“努力”背后的无奈,增重30斤的汗水、拉来半个娱乐圈站台的人情、从外婆到儿子的亲情牌,所有为这部电影付出的真心,都没能变成电影院里的掌声。

《阳光俱乐部》的故事里,黄晓明饰演的吴优是个“长不大的中年人”:认知水平停留在孩童阶段,母亲身患重症,他用“阳光俱乐部”学来的“光合作用疗法”,给母亲建玻璃房、找老情人,试图用温暖对抗死亡。

这是他三年来第六次尝试转型,从《中国医生》的正剧到《阳光俱乐部》的温情,他不想再演“霸道总裁”,不想再被说“油腻”,所以选了这个聚焦少数群体、临终关怀的冷门题材。

为了演好吴优,他做了很多“反黄晓明”的事:增重30斤,每天吃五顿高热量食物,连喝水都要算着卡路里,就为了让肚子看起来像中年人的样子;去福利院观察发育迟缓的儿童,学他们走路时歪着肩膀,说话时眼睛盯着脚尖,笑的时候露出虎牙的样子。

甚至特意把头发剪得乱七八糟,穿旧T恤和牛仔裤,让自己看起来像“生活里的普通人”。“我想打破观众对我的刻板印象,”他在采访里说,“我不是只会演‘黄晓明式’的角色。”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这部电影,他几乎动用了所有人脉。

上映前一周,肖战、赵丽颖、杨紫、刘亦菲等顶流都在微博上帮他宣传新电影,“一定要去看这个电影,这个角色很不一样,值得期待”。这些话像潮水一样涌来,要是放在几年前,这样的阵容足以让票房轻松过亿。

他还打了“亲情牌”:首映礼上,他拿出外婆的照片,红着眼眶说“这是我最遗憾的事,外婆在世时总问我‘什么时候能看到你演的亲情片’,可惜她没等到”;工作室发布了小海绵探班的视频,视频里他陪儿子搭积木,辅导作业,眼神里全是温柔。

“我和儿子像哥们,他会帮我挑剧本,说‘爸爸,这个故事很感人’”。这些细节里的真诚,本来应该让观众觉得“这部电影里有黄晓明的真心”。

可是,电影上映两天,票房只有400多万。周末的电影院里,《阳光俱乐部》的场次寥寥无几,有的场次甚至只有两三个观众。“我以为会有人因为晓明哥来看看,结果根本没人,”一位影院经理说,“现在的观众,只看故事好不好看,不管是谁演的。”

问题出在“故事”本身。看过电影的观众说,《阳光俱乐部》的剧本像“悬浮的童话”:吴优给母亲建玻璃房的情节,没有一点生活的烟火气;找老情人的桥段,更像导演的“想象”,完全不符合认知障碍者的行为逻辑。“我看完之后,根本不知道电影要讲什么,”一位观众说,“是讲亲情?

还是讲少数群体?还是讲死亡?什么都没讲清楚。”导演的拍摄手法也很成问题,镜头总是晃来晃去,对话像念台词,没有一点代入感。“我本来想为‘临终关怀’的主题哭一场,结果全程都在想‘这剧情怎么这么假’,”另一位观众说。

黄晓明的表现其实超出了预期。他没有演“黄晓明式”的“霸道总裁”,而是把吴优的“孩童感”演得很细腻:比如他给母亲喂饭时,手会抖,因为怕把饭洒了;比如他听到母亲说“我想回家”时,眼睛一下子亮起来,像个拿到糖的孩子。

比如他被邻居嘲笑时,缩着肩膀站在墙角,像只受惊的小鹿。“他这次没有油腻,”一位影评人说,“甚至比之前的角色更有层次。”但“好演技”没能弥补“坏故事”的缺陷,当观众看不懂故事,再努力的演技也没用。

黄晓明的“扑街”,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三年来,他演了六部作品,每一部都试图转型,却都没能抓住观众的眼球。比如《戴假发的人》,他演了一个落魄的出租车司机,结果……;比如《最后的真相》,他演了一个律师,结果口碑两极分化。

比如《中国医生》,他演了一个医生,虽然票房不错,但观众说“这是群演戏,不是黄晓明的戏”。“我想转型,”他在采访里说,“可我不知道该选什么样的剧本。”其实,不止黄晓明。舒淇的新片《寻她》上映一天就撤档,票房只有100多万。

陈坤的《诗眼倦天涯》没上就直接撤了;周迅的《涉过愤怒的海》虽然票房不错,但口碑也不如预期。整个电影行业都在经历“寒冬”:制作成本越来越高,一部电影的成本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而票房是唯一的收入来源,一旦扑街,血本无归。

“现在的观众,太理性了,”一位电影制片人说,“他们不会因为某个明星来买票,不会因为某个宣传口号来买票,只会因为‘这个故事好看’来买票。”《阳光俱乐部》的扑街,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整个行业的“病”。

当剧本剥离生活,当导演沉浸在自己的想象里,当演员的努力没能弥补故事的缺陷,观众自然不会买账。就像一位观众说的:“我来电影院是看故事的,不是看演员有多努力的。”

10月27日晚上,黄晓明在微博上发了一条动态:“谢谢大家的支持,不管票房怎么样,我都不后悔拍这部电影,因为我尽力了。”这条动态下面,有粉丝留言:“晓明哥,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下次选个好剧本就行。”

还有观众留言:“电影不好看,不是你的错,但下次请选个能让观众看懂的故事。”这些话,应该让所有“黄晓明们”明白:当观众不再为“流量”“人情”“技巧”买单,当“好故事”成为电影的唯一通行证,所有的努力,都要回到“故事”本身。

就像《哪吒2》那样,用三年时间打磨剧本,用细节打动观众,才能让票房和口碑双丰收,黄晓明的“失败”,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当他明白“电影的本质是故事”的时候,也许下一部电影,会让观众走进电影院,说:“这部电影,值得看。”

10月的风里,黄晓明站在电影院门口,看着《阳光俱乐部》的海报。海报上的他,穿着旧T恤,肚子微微凸起,笑着比了个“耶”的手势。他摸了摸海报上的自己,轻声说:“下次,我会选个好故事。”

风里传来电影院里的笑声,那是《哪吒2》的场次。他抬头望去,眼里有光。

来源:半眠学姐一点号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