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时写的文章大多会同步发知乎,前几天写了两篇关于电影《731》的文章——《中为什么姜武自称王子阳?中马城与731有什么关系?》和《难看?不一定》。
平时写的文章大多会同步发知乎,前几天写了两篇关于电影《731》的文章——《中为什么姜武自称王子阳?中马城与731有什么关系?》和《难看?不一定》。
我在文中表达了一个观点,认为电影还不错,角度有点特别,希望它能够像《大话西游》那样口碑反转。
结果知乎有个网友私信我,对话大意如下:
A:这部电影垃圾。
B: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
A:如果大众口碑好,我下地狱。如果口碑垃圾,你下地狱。好吗?
我不敢吭声了,因为我不想为这个而死,也怕对方为这个而死——我脱不了因果。
网上对这部电影褒贬不一,就我接触到的信息来看,目前是贬远大于褒,甚至有人说它是一坨屎。
我发现有些人其实没看过电影,最典型的是不少人根据下面这幅图大肆攻击电影魔幻不现实。
其实这是电影中主角的一次幻想。
既然我认为电影还不错,那么有人说它是一坨屎我自然是反对的。
但我试想了一下,如果看完电影的100人里,有99个说它是一坨屎,我还能不能依据自己看过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感受和认知,去坚持自己最初的认为电影还不错这一看法?
我想至少在这部电影上我是可以坚持的。
有人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我认为这是片面的,因为有的时候少数人只是偏执狂。
有人说真理掌握在大多数人的手中,我认为这也是片面的,因为有的时候多数人只是一群乌合之众。
那真理掌握在谁的手中?或许没有标准答案,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我们总在追求一个固定规律或者标准答案,但经历的事情多了,便会发现世间许多事没有定律可言。
以大多数而言,大多数常常代表了正确的方向,这个时候他们是正义的。
但乌合之众不也是大多数的另一面吗?乌合之众即便不代表正确的方向,也不代表它没有力量。
在对《731》电影的讨论中,我一人敢面对大多数人,不代表我在另一个情境依然敢不顺着大多数人。
例如,在密集人群场所,发生踩踏事故时,面对恐慌拥挤移动的人群——他们应该算是乌合之众吧——我敢迎上去或者蹲下来不和他们保持同样节奏吗?
不敢,我也只能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
03我转念又想,虽然即便99%的人说《731》是一坨屎,我也依然能够坚持己见,认为《731》不是一坨屎。
但如果面对物理意义上的屎呢?如果我站在大多数人这边呢?
说《731》是一坨屎的人和说《731》不是一坨屎的人其实有一个共识:就是共同认为屎是糟糕的。
如果有一个人——就叫他张三吧——认为屎是香的,他喜欢吃屎。
这个时候,说《731》不是一坨屎的我会怎么看待张三呢。
我会说这人脑子有问题,傻子才会想吃屎,还说它香。
如果全世界81亿多的人都说屎是臭的,是糟糕之物,只有张三有不同意见,并且他严肃地对其他人说:“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你们都不识货。”
这会引起我的反思吗?不会,我依然认为张三是傻子——这可是物理意义上的屎呀,有值得讨论的余地吗?
04我突然又想到,当即便有99%的人说《731》是一坨屎时,我都能坚持说《731》不是一坨屎,并且以自己的坚持为傲。
但轮到面对爱吃屎的张三,我站在大多数人这边时,却又为张三的坚持而气恼?
于是,我明白一个道理:当我们是少数人时无法被多数人共情,当我们是多数人时也无法共情少数人——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于是,我不再与那些批评《731》的人争辩,或许在他们眼里的我就如在我眼里的张三。
虽然我明白了这个道理,但我依然囿于其中,表现得比较双标:
一方面,当我是少数人时,我依然认为《731》不错,依然希望它后面口碑能够反转。
另一方面,当我是多数人时,我依然认为爱吃屎的张三脑子有病。
05但深究下去,我又发现自己好像并不双标,而是有唯一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完全忠于自身感受和认知——或者说是三观。
即便在未来多数人认为《731》不错,我也依然不改变自身观点,同样认为《731》不错。
即便在未来多数人变得像张三一样认为屎好吃,我也依然不改变自身观点,同样认为这些人脑子有病。
由上可知,决定一个人看法的本质是这个人的三观,而人的三观是比较稳定的,或许这就是人能够在活着的时候找到自己人生意义锚点的原因吧。
本文只是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如果觉得有帮助的话,请关注、点赞和分享吧!
来源:盈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