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手册》那帮法国影评人,特吕弗、戈达尔他们,当年搞出“作者论”的时候,眼里的头号偶像是个美国导演,叫霍华德·霍克斯。
《电影手册》那帮法国影评人,特吕弗、戈达尔他们,当年搞出“作者论”的时候,眼里的头号偶像是个美国导演,叫霍华德·霍克斯。
别觉得意外,这群人当年就认“导演是电影灵魂”这理儿,而霍克斯恰好把这事儿做到了极致,他自己总说“我就是个讲故事的,不算艺术家”,可《电影手册》偏觉得,他讲的故事里藏着别人没有的“霍克斯味儿”。
“作者论”说白了,就是看导演能不能把自己的风格揉进每部片子里。
霍克斯就这点厉害,不管拍西部片还是喜剧片,你总能找到他的影子。
最明显的就是他镜头里的女人,后来有个评论家干脆造了个词叫“霍克斯式女人”,最早的例子就是《天使之翼》里的邦妮。
邦妮是个钢琴家,跑到南美港口跟一群男飞行员混在一块儿,换别的30年代电影,这角色要么是娇滴滴的花瓶,要么是被嫌弃的“异类”,可霍克斯没这么拍。
邦妮看到酒馆里的性感舞蹈不害怕,还跟乐队一起唱歌,甚至对着舞者比OK手势,那股子不羁劲儿,跟旁边喝酒吹牛的飞行员没两样。
现在看这操作可能不算啥,但放当时的好莱坞,能让女人这么“不按常理出牌”,真挺少见的。
不过邦妮也有软肋,她喜欢上了飞行员队长杰夫,为了跟杰夫处好,她学着接受飞行员们的生活,比如同伴乔死了,大家都装没事人,邦妮一开始还惊讶,后来也慢慢习惯了。
结尾她盯着天上的杰夫,那眼神跟小时候看飞行员爸爸一模一样。
本来想夸霍克斯塑造了个独立女性,可看到这儿又觉得,邦妮再厉害,最终还是得仰望着男人。
这大概就是霍克斯的本事,能让你看到突破,又能让你咂摸出点遗憾。
霍克斯后来拍的《女友礼拜五》,把这种“突破与遗憾”搞得更明显了。
主角希尔蒂是个王牌记者,文笔厉害,跑新闻也不含糊,放在现在绝对是行业里的大拿。
她本来想辞职,跟个老实人结婚过安稳日子,结果前夫沃尔特,也是她前老板,三两下就把她拉回了编辑部。
霍克斯拍希尔蒂工作的样子,是真的在夸她,沃尔特都得承认,希尔蒂是个“狠角色”,在男人扎堆的报社里一点不落下风。
可问题也在这儿,希尔蒂再能干,还是被沃尔特拿捏得死死的,沃尔特想让她留下,就用各种手段操纵她,一会儿说有大新闻,一会儿又打感情牌。
最有意思的是,观众看的时候还容易跟着入戏,觉得“沃尔特和希尔蒂好有火花”,忘了沃尔特这事儿办得其实挺不地道。
我倒觉得,霍克斯这儿有点矛盾,他明明知道女人能做好专业的事,却又觉得女人做不了自己的主。
希尔蒂想辞职是真心的,可沃尔特一劝,她就动摇了,这不是说希尔蒂不独立,而是霍克斯没给她真正“自己选”的机会。
放到现在看,这种设定肯定会被吐槽,但在当时,能让女记者成为电影主角,霍克斯已经算敢拍的了。
霍克斯也不是没给过惊喜,《绅士爱美人》里的罗莱拉和桃乐西,就打破了他之前的“女性孤单”设定。
这俩姑娘都是表演女郎,都被爱情折腾过,但最铁的还是彼此。
桃乐西会帮罗莱拉挡烂桃花,罗莱拉也会跟桃乐西吐槽心事,俩人吵起架来像小夫妻,护着对方的时候又特别坚定。
最绝的是电影结尾的双重婚礼,霍克斯特意把俩姑娘两边的男人给挡住了,看起来就像罗莱拉和桃乐西在跟彼此结婚。
这镜头放在当年,绝对算大胆,要知道,霍克斯之前拍的女人,大多不喜欢其他女人,眼里只有男人,可这次他让俩姑娘的情谊盖过了爱情。
这一点比很多现代电影都强,不少片子里女人之间要么勾心斗角,要么没啥互动,霍克斯倒是早早想到了“女人也能跟女人处得好”。
但话说回来,俩姑娘的“专业”还是当表演女郎,靠的是女性魅力吃饭,霍克斯欣赏她们的独立,可没给她们别的选择。
就像你夸一个人做饭好吃,却不让她去当厨师,只让她在家做饭一样,所以戈达尔说霍克斯“看不到男女差别”,其实有点夸张。
霍克斯确实比当时很多导演强,没把女人只当花瓶,可他再厉害也跳不出那个时代的框,那些女人再能干,最终还是得在他的想象里活着,没法真的自己做主。
不过不管怎么说,霍克斯能在老好莱坞搞出这么多有意思的女性角色,也难怪《电影手册》把他当偶像。
他的片子里没有绝对的“好女人”或“坏女人”,只有活生生的人,有优点也有软肋。
现在再看《天使之翼》《女友礼拜五》,你可能会觉得有些设定过时,但那种对人的关注,对叙事的把控,还是能让你明白,为啥当年那群法国影评人,就认准了霍克斯。
来源:云娱云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