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资1300万《猎鹿人》火了?越共情节瞎编,媒体吹捧藏猫腻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5 14:38 1

摘要:这句话后来成了这部片子的“金字招牌”,可在当时就有人尖锐反问:要是圭亚那惨案的主谋吉姆・琼斯还活着能被夸,科波拉是不是也得跟他说同样的话?

1978年底,耗资1300万美元的《猎鹿人》在美国上映,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早了八个月。

《猎鹿人》电影海报

据说科波拉看完后对导演迈克尔・西米诺说了句:“亲爱的,你打败我了。”

这句话后来成了这部片子的“金字招牌”,可在当时就有人尖锐反问:要是圭亚那惨案的主谋吉姆・琼斯还活着能被夸,科波拉是不是也得跟他说同样的话?

这话听着刺耳,却戳中了要害。

1978年11月,吉姆・琼斯刚在圭亚那诱骗918名信徒集体赴死,其中还包括276个孩子,这么一个恶魔若能被褒奖,那《猎鹿人》得水到什么程度才能配得上“打败《现代启示录》”的评价?

1

咱们先捋捋这片子的基本盘。迈克尔・西米诺执导,罗伯特・德尼罗、克里斯托弗・沃肯这帮大腕主演,讲的是宾夕法尼亚钢铁厂的几个工人卷入越南战争的故事。

上映前先在纽约开媒体放映会,再在纽约、洛杉矶搞小范围点映,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冲着奥斯卡量身定做的操作——毕竟这种“小范围冲奖”的套路,在好莱坞早就不是秘密。

可片子本身怎么样呢?用原文的话说,看它“就像有只柔弱无骨的大象在膝头坐了三个小时”,没劲到骨子里。

开篇花了大把时间拍俄罗斯传统婚礼和送别会,镜头对着喝酒的工人扫来扫去,临时演员估计就收到“装得像回事”的指令,美其名曰“小说式细节”,实际翻来覆去就一个简单主题,越拍越没冲击力。

更尴尬的是导演的“装深沉”。德尼罗饰演的渥伦斯基(没错,跟托尔斯泰笔下的角色重名)指着天上的“幻日”扯神秘主义,说这是“印度旧谈”预示危险,硬往托尔斯泰风格上靠,结果弄得不伦不类,活像高中生的习作。

后来拍猎鹿戏,突然切换到低配版莱妮・里芬斯塔尔的风格——这位被称为“现代纪录片之母”的导演,最擅长用镜头造神话,西米诺学了点皮毛,把猎鹿拍成《小鹿斑比》式的奇观,配上男子合唱,搞得不伦不类。

片子里的大男子主义更是藏都藏不住。酒吧里安排男性角色弹肖邦,镜头没完没了拍其他人“沉思”的脸,非要营造“影史丰碑”的感觉,却连个像样的女性角色都没有——仿佛信念与价值只能靠男人和暴力支撑,女人连露脸的资格都没有。

结尾还扯着嗓子唱“天佑美国”,逼着观众为片子里的困局共情,这种“道德绑架式煽情”,简直是把观众当傻子。

2

最让人受不了的是它对越南战争的瞎编乱造。

为了制造悬念,西米诺发明了“越共强迫战俘玩俄罗斯轮盘”的情节:一把左轮手枪装一颗子弹,俩囚犯轮流扣扳机,越共还在旁边下注起哄,跟《飞侠哥顿》里的反派似的。

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压根不是越南战争的真实场景,纯粹是为了博眼球编出来的。

更离谱的是这套路被反复滥用:越南战俘营玩一次,西贡街头玩一次,回到美国山区,德尼罗居然还把这游戏用到了伙伴身上。

一夜三场轮盘戏,逻辑碎得像渣,可影评人杰克・克罗尔还吹这是“影史上对暴力最猛烈的批评”,说这是“军队经历的真事”——这种睁着眼说瞎话的吹捧,简直刷新了底线。

史蒂芬・萨班更夸张,说它是“比《日瓦戈医生》更具俄罗斯特色的影院版小说,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影片”。

先不说渥伦斯基这个名字抄得生硬,就凭那滥用的轮盘戏和拖沓的剧情,跟真正的俄罗斯文学比,简直是碰瓷。

要知道德莱叶、维斯康蒂这些欧洲大师,一辈子都没得到过这么高的评价,他们的作品讲究真正的艺术深度,可在当时的美国市场,连露脸的机会都没有。

3

就是这么一部片子,居然得到了科波拉、斯科塞斯、斯皮尔伯格这帮新锐导演的认可。

倒不是说这些人眼光差,更可能是向市场压力低了头。

当时的媒体和颁奖机构早就被“圆滑浅薄”的风气裹挟,欧洲那些真正有分量的电影被有意封杀,比如德莱叶的《葛楚》,全美国有关它的出版物都没人采用,《猎鹿人》不过是“矮子里拔将军”。

有意思的是,同年还有《内心深处》《天堂之日》两部片子,全是讲“缺憾之人的英雄主义”,这哪是什么巧合?分明是摸准了当时评奖的口味。

宝琳・凯尔说《猎鹿人》是“为美国本身的广阔空间打造的史诗”,这话没说错——要是把“美国”换成“不断缩减的电影意识”,这“广阔空间”撑死也就两英寸宽,全是媒体粉饰出来的假象。

其实说到底,《猎鹿人》的成功,是好莱坞“圈奖工业”的胜利。它知道评委爱听“美国精神”,就加了“天佑美国”的结尾;知道观众吃“悬疑套路”,就把俄罗斯轮盘当万能钥匙;知道冲奖要“造声势”,就精准安排点映和媒体场。

至于历史真实、艺术价值、女性视角,全都得给这些“目标”让路。

科波拉说“被打败”,或许有几分客套,但这帮新锐导演的集体认可以及后来片子的获奖,确实暴露了当时电影圈的问题:真正有深度的作品被边缘化,懂套路、会炒作的片子却能名利双收。

就像原文里说的,不是《猎鹿人》有多好,是同行们向市场压力投降了,把本不该属于它的审美肯定,硬塞到了它手里。

如今再看这部片子,1300万美元的成本、大腕的演技、获奖的光环都还在,但它暴露的问题更值得琢磨:

当媒体和颁奖机构掌控了话语权,当艺术评价让位于市场套路,真正的好电影该往哪去?

科波拉的那句“你打败我了”,放在今天看,更像一句充满无奈的隐喻——在流量和套路面前,真正的艺术有时真的会“败下阵来”。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