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动就高达几十亿的十大华语烂片,每部都是电影界的奇耻大辱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0 01:43 1

摘要:春节档刚散场,隔壁工位的小李攥着《热辣滚烫》的票根在群里哀嚎——看完电影半小时,他连贾玲减重100斤的热搜都觉得是诈骗。

“别骂了,我退票还不行吗?

春节档刚散场,隔壁工位的小李攥着《热辣滚烫》的票根在群里哀嚎——看完电影半小时,他连贾玲减重100斤的热搜都觉得是诈骗。

这不是个例,猫眼后台悄悄显示:2024年退票率飙到180%,观众第一次用“脚底”给烂片投票。

有人纳闷:票房40亿,豆瓣6.3,这钱怎么挣的?

一句话——“情绪税”。

片方把短视频的“15秒爽点”缝成120分钟,再雇KOL在预售期把眼泪卖光。

等你坐进影院才发现,全是预告片里那几滴鳄鱼泪的循环回放。

更离谱的是“幽灵场”还在卷钱。

新规12月落地,查到《满江红》曾凌晨两点满座、三点空场,最后片方补税了事。

现在票房过10亿得交成本审计,相当于把“假账”摊在太阳底下,看谁还裸泳。

观众也不是傻子。

抖音“抵制烂片预售”话题20万人联名,口号简单粗暴——“不看,不喂”。

结果现实主义《我们一起摇太阳》靠口碑逆跌,排片从8%涨到25%,给“情绪营销”狠狠一记耳光。

片方急了吗?

急。

贾玲直接宣布不再自导自演,陈思诚把《唐探1900》回炉重写,生怕下一个被钉在耻辱柱上。

毕竟北电研究都放话了:段子拼凑片的NPS是负30%,谁还敢继续割韭菜,就是拿自己的招牌当一次性筷子。

最魔幻的是《孤注一掷》。

骂归骂,电影一上,国家反诈中心APP新增3000万用户,比任何宣传片都管用。

业内调侃:烂片也能立功,建议设个“社会副作用奖”。

接下来还有狠招。

国家电影智库的《质量白皮书》已经在路上,首次把“社会效益”算进KPI,票房30亿以上的片,以后得先过“对老百姓有没有用”这一关。

再想靠“哭点剪辑”骗钱,恐怕只剩一条路——把电影拍成反诈公益广告,说不定还能拿补贴。

所以,下次预售一开,别急着冲。

让子弹飞三天,等豆瓣、退票率、朋友圈吐槽一起飞完,再决定要不要为“情绪税”买单。

省下的不止一张票钱,还有对国产片最后的耐心。

来源:聪慧星星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