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差评迷雾,《731》用票房逆袭证明它的重量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3 15:39 1

摘要:国庆电影市场当前最具有黑马之姿的,是将近半个月前上的《731》。假期第二天,《731》重回单日票房冠军,最终票房预测大幅提升至20亿,排片跟着大幅上升,后面几天极可能会断崖式碾压一众新片稳定拿下单日第一,直至国庆假期冠军。

国庆电影市场当前最具有黑马之姿的,是将近半个月前上的《731》。假期第二天,《731》重回单日票房冠军,最终票房预测大幅提升至20亿,排片跟着大幅上升,后面几天极可能会断崖式碾压一众新片稳定拿下单日第一,直至国庆假期冠军。

回想短短半个月,这部电影从初期铺天盖地的差评,到现在票房的强势逆袭,经历简直像一场“网络罗生门”。许多观众可能还记得,电影刚上映时,评论区几乎被负面声音淹没,评分一度被拉低,甚至有人直接劝退:“别看了,浪费时间!”但当你真正走进影院,静下心来感受这部作品时,才会发现,我们差点被那些嘈杂的声音骗了。

差评风暴背后,藏着什么?

《731》上映初期,网络上突然涌现大量话术一致的差评。这些评论往往用模糊的“剧情拖沓”“节奏混乱”等字眼带节奏,却很少提及电影的核心内容。更让人警觉的是,其中不少评论刻意淡化历史背景,甚至质疑影片“过度渲染”。但仔细想想,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在二战期间以研究防治疾病和饮水净化为名,实则用中国人、朝鲜人、苏联人等进行活体实验,以及进行细菌武器研制和生产。题材本身沉重而敏感,它触动的不仅是民族记忆,更是那些试图掩盖历史真相者的神经。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差评中,很可能混入了一批“精日”分子和害怕历史被正视的人。他们恶意刷低分的目的再明显不过,不想让更多人听到这段不容忘却的真相,不想让观众通过大银幕感受历史的重量。黑水军再猖獗,也压不住国人心中那杆秤。电影或许不完美,但它所传递的历史警醒,远非几句轻飘飘的差评所能抹杀。

历史的重量,岂能被恶意评分掩盖?

《731》聚焦的是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侵华日军以“给水防疫”为名,秘密进行人体实验的暴行。影片通过平民小贩王永章等受害者的视角,还原了那段触目惊心的历史:冻伤实验、毒气实验、活体解剖。这些罪行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真实发生的悲剧。导演赵林山耗时11年筹备,收集了大量日本史料和考古证据,每一个细节都力求有据可依。影片没有刻意渲染血腥,而是用克制的叙事手法,聚焦受难者的尊严与人性之恶的冲突。

票房逆袭:用数据打脸水军

如果说初期的差评让人犹豫,那么《731》在2025年国庆档的票房表现,则用铁一般的数据证明了它的价值。

10月1日,影片与《志愿军:浴血和平》、《刺杀小说家2》两部新上映的头部电影共同位列单日票房前三,首日票房突破9300万元,场均观影人次超30人,上座率断层领先。截至10月2日零点,累计票房突破16亿元,跻身年度前五。更值得一提的是,它此前已以15亿元票房成为9月影史冠军,首映日更是创下3.176亿的纪录。同时,在假期首日排片仅占10%,但因观众购票需求火爆,次日排片急升至17.2%,跃居档期第三。

这些数据背后,是观众用脚投票的信任。当国庆档新片预售遇冷时,《731》凭借扎实的口碑填补了严肃历史题材的空白。灯塔平台显示,其豆瓣开分7.9分,猫眼评分9.2分,均优于多数同期影片。这哪里是“烂片”?分明是一部被低估的诚意之作。

如今,网络上仍有人试图用差评带节奏,但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发出真实的声音。社交平台上有人写道:“如果不是朋友坚持拉我看,我可能就错过了这部值得深思的电影。”还有家长带着孩子观影后感叹:“历史不能忘,但差评差点让我们错过这次教育机会。”

《731》的意义远超艺术讨论,它是一次对民族记忆的固化,是对历史真相的坚守。我们不必用“复仇”“血债血偿”等情绪化字眼去渲染,但必须铭记历史,警示未来。当水军试图淹没历史的警钟时,我们更该保持清醒:不要让别人替你做决定,不要因为几句恶意评论,就错过一次直面真相的机会。

来源:曾经走过的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