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三国的星空第一部》正在院线上映,票房挺尴尬,真正的影迷评价,也不高。这部电影的问题出在易中天那里。而低不成,和高不就,成为易中天叙事的症结问题。在“袁阔成”和真正的历史学者之间,易中天选择了两不靠。最终造成的结果便是,《三国的星空》通俗性严重不足,历史学
电影《三国的星空第一部》正在院线上映,票房挺尴尬,真正的影迷评价,也不高。这部电影的问题出在易中天那里。而低不成,和高不就,成为易中天叙事的症结问题。在“袁阔成”和真正的历史学者之间,易中天选择了两不靠。最终造成的结果便是,《三国的星空》通俗性严重不足,历史学者价值也根本谈不上。
袁阔成式的评书三国,是会讲流俗故事,基于《三国演义》,能够让具体的历史内容找到一个低级的叙事逻辑。其实,这些年来的三国题材的影视剧作品,除了戏说的那批之外,走的都是袁阔成式的路线,在低端叙事逻辑当中,满足读者和观众的一些历史猎奇心理罢了。易中天作为历史学者,似乎是不屑于如此的。
但是,他能够提供给《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的,也不过是“曹操是一个好同志,我们来看看他在具体的历史事件当中是如何成为好同志的”。但这句话本身,也不过是流俗作品当中的核心叙事话语罢了,在严肃的历史叙事当中,需要易中天老师找到更多的内容,才能加持成立。然而,在流俗叙事的逻辑当中,易中天老师的编剧创作水平,则是灾难级别的。只有编剧外行,才会创作出这么结结巴巴的故事。
在严肃历史叙事层面上,易中天老师又似乎投机取巧了。比如说,《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真正的看点、故事总攻内容,是官渡之战。要完成这个故事核心,在严肃历史那里,需要回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官渡之战具体的作战是什么,曹操这边为什么可以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其胜利的根本在何处等等。
在易中天老师的《三国的星空》当中,并未正面回答这些问题。我相信,以易中天的知识储备,他是有能力回答这些问题的。可能,在易中天的创作意识当中,看这部动画片的,就是一群小孩子了,只要给他们“洗脑”曹操是个好同志即可,是不必告诉他们更为真实与真切的历史内容的。所以,影片当中,曹操不过是个善于养狗的角色。这和把曹操设定为一个孩子,又有何区别呢?
往低处去,易中天不会流俗叙事,甚至于不会通畅叙事。往高处走,易中天也没有意识,在自己的作品当中,对历史进行更扎实地解读。易中天大抵认为,动画片的影迷是低能的,不过是一群孩子式的思维,让曹操养条狗就能满足这批影迷。然而,事与愿违。影迷审美之高级,是很多创作者们都无法企及的。易中天真正要做的,是往高级当中去才是。
如何往高级当中去呢?比如说,易中天可以在自己的电影当中回答很多问题。曹操这边,有多少人马,多少粮草,是什么原因造就的这些人马和粮草。而袁绍这边,又有多少粮草和人马,这些粮草和人马,又是如何来的?两边,有没有什么政策措施,让粮草和人马更为丰盈?这些战前的准备工作,两边都是怎么做的,谁的措施更合理等等。这是很多流俗历史读物当中所不会有的。但是,易中天是历史学者,他可以有。
再比如说,可以对官渡之战当中的具体作战进行更深度的历史还原。两军对垒的时候,曹操是如何指挥的,袁绍是如何指挥的,具体的作战方式和方法有什么异同。这一点上,易中天老师是可以参考韩国电影《鸣梁海战》的,把战场内容进行细节化处理,尤其是进行历史真实还原,出来的影片,价值就完全不一样了。目前《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的战场,不过是对以往流俗电影战场的动画版复制罢了。
甚至于曹军去偷袭袁绍军队的粮仓,为什么就可以取胜呢?袁绍不知道如何布局粮仓防守吗?这依旧是叙事逻辑上的问题,易中天不懂得如何补齐这个逻辑点。还是那句话,用严肃的历史逻辑去补齐,是最好的。易中天老师可能还是太瞧不起他的影迷了,所以,搞出来的自圆其说的内容,都是低级的,是小孩子才会相信的。
瞧不起影迷审美智商的,影迷似乎也不会花钱去瞧它了。易中天老师的知识储备,肯定是够的。但是,他没有把自己的历史水平运用到这部电影作品当中。而他又碍于自己的学者什么,没有让这部电影走寻常的流俗叙事。至此,这个低不成、高不就的局面就出现了。如果这部《三国的星空》还有第二部,还望易中天老师高级起来,对得起自己的历史知识储备,而不是迁就那些电影行业混子们。当然,混子们往往掌握电影投资,哎。《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的失败,也是好事情,至少,易中天老师再搞第二部的时候,可以和造成他“高不就”的那些混子们说一句——第一部,听你们的,搞成个啥样子,你们心里没点A和C之间的数儿吗?(文/马庆云)
来源:马庆云的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