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有个事儿挺有意思,问界汽车在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搞了个合作。原本只是汽车公司,现在硬是掺和到电影圈里去了,说是想当文化共创伙伴。这不光是签个赞助那么简单,他们把自己定位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最近有个事儿挺有意思,问界汽车在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搞了个合作。原本只是汽车公司,现在硬是掺和到电影圈里去了,说是想当文化共创伙伴。这不光是签个赞助那么简单,他们把自己定位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其实车企跨界早就不是新鲜事,可问界这次动作有点特别。他们先是在德国慕尼黑车展亮相,又跑去印尼搞文化年活动,把车展、文化节、科技展摆一块儿。这种混搭乍一看挺奇怪的,但细想想可能是为了拉近跟海外市场的距离。
比方说电影节合作,本来技术参数很难让普通观众记住,但他们愣是把汽车性能包装成艺术体验。央视那场群控灯光秀就很典型,表面是视觉效果,实则藏着技术含量。这种操作让外界对品牌的印象慢慢转变了,从卖车的变成能玩文化的。
不过背后也有隐患。工厂流水线改成质量展示窗口,说白了就是让参观者亲眼确认质量。但真能靠这个提升销量吗?这些年车企都在抢央视这样的大平台资源,问界显然在叙事上更进了一步,从"我们挑战行业"变成"我们制定标准"。
最头疼的还是平衡风险。像特斯拉就爱玩社交媒体,啥事都往网上冲,稍有不慎就翻车。而问界好像在刻意控制这种突发因素,尽量把事情按计划推进。可问题是,当你的合作伙伴包括电影节这种顶级IP,一旦出岔子影响只会更糟。
技术层面也有意思,他们居然把智能座舱和电影放映结合测试。这种场景融合听着科幻,但比亚迪、蔚来这些对手也在试水同类项目,谁先做出名堂还不一定。至于海外市场,像欧洲车企在电影节上的失败案例,给问界提了个醒。
现在供应链也跟着变味了。以前供应商只管供货,现在倒是反过来,某些配件商也开始强调自己的品牌价值。车主那边更不用说,80多万用户对问界的看法早就不只是性价比这么简单了,大家开始在意文化认同感。
未来一年他们要在重庆搞分会场,文化辐射能有多大范围谁也料不准。但现在看,问界已经从单打独斗变成拉一堆伙伴共建生态。这种转型成功的话,以后车企可能都得这么玩。
总之就是个典型的商业实验,把汽车和文化绑一块儿,既想赚钱又想当文化使者。这条路能走多远,现在下结论太早,只能继续盯着他们接下来的动作看。
来源:极客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