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听说中国首部8K太空实拍电影《窗外是蓝星》上映了?最近朋友圈里有人夸也有人吐槽,圈叔也去亲身体验了一把IMAX版,今天就来聊聊这部备受关注的片子到底值不值得看!
听说中国首部8K太空实拍电影《窗外是蓝星》上映了?最近朋友圈里有人夸也有人吐槽,圈叔也去亲身体验了一把IMAX版,今天就来聊聊这部备受关注的片子到底值不值得看!
太空实拍,噱头十足但亮点有限。
作为“中国首部8K太空实拍电影”,《窗外是蓝星》记录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2021年进入天宫空间站驻留半年并返回地球的全过程。光听这个介绍,再加上“8K拍摄”“太空实拍”这些高大上的标签,很多人可能以为这是一部视觉震撼、画面绝美的太空大片。
但圈叔看完后不得不说,影片和许多人的预期有差距。虽然用了8K摄影机,但片中真正展现太空壮美景色的镜头其实非常有限。唯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空间站俯拍地球的一组画面——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祁连山脉、青藏高原,还有非洲沙漠和澳洲海岸……可惜这些镜头转瞬即逝,还没看过瘾就结束了。
内容聚焦太空日常,缺乏视觉冲击。
影片绝大部分内容,其实是三位航天员在空间站内用8K摄影机互相拍摄的工作和生活日常。换句话说,所谓的“8K太空实拍”,更多是空间站的“室内纪实”。如果你期待的是《星际穿越》那种浩瀚宇宙的视觉盛宴,可能会感到失望。
更让人遗憾的是,片中航天员出舱活动的画面仿佛瞬间倒退到VCD时代,不仅画质一般,而且内容也十分有限。观众本想看看宇航员在太空中具体做了什么、怎么工作的,结果画面一闪而过,几乎没留下什么深刻印象。
适合科普教育,但不适合资深影迷。
如果你是想带孩子了解航天知识、激发孩子对太空的兴趣,那这部片子还是值得一看的。片中真实记录了航天员在太空喝水、吃饭、做实验、写春联、包饺子等生活细节,能满足孩子们对宇航员日常的好奇心。
但如果你是一名见多识广的影迷,对纪录片的视听语言和叙事节奏有较高要求,那建议你谨慎选择。你可能会像圈叔一样,在影院里感到有些无聊和平淡。
同类题材,这两部或许更值得看。
如果你对太空纪录片特别感兴趣,圈叔顺便推荐两部同题材作品:一部是2002年美国和IMAX合作的《国际空间站》,片长仅40分钟,但电影感十足,画面震撼,还有不少宇航员出舱工作的高清镜头;另一部是2018年法国纪录片《16次日出》,记录了法国宇航员从训练、发射到空间站生活的全过程,细节丰富,充满法式浪漫。
国际舞台上,它却备受赞誉。
虽然国内观众评价不一,但《窗外是蓝星》在国际舞台上却收获了不少赞誉。近期,该片宣传片在中国驻斐济、法国、巴基斯坦等国的国庆招待会上亮相,吸引了多国政要和嘉宾的关注。
在斐济,代总理普拉萨德称赞这是一部“很棒的电影”;在法国,欧洲议会副议长奥马吉表示影片增进了欧中友谊;在巴基斯坦,媒体人称这部电影“不仅是中国的成就,也是全球南方国家的荣耀”。
9月底,《窗外是蓝星》在清华大学举行特别放映活动,吸引了众多航天领域专家、学生和航天员家属参与。
放映结束后,主创团队分享了拍摄背后的故事。
原来,把8K摄影机送上太空并不容易。火箭发射时的剧烈震动、太空的失重环境、极端的温度变化,以及严格的重量限制,都是拍摄中需要克服的难题。剪辑指导郭刚透露,航天员带回了42张存储卡,里面装着182天的太空记忆。而为了这些素材,地面团队甚至需要争取天地通话的机会,实时调整拍摄方案。
是电影,更是中国航天的自信展示。
尽管影片在叙事和视觉呈现上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窗外是蓝星》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展现的不仅是一次太空任务,更是中国航天从追赶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自信。
正如航天专家王朋在清华放映会上所说:“大家看到了窗内的空间站,看不见的震撼是我们用一己之力干成了美国等16个国家才干成的事。”
你会去看吗?
来源:风云圈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