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那时没有天眼系统和大数据,混乱的绿皮火车成为扒手们的“猎场”,高超的扒窃手法、窒息的正邪对峙、贼帮内部的尔虞我诈,剧情在紧凑的节奏里铺满细节。
电影《毕正明的证明》其实有着明显不足。比如毕正明主角光环过重,大白桃的人物线虎头蛇尾以及一些情节为煽情而煽情等。
然而,影片上映之后却引发观众强烈共鸣,在网络评分上位居前列,成为国庆档的口碑黑马。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那时没有天眼系统和大数据,混乱的绿皮火车成为扒手们的“猎场”,高超的扒窃手法、窒息的正邪对峙、贼帮内部的尔虞我诈,剧情在紧凑的节奏里铺满细节。
新警毕正明从小立志当警察,但在报到当天就因抓贼致残,这种“未出师先折戟”的设定,打破了传统警匪片中主角“高大全”的刻板印象,“残缺英雄”的叙事策略将“证明”的主题推向极致。
那么影片想为我们证明什么?毕正明又想如何自我正名?观众的共情点又有哪些?
“一日警察”与自我正名
片名《毕正明的证明》有两层含义:
第一是证明“我命由我不由天”,从见证初心的警察证,到被人同情的残疾证,这对毕正明这样的理想主义者来说,是整个人生的颠覆和崩塌,但他偏要证明,就算瘸腿之躯,照样能当好警察。
第二是“正道之始,必先正名”,每个人都要光明正大地活着。正如孔子对子路所言“必也正名乎”,强调“名不正则言不顺”,虽然“荣门”一直标榜自己“盗亦有道,不偷老弱”,但也只有大白桃还在固执地坚守这条所谓的“道”,但这是“贼道”而非“正道”,贼终究是贼,他们几乎所有人都只用花名不用真名,只有毕正明在最后叫了花手的名字:“你叫林乐华”,以此唤醒其内心的良知。
影片开篇通过高效叙事,迅速完成建置,然后直入主题,带领观众见证毕正明如何以孤勇的姿态完成自我正名。
这是一个极具成长弧光的角色,他的动人之处,不是有多勇敢,而是明明怕得发抖,却还在勇往直前。
为了潜入贼窝,他必须学习偷窃甚至参与盗窃,为揭开“荣门”三横五纵的层级结构,他要暂时压抑正义感,眼看着同伙的手伸进老太太的布包,但他牢记警察的底线,在心理上的煎熬和挣扎中迅速成长,从追求外在认可到理解警徽的真正意义。
没有超能力的英雄,才最让人热泪盈眶,所谓的正义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有时需要走近黑暗才能照亮黑暗。
《毕正明的证明》看似一部硬核的犯罪类型片,但其内核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如何通过修复与重建自我价值的故事,引发观众深层共鸣。
当你以为考上大学找到工作就算人生圆满,岂不知,步入社会才是人生真正的开始,你要用毕生经历去解答无数道没有标准答案的“证明题”。
正邪较量与人性灰度
影片人物并非符号化的正邪对立,而是被时代命运与选择塑造的鲜活个体。影片巧妙地将警与匪塑造成了镜像关系,前者为正义,后者为生存,一个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一个在光明中沉沦黑暗。
张天爱饰演的大白桃,想通过“不偷老弱”证明自己的良知,但她更像一个被命运裹挟的江湖移民,其悲剧不在于作恶,而在于她从来都没有选择善良的机会,哪怕做一个服装店的模特,至死都无法实现。
这个角色坏得很真实,却也让人恨不起来,在她身上藏着太多普通人的身不由己。但是,大白桃最后的戴罪立功,彰显了人性救赎的永恒价值,即便在最后一刻也来得及。
她已为自己正名。
两人关系微妙复杂,情感却非常纯粹,即使有立场相悖的试探与拉扯,也能在灰色地带、各种底线中产生共情。她看穿了毕正明的身份,却没戳破,她看着毕正明把偷来的钱偷偷塞回去,只是笑了笑,没告诉任何人,她教毕正明如何在人群中“隐身”,说“越像好人越安全”。他俩想靠近,却无法真正走到一起,没有狗血的爱恨,只有成年人的试探和默契。
这也是这部电影特别有温度的地方。毕正明在火车上第一次抓到扒手时,大白桃在他身后耳语了三个字:“大英雄”。
毕正明的成长经历和孙悟空非常相似,初出茅庐锋芒毕露,身体残疾是压在身上的五指山,帮助他磨练心性,大白桃所说的“我喜欢大英雄”,其实和紫霞仙子那句“我的意中人是一位盖世英雄”如出一辙,而猴子最喜欢桃不言而喻,《诗经》和《礼记》有记载,桃、李、梅、杏、枣并列五大神仙祭祀果品,大白桃的宿命,也许很早就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王彦霖饰演的花手,想参加“英雄会”,想当贼头,想证明自己的江湖地位,但四爷只把他当做干脏活儿累活儿的工具,甚至没有给他活路,索性先下手为强,大杀四方。
他与毕正明是儿时喝过同一瓶汽水擦肩而过的神交,也是成年后警匪对立、命运缠绕的宿敌。两人的殊途走向,也是在他们第一次相遇时就已注定:毕正明在看到警察抓获扒手向他敬礼的那一刻,就许下了成为警察的志愿,而花手在看到假警察“四爷”夸他骨骼惊奇的那一刻,就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
影片开头和结尾,花手都是为了躲避警察而藏在火车座椅底下,而结尾毕正明则是为了抓捕花手,爬到了火车的行李架上,一高一低,一明一暗,所处的位置也对应了两个人的身份和命运走向,盗贼见不得光,而警察即便身处烟雾重重,也光明磊落。
火车上开始,火车上结束,整个故事是一个完美的闭环,仿佛一切早已注定。正如算命先生“父在母先亡”的两头堵,每个人的命数都是由自己一个个当下的选择串联起来的。
所以,上帝明明给了林乐华一双弹琴的手,却在他无数次错误的选择下,成为了扒窃的花手,倘若当初两人互换处境,是否会有不同的命运?令人唏嘘。
江湖奇观与天下无贼
《毕正明的证明》将扒手集团打造成了一个江湖门派,有组织、有规矩,等级森严,黑话密语,老贼油滑,新贼鲁莽,三横五纵各占一头,在拥挤的车厢里辗转腾挪,声东击西,小刀拉包,偷梁换柱,探、开、抠、夹,行云流水,一招一式都有“学问”。
升格镜头和特写捕捉放大每一个细微节点,再加上酷炫的运镜和凌厉的剪辑,节奏流畅伶俐,拍出了武林高手过招的爽感。
当然,这些招绝技并非凭空捏造,既有现实依据,又有艺术夸张,融合了传统的扒手技巧、现代心理学暗示,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盗术美学”,这些高能动作不仅服务于剧情,更成为了影片的标志性符号,刺激惊险之余又有审美满足。
各路高手齐聚“英雄会”终极比拼成为影片的高潮,殊不知他们早已落入警方的天罗地网。毕正明既要伪装成参赛者,又要暗中给警方传递信息,还要同时应对“花手”的暴力威胁、“四爷”的心理试探和大白桃的情感拉扯,多方角力,悬念迭起,每一次出手都牵动人心,营造出令人窒息的紧张感。
正是这些高能的铺垫,才有了警察最后惩奸除恶的高燃情节。
起初,毕正明要证明的是自己瘸了腿依然可以抓贼。此刻,他要为每个守护岁月静好的反扒民警对正义坚守的证明。毕正明虽然没有靠别人的掌声找到价值,但是在直面犯罪后意识到了身为警察的使命。
生活中,我们总是想“证明自己”,其实,个人的证明不是来自外界的认可,而是与自己的和解,英雄不一定会超能力,可能只是一个拄着拐杖的“一日警察”,正义不一定来得轰轰烈烈,可能就藏在日常的生活中。
时光荏苒,当高铁取代绿皮火车,人脸识别取代街头盯梢,似乎早已步入了“天下无贼”的时代,其实,那些曾经在火车上的反扒警察,都转战到了网络战场成为反诈警察,从守护我们钱包里的现金,到守护手机里的余额,他们一直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守护。
我们习以为常的岁月静好,从来不是理所当然,那是一代又一代的“毕正明”,为了信念前赴后继,用热血和坚守写下的证明。
来源:文汇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