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昨天专门去电影院看了,从电影本身来讲,算及格吧,但毛病也不少,后面慢慢说。那些一上来就喊“这片子超级烂”的,我觉得多半是在发泄情绪,真算不上客观。
这两天《731》这部电影讨论度特别高,网上吵得那叫一个热闹,各种观点都有,乱得很。
我昨天专门去电影院看了,从电影本身来讲,算及格吧,但毛病也不少,后面慢慢说。那些一上来就喊“这片子超级烂”的,我觉得多半是在发泄情绪,真算不上客观。
本来这种讲731部队的电影,观众期待值就高,怎么也得是部有分量的作品才行。
可《731》就只到及格线,这就让人有点失望了,之前好几个月,网上一直传这片子被上百万人举报,所以没法上映或者得延期。
当时片方也没出来说句话澄清,我那时候就有点犯嘀咕,会不会是片子本身质量不行啊?你想啊,说有上百万人举报,可谁举报的、向哪个部门举报的、结果咋样,这些关键信息都没有,就空口说白话。
而且那时候南京照相馆还在正常上映,热度也不低,这么一看,这举报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我甚至怀疑,会不会是片子本身有问题,片方故意放这种消息出来,要么是想营销,要么是想转移大家的注意力。
现在看完片子,只能说确实没达到预期,本来这种题材的电影,要么就不拍,要拍就得拍好,不然很容易出问题,搞不好还会影响内部团结。
你看现在网上,为这片子吵起来的,很多其实立场是一样的。
有人觉得只要拍了731,不管拍得咋样都该支持,有人却觉得拍得不好反而会起反作用。
本来是一伙人,就因为对片子看法不一样吵起来,挺让人感慨的。
要说这片子最大的问题,我觉得是导演没把这题材当回事,731部队的历史多沉重啊,拍这种片子就得严肃认真,可导演明显没做到。
他好像不知道该怎么拍,又想让片子有商业卖点,就按自己理解的商业片路子来,结果把好好的题材拍成了“偏题作文”。
你看那些拍得好的历史题材电影,比如《南京!南京!》,导演陆川为了还原历史,查了好多资料,还去采访幸存者,花了好几年打磨剧本。再看《731》的导演,这态度上的差距一下子就显出来了。
片子里的角色和情节,bug也不少,就说那个日本女军官吧,演得特别脸谱化,就只会装凶。
更离谱的是,这角色设定是中国人,还是母体实验的产物,最后居然成了日本军官。
导演说不定还觉得这设计挺深刻,能体现精神控制、人性矛盾啥的。
可逻辑在哪呢,为啥要把这样一个女孩培养成日本军官,最后也没说她被日本人杀了或者抛弃了,完全说不通啊。
王志文演的角色也很奇怪,看着像个高人,其实啥用没有,最后死得也莫名其妙。
按剧情猜,他大概是想通过自己的死,告诉别人日本人说的自由是假的,让大家反抗。
可他就因为不让日本人叫他编号,非要叫名字,就被杀死了。
其他人只看到他不服从被弄死,哪能知道他的用意啊,说不定还觉得“想活命就得听话”,这剧情设计得也太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还有那个怀孕的女医生,日本人感染了,她连脉都没把,就看了一眼,直接念出一串中药名,拿药给人吃就治好了。
731部队的石井四郎就在旁边看着,居然还感慨输给中国医生,要知道,那时候日本人研究细菌病毒也有段时间了,哪能这么容易就被治好。
而且石井四郎看到有人偷中药,居然不管不问,这也太不符合常理了。
当然了,这片子也不是一点好处没有,立场没问题,也强调了“无人生还”,多少揭露了731部队的罪恶。
之前这类题材的电影不多,可能是因为尺度不好把握,《731》在尺度上也算做了点尝试,勉强能算抛砖引玉吧。
但历史题材的电影,不能只做到这样,得尊重历史事实,不能为了商业效果或者追求所谓的“艺术感”就瞎改。
也不是说非要拍成纪录片,可至少得保持严肃的基调,不能太商业化。
像《金陵十三钗》,既有商业片的看点,也没丢了历史的厚重感,这才是该学的。
导演也得提升自己的水平,得懂历史,还得会讲故事,不然很容易把片子拍跑偏。
我是真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更好的731题材电影,还有其他讲侵华历史的电影出来,用更严肃、更深刻的方式,把日军的罪行好好揭露出来,让大家都记住这段历史。
总的来说,《731》立场没问题,但导演没拍好,算是篇“偏题作文”。
历史题材的电影不光是用来娱乐的,还得传递历史记忆,让大家团结起来。希望以后拍这类片子的人,都能多上点心,别再让观众失望了。
咱们观众看的时候,也别太极端,客观点评价,这样才能有更多好片子出来。
来源:云娱云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