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731》的票房与差评同时刷屏,争议似乎盖过了影片承载的历史意义。有人吐槽叙事断裂如“PPT”,有人不满剧情侧重越狱冲淡了暴行本身,更有人因艺术表达错位给出低分。但在差评的喧嚣下,我们更该看见影片背后不可替代的历史重量。
当《731》的票房与差评同时刷屏,争议似乎盖过了影片承载的历史意义。有人吐槽叙事断裂如“PPT”,有人不满剧情侧重越狱冲淡了暴行本身,更有人因艺术表达错位给出低分。但在差评的喧嚣下,我们更该看见影片背后不可替代的历史重量。
争议的根源,藏在创作的两难与遗憾里。公映版被删减37分钟,冻伤实验、美日战后交易等关键片段缺失,导致逻辑断层如冰面裂缝。导演试图用双线叙事呈现反差,却因剪辑问题让观众情绪频繁错位,这些瑕疵成为差评的焦点。但抛开艺术手法的争议,影片对历史细节的还原值得凝视:实验台的霜痕、走廊的铁门、“马路大”的编号,皆源自平房区遗址与史料记载。那些被诟病“过于干净”的场景,实则是对史料中“为保持实验对象健康而维持的整洁环境”的真实再现,这种“正常化的恶”远比血腥镜头更令人刺骨。
影片的价值,更在于让沉默的历史被看见。3.2亿票房中,东北观众贡献的28%票房,是对本土历史记忆的无声回应——遗址就在家门口,祖辈的伤痛从未远去。片尾滚动的3000多个名字,那句“你若记得,他们便活着”,比任何剧情都更有力量。在部分势力仍试图淡化罪行的当下,影片用可视化的方式锚定了历史真相,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差评可以鞭策创作,但不该遮蔽历史本身。《731》或许不是完美的作品,却是连接课本与遗址的重要纽带。当我们争论叙事优劣时,更应记住:让这段历史被更多人知晓、铭记,才是对亡魂最好的告慰。
来源:花开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