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 月 19 日,首届 吴天明青年电影展 · 青年电影之夜 盛大举行,各大荣誉悉数揭晓。本届影展以「首作」为核心主题,首作既是创作者的初心印记,也是映照时代的棱镜,虽或青涩却真实有力,彰显着导演探索与表达的勇气。以下是 2025 吴天明青年电影展「大师首作」展
9 月 19 日,首届 吴天明青年电影展 · 青年电影之夜 盛大举行,各大荣誉悉数揭晓。本届影展以「首作」为核心主题,首作既是创作者的初心印记,也是映照时代的棱镜,虽或青涩却真实有力,彰显着导演探索与表达的勇气。以下是 2025 吴天明青年电影展「大师首作」展映片单:
「知乎 · 昂扬首作荣誉」花落电影《翠湖》 ,由新人导演卞灼执导。作为本届吴天明青年电影展的战略合作伙伴,知乎电影评选昂扬首作荣誉,旨在鼓励新生力量,以积极、奋发、充满希望的态度投身电影事业。 荣誉由十位知乎电影大众评审团共同评选得出。
这十位大众评审,从知乎平台招募产生 :年满 18 岁、热爱电影且活跃于电影讨论的知乎用户可报名,并承诺全程参与 9 月 14 日 - 19 日影展「荣誉推选单元」观影及评审讨论;活动过程中需完成至少 15 部影片观影并提交评分,以独立、真诚的判断参与荣誉评选。
一起来看看,身处评审一线的答主们,都有哪些真实反馈
现场参加吴天明青年电影展(WTMFF)是种怎样的体验?
答主:匡靖
吴天明,第四代导演。
拍过一些现实主义片子。他后来当了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 提携了一大波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 有人说,没有吴天明导演,可能就没有后来的中国电影。
这次过来,主要是评审入围的电影➕对话活动。第一次以评审身份,看 15 部首作,包括电影和纪录片。评审结果因为要保密,先不提啦。
但是得提的是, 大众评审的加入,让电影节有了更实际的意义。 以往的电影节大部分都是小圈子内部自嗨,大众评审加入后,创作者会更有实感的感觉到他创作的东西能不能被认可喜欢。
大众评审看完以后,会直接提问导演,可以直说喜欢还是不喜欢。
昨晚我还经历了一次终审。 所有的片子看完后,大众评审需要终极讨论,哪些值得被认可。
一些大众评审站起来互相掰头,我要为它拉票,我为什么不喜欢它,我建议大家选它。非常激烈
我确实发现,在个别片子上大家有不同看法,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选出来的前五,跟我喜欢的前五大差不差。
以下这两个片子,毫无意外是所有人的前二喜欢。
如果后期上映,推荐大家关注一下。
第二天去看了黄建新导演的对话活动。 记了几个我比较感触的点。
黄导表示,ai 对电影肯定是有冲击的,电影诞生的那一天起,电影就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就是最大的悖论。 电影又是最大众的但是它又是最少数人控制。 然后 ai 来了,手机可以拍,电影终于回到了所有人手里 ,大家说这是进步还是退步?
这客观的带来了对电影人更苛刻的要求。 就是你不但要有想法 ,你还得有各种娴熟的表达技能。因为在无数个试验中 ,各种表达中出现了 ,那么你最大的东西就是 把各种技法用到第一部电影里头让它产生联想,产生解构。 这个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
会后有幸跟黄导合影啦,还拿到了他的签名。
吴天明导演当初给予了黄导很大的支持,黄导才有了第一部,第二部,以及后面的发展。这次参加吴天明青年电影展,也是 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为新导演,创作者的首部作品来加油。
这也是吴天明青年电影展为什么只征选首作的意义。
答主:斯嘉丽聊电影
其实电影展昨天已经结束了,但是我一直没有回过神来,主要是四天 15 部电影的看片量把我打懵了。这个视听的刺激太强烈了。
但是,吴天明青年电影展,我们是一天看四部电影,看完还要当场打分进行初选,这对我来说,已经很勉强了。因为所谓的初选打分,不是打一个分,而是要填一份问卷。而我这个人,可能知乎玩多了,有点认真回答问题强迫症,因为知乎的优质回答现在动不动要求 1000 字,所以,这个问卷里面很多问题我都竭尽所能的写,写完我都虚脱了。
很多回答我写完了,复制一下就整理成一个上千字的感受,我就直接发给加了微信的导演,跟他们讨论电影。
但是,这还不算,最后一天的晚上,看完四部以后,还要进行最终评选。
我要是安安静静打分就算了,但是我又还时不时地站起来跟其他评审进行激烈地争论,太耗神了。
导致我现在都没缓过神来,明明是第一次来嘉兴,明明我那么喜欢旅游,但是我竟然没有出去玩,而是坐在酒店写总结!
这次看到的 15 部电影里,有些固然还有调整的空间,但是,大部分都让我挺震撼的,总体印象就是:
原来我们中国电影有那么多有想法/有能力的青年导演和演员 ,咱们中国电影希望太大了。
以前我看了烂片,就会很气愤,总觉得好导演和好演员都是凤毛麟角,长期霸屏的都不行,不是流量就是鲜肉,不是颜值党就是资源咖,好演员都不存在。
但是这次吴天明青年电影展上,参与评选的 15 部电影都是导演们的第一部电影,却展现出了让人震惊的好。
比如说,《翠湖》这部电影,它用非常成熟的拍摄方式,和独具美感的画面,讲述了普通观众非常熟悉的故事,人物典型且能引起共鸣,全年龄段都适合观影, 跟制片人聊时可能年底之前跟大家见面,这里先推荐一下。
这部电影也是知乎推荐奖项里的获奖电影。
知乎威武,没想到电影奖中还能给我们机会上台颁奖。
在讨论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也为了这部电影能被其他评审选择,据理力争了几次, 能为自己喜欢的电影被看见而努力的感觉真的很奇妙。
因为以往我只是写影评 ,我只是在评论区看到有人说,因为你的推荐去看了电影,但是现在,我可以为了自己喜欢的电影而去说服其他评审,真的太神奇了。
从第一天写影评就没想过自己会有这样的经历,感谢知乎,感谢主办方。
在吴天明青年电影展上看到的好电影让我对我国的电影充满了信心,因为青年导演就是中国电影的未来,第六代导演终将交棒。
这次给我另外一个冲击就是,电影展出现了很多纪录片,而且都拍的很好 。
《爷爷奶奶那些事》是用方言拍的 ,而这个方言跟我老家的话太像了,所以我能完美 get 到爷爷奶奶的每一句话的精髓,连骂人的话我都秒懂,特别好玩。
《一百五十秒》是我特别想要给大家推荐的纪录片。因为跟这部纪录片的导演聊了很久 ,让我产生了一种想要去做采访导演的那种记者的想法。
我从跟导演的对话里感受到,很多好电影你之所以觉得好,在你的感受之前,导演走了 99 步,你的感受,是最后一步。
也就是说 ,导演为了能拍摄一部观众喜欢的电影,为了能拍摄一部打动观众的电影,全方位地花了心思。
可能在你刚坐下来,还没进入状态的前几分钟,导演已经把电影的背景用很巧妙的方式讲完了。
这也是一部虽然是首作,但呈现出罕见地成熟叙事的导演。
所以,看电影真的不能玩手机。
我很欣赏《一百五十秒》这部电影,真心期待电影能早日上映,让观众看到这个充满正能量和人性洞察的故事。
这次第三个让我震撼的是,原来导演也跟我们广告行业一样,对艺术性的追求也是那么强。平时我们看到的那些很烂的/毫无艺术追求的电影其实不能代表中国电影。
《沃野》,浓浓的戈壁风,命运的偶然和人类坚持的碰撞,那种风沙里的茫然一直让我无法忽略 ,即便看完了 15 部电影,我依然想说,这部电影的导演绝对是有艺术追求的。
还有得到专业评审推荐的《当瓶子转动时》,其实这部电影我想要建议导演,不管电影什么时候上映,电影里出现的诗歌能不能先出版了再说?写得太好,绝对戳中每一个文艺青年的心。
其实这个感受就代表了吴天明青年电影展的气质: 艺术/文艺/年轻/勇敢/拥抱观众。
我喜欢这些电影带给我的感觉。
答主:斯嘉丽聊电影
最开始我觉得这个答案应该是钱,因为没有投资,一切都是白搭。
但是这几天参加吴天明青年电影展改变了我的看法,我觉得有没有钱其实对于我们国家的青年导演来说,有一点做不到,再大的投资也是白搭,那就是:
这才是很多青年导演能不那持续创作需要突破的最重要的困境,
因为鉴于我签了保密协议,所以我不能够用影展上的电影来举例,我就侧面说一个可以类比的参考。
比如说我最喜欢的导演诺兰早期拿奖的编剧电影《记忆碎片》,非常明显地表达了他自己创作电影最重要的个人特点:
通过非线性叙事来重组普通人视角里的世界,给观众一种陌生化的角度来重新理解和看待世界。
也就是说,他用天赋和才华给了观众全新的观影可能。这是他很自我的核心表达方式。
我们姑且称之为,他对电影的最核心的理解。
多年后他从《致命魔术》到《盗梦空间》,我们能看到他为这种自我表达方式找到了和大众喜好相融合的途径,从小众走向大众,成为了好莱坞的主流商业导演。
也就是说,他始终在如何表达自我和探索观众最喜欢的形式之间寻找平衡和不断前进。
举诺兰的例子,是因为他非常典型,特别适合与我国青年导演对照。
现在的青年导演都觉得自己是非常有才华的,这是很多搞艺术的人的通病。
而现在的年轻人因为生活在相对富足的时代,就算自己什么才华也没有,也依然觉得自己独一无二。
其实,这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你首先要相信自己有不可一世的才华,你才会有那种把它变成现实的勇气。
但是在吴天明电影展上我看到两种对比很明显的电影。
一种是大部分评审都很喜欢的电影。
这种电影在导演的表达自我上进行了克制,努力地探寻了观众喜欢的形式。
我们在导演的映后交流会上都能感受到。就算是最初的创作初心是一种纯自我的出发点,但是在走向成片的过程中,他们几经改动,最重的呈现方式,还是会以观众为主体,而不是我不管你想看啥。老子想说啥说啥。
于是,他们的电影呈现的结果,就是触动了评审的心,你讲的故事,就好像我内心深处一直存在,却无人诉说的故事,今天被导演拍出来了,大家都很欣喜。
而另一种就完全不同。
他们在自我表达上放飞自我。在映后交流环节也自我感觉特别良好,不管观看的评审提出什么意见,他们始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因为不能举例影展的电影,我就拿暑期档的《东极岛》和《南京照相馆》来进行对比举例。
在我看来,《东极岛》和《南京照相馆》就是能够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的两面。
不可否认《东极岛》本身是有一定的拍摄水平,但是他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导致导演没有突破他以往在市场和观众心目中留下的印象,这个问题就是他过于放飞自我的去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完全不管观众和世界想要看什么。
我们能够从电影里面看到导演想要表达的一些很猎奇很血腥的东西,想要表达西方的士兵和文明是如何的高,这些都是导演内心觉得这部电影很重要的一个表达方式,但是观众根本就不想看。
而《南京照相馆》导演的出发点,是观众其实具有想要更深刻地了解和看待日本军国主义的需求这件事。
于是,导演从平民自救的视角切入, 让观众能够非常自然的代入主角的视角 去看待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的虚伪性。
这种 平民史观的角度 是观众能够接受的方式,而不是导演的自嗨,让观众在观看的时候感同身受,获得共鸣。
但是我说的自我表达和观众需求之间的平衡,并非一味讨好观众,而是洞察观众内心的本质需求。
再次对比《东极岛》和《南京照相馆》。
《东极岛》其实也有部分的抗日神剧叙事,这是对某种不愿意面对现实的观点的讨好。
不符合事实,但是导演认为有些观众吃这一套。
事实上,失败了。
而《南京照相馆》对汉奸的多层次多角度展示,表面上不符合观众喜好,但是得到观众的认可,因为普通观众内心深处其实是很想要知道,为什么大家都是人,日本人来了,他就变成了狗?
导演洞察到了观众对事件和人性本质是有探寻的需求的,才会聚焦观众想要了解的角色。立体地剖析了人物。
所以,其实青年导演在电影创作中坚守本心很重要,但是面对现实同样重要,电影最终要进入院线,终究不是一个人的自嗨。而应该是充满社会性的表达。
如果导演想明白了这一点,能把自己隐身在电影创作的故事里。而不是无时无刻不在通过情节表达我很牛逼,才能真正为观众所接受。
现在的年轻一代在看大师经典电影时,会有很强的「时代割裂感」吗?
答主:萝茉莉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比较中立的, 当年轻一代重看经典时, 既会有「时代割裂感」,也会有「超越时代的共鸣」 。
先讲割裂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时代环境,有独特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这些构成了我们独特的代际底色。
就像家庭成员之间的「代沟」,父母辈可能无法理解我们为何对「打工人」「内卷」这些词感同身受,我们也难以完全体会他们年轻时「铁饭碗」「下海」的激情与顾虑。
还有一些具体的生活习惯,比如 80 后在比打电话的手势时基本上是一个「6」的手势竖着放在耳边,而 00 后开始几乎都是一个手掌摊开放在耳边。这两个具体的动作照见的是生活上的差异。还有对钱的概念,父母辈的人常常脑海里是现金或者真金,而新世代几乎掏出了手机。
把这些具体的东西放进电影里,当然会存在割裂。
一句很流行的金句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当然,老电影里的情节也都是「书信传情」,而新世代恨不得连微信不秒回都嫌慢。
《卡萨布兰卡》里 有句话:「世界上有那么多城镇,城镇中有那么多酒馆,她却走进了我这家。」可能在短视频短剧里只能是「家人们谁懂啊!在酒吧遇到 crush 了!」
这个时代,文艺和文艺青年好像成了负面的表达,而曾几何时,那可是男男女女追逐的光啊!
光也会熄灭在时光里。
还有就是 「价值观的碰撞」 。
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前被推崇的价值观可能已被如今的时代抛弃。
我自己经历过琼瑶剧盛行的「爱情至上」的年代,那时候恨不得是为爱牺牲一切,真爱无敌,《一帘幽梦》里 「你只是失去了一条腿,而紫菱失去了她的爱情」从前看竟然都没有觉得不妥,还有《玻璃樽》等 爱情片以及各种「有情饮水饱」的表达。
可是如今这个年代,好像过了鼓吹爱情的风头。
曾经《乱世佳人》里 斯嘉丽拼命让保姆把自己的要用束腰带拉的更细一些,用窗帘做裙子,现在或许会被当成是「物化女性」「魅男」的反面教材。我们好像更能被她勇敢地拥抱土地,放弃爱情维护家族生计的大女主独立对抗生活的状态所打动。
曾经我们看爱情,甚至只看爱情,现在却习惯获取那些爱情以外的叙事。
所以当电影的主题侧重与时代车轮相悖时,观众必然会产生某种割裂的不舒适感。
再说共鸣。
尽管存在隔阂,经典电影中的 人性洞察 和 情感真理 却能穿越时空,触动人心。
就好像不同行业之间有些内部底层联系是互通的。比如做生意都要考虑成本收入和利润,不管做什么生意都是这样的。
电影作为行业产物,本身就在行业的逻辑左转着,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思想灵魂的表达,艺术的传递,在底层内核和关于人性世界思考的部分势必会存在共通性。
刚才说隔阂的时候,提到爱情观的迭代, 但是关于爱情的探讨却从未离开过电影。
比如《甜蜜蜜》虽 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从人物经历来说有着不可逾越无法复制的特定历史阶段性,但是里面传递的情感传递,包括男女主的互动,情感升温,到三角关系的挣扎,选择,包括婚恋观的探讨, 依然有超越时代的基础 ,没有港漂,还有京漂、沪漂,每个时代里也都有多维情感关系,也都难以逃出新欢旧爱、现实理想的抉择。
再说爱情之外的情感。《霸王别姬》中程蝶衣对艺术和对身份认同的挣扎,那种「人戏不分」的执念与痛苦, 虽然戏剧文化已经走过了它的高峰期,但思想的深刻,跨越时代,依然触动人心。
还有一些作品,跨越时光与如今的现象不谋而合。比如《楚门的世界》在 1998 年预测的现实娱乐化和窥私欲,在当今这个社交媒体和直播时代反显得先知先觉。还有那些 90 年代的科幻片, 很多设定如今看已然落到实处,让我们不得不感慨,艺术的先发性和预见性,实在令人惊叹。
如何看待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体验?我认为关键在于 找到平衡点 。
我觉得在观看经典看电影时, 不是去刻意回避或者过分鼓吹,而是要在「时代的割裂与共鸣」中找到平衡。
保持开放的心态 ,允许自己对经典既感到陌生又被触动,既批判又欣赏。让观影体验的复杂和多样成为一种享受。
来源:知趣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