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国庆档电影市场于10月8日正式落下帷幕。据国家电影局、灯塔专业版联合数据显示,本届国庆档(8天)以18.35亿元票房收官,日均票房2.3亿元,平均票价降至36.64元,为近五年首次跌破40元大关。
2025年国庆档电影市场于10月8日正式落下帷幕。据国家电影局、灯塔专业版联合数据显示,本届国庆档(8天)以18.35亿元票房收官,日均票房2.3亿元,平均票价降至36.64元,为近五年首次跌破40元大关。
《志愿军:浴血和平》档期票房夺冠本届国庆档的影片竞争格局呈现“无绝对龙头、多片共分”的特点。根据灯塔专业数据显示,档期内票房前5名影片分别为《志愿军:浴血和平》4.5亿元、《731》3.45亿元、《刺杀小说家2》2.95亿元、《浪浪人生》2.19亿元、《震耳欲聋》1.75亿元。票房排名前三的影片合计贡献60%票房,为2016年以来最低,其中档期冠军《志愿军:浴血和平》票房仅占档期总票房的25%,头部影片的票房号召力明显减弱。
从具体影片表现来看,《志愿军:浴血和平》作为该系列最后一部,受众基础稳固——24%的观众看过《志愿军:存亡之战》,15%看过《志愿军:雄兵出击》,“想看到购票转化率”也远高于同期新片。但受限于“文戏过多、战争场面不足”的剧情设定,部分观众反馈“憋屈的观感体验”,以及观众对主旋律影片兴趣的衰减,最终票房未超越前作。
同时,多部影片凭借差异化优势实现票房逆跌,豆瓣开分7.6分的《毕正明的证明》作为档期口碑最佳影片,自档期第三日起连续5天票房逆跌,且男性观众占比持续提升,好评率保持稳定;唯一喜剧片《浪浪人生》虽“笑点提及率低”,但依托类型优势与下沉市场偏好,连续两日票房逆跌;《刺杀小说家2》则凭借特效动作大片的属性在特效厅表现突出,IMAX厅、杜比厅票房均位列同期新片第一,观众好评普遍集中在“制作精良”。
在城市票房排名方面,2025年国庆档top10城市变化不大,上海、北京稳居前两位。其中上海以8220.7万元票房领先,北京以6204.4万元紧随其后,深圳(5149.7万元)、广州(5091.8万元)、成都(4829.2万元)分列三至五位,核心城市的票房贡献依然稳固。
观察:未出现“票房爆款”,头部IP号召力不足从档期票房来看,受限于强势头部影片缺失等原因,国庆假期总票房低于前两年,比如相比去年国庆档7天的21.05亿元下滑约13%。在经历暑期档后半程发力超过去年同期票房后,今年国庆档爆款缺失与档期错配等问题值得深思。
像应贡献档期大头票房的前两名《志愿军:浴血和平》《刺杀小说家2》,号召力减弱的背后实则是观众的审美疲劳。
《志愿军》系列终章未能达到前作的票房水平,既有暑期档开始后《南京照相馆》等主旋律爆款影片持续消费观众爱国情绪的影响,同时也要考虑到前几年《长津湖》《狙击手》等抗美援朝题材影片密集上映,相似的叙事框架让观众兴趣下降,即使影片仍然维持了精良的制作水准,也很难吸引更多观众进场。
《刺杀小说家2》则输在IP红利耗尽与创新不足。续作与前作间隔四年,IP记忆度稀释,而“双穿”剧情未能突破既有框架,尽管打斗特效场面仍然十分出色,喜剧元素充足,但随着这几年“穿书”题材影视剧的持续上新,续作再难带给观众新鲜感,根据目前的趋势来看最终票房很难超过前作10亿元的成绩。
从这两部头部影片的票房现状可以看到,如今想要吸引观众走进影院,仅仅拿出和前几年相似水平的普通优秀作品并不够,只有在某些方面做到极致,或是创新带来足够多的新鲜感,或是能精准把握观众的共鸣点带来足够的情绪价值,才有可能突出重围在市场上有所作为。
《毕正明的证明》《震耳欲聋》这类口碑不错的中低成本影片,则可以考虑选择其他档期,竞争对手减少的情况下也许能发挥长线效应,靠口碑发酵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像《宇宙探索编辑部》在2023年靠近清明节假期的周末档期上映,最终凭借好口碑斩获了5.6亿元票房,现实题材在非黄金档更易积累口碑效应。
另外,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2025年国庆档观众结构呈现显著变化,35岁以上购票用户占比首次突破50%,较往年持续增长,成为档期观影的核心群体。如何吸引被短视频、短剧、游戏等多样化娱乐方式占领的年轻群体回到影院也任重而道远。
来源:周到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