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部电影光是“想看”的人数,就在猫眼平台上刷出了超过450万的新纪录,预售票房更是早早破了亿。官方媒体下场为它宣传,可以说是把所有人的期待都拉满了。
要说最近哪部电影最牵动人心,那非《731》莫属。
这部电影光是“想看”的人数,就在猫眼平台上刷出了超过450万的新纪录,预售票房更是早早破了亿。官方媒体下场为它宣传,可以说是把所有人的期待都拉满了。
电影一上映,大家的目光自然就落在了几个主演身上。可谁也没想到,电影刚上映两天,李乃文却因为自己参演的片酬曝光,实现了口碑逆转。
曾几何时,李乃文凭借扎实演技,塑造了《悬崖之上》特工、《南来北往》反派等诸多经典角色,尽管不是主角,但是仍被赞 “戏好人不红”。可今年,他却因种种表现,口碑急转直下。
在演技方面,过度参与综艺让他深受其害。今年,李乃文因综艺 “破圈”,“爱闯祸” 人设走红。
但这也让观众在观看他的新剧《归队》时,难以入戏。剧中他饰演的汤德远是个坚毅的硬汉,可观众看到他,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他在综艺里搞怪的模样,直接影响了对其演技的认可。
前段时间,李乃文在一场商业剪彩活动中的表现更是 “翻车”。
活动中,他站 C 位却状态松散,剪彩时动作迟缓,别人都已剪断彩带,他的却迟迟未断,全程还咧嘴大笑,似在制造综艺效果。
剪彩结束,他竟随手将彩带扔在地上,全然不顾身旁品牌方老总的感受,老总脸色瞬间变黑。在商业活动里,剪彩有着重要意义,他的行为被指对品牌方不尊重,毫无职业素养。
李乃文本有深厚表演功底,如今却因综艺人设模糊、场合不分,陷入口碑危机。
就连他中戏的同学、三十多年的好朋友辛柏青,估计看到网上的这些评论,都得替他捏一把汗。
可就是这么个被不少人贴上“不靠谱”、”万年配角”标签的李乃文,他的演员之路,恰恰是从最需要“靠谱”的地方开始的。
1993年,李乃文考进了中央戏剧学院。但他这个大学上得可跟别人不太一样,他是班里唯一的自费生。
那时候同学一学期学费七百多,他得交五千。这笔钱对普通家庭来说,压力不是一般的大。他妈妈没多说别的,就告诉他一句话:“你得让老师后悔让你当自费生的这个决定。”
这句话,就像个烙印一样刻在了李乃文心里。在学校那几年,他几乎是拿命在学。
别人休息了,他在排练室里跟台词死磕;别人觉得跑龙套没意思,他不管角色大小,有机会就上,为的就是多攒点经验。
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就是要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
毕业后,他没有立刻扎进能快速成名的影视圈,反而跑去跟导演孟京辉合作,演起了话剧。
话剧这行,那可是演员的试金石。它不像拍电影电视剧,说错词了可以重来,演得不好可以靠后期剪辑。
在话剧舞台上,从你登台那一刻起,就没有任何犯错的余地,声音、形体、情绪,都得拿捏得死死的。
就是在这种高强度的磨练里,李乃文的心态和演技被打磨得越来越扎实。他学会了怎么去理解一个角色,怎么把自己完全交出去。
直到2007年,他在冯小刚的电影《集结号》里演了那个有点话痨又很讲义气的“吕宽沟”,才算被广大观众真正认识。
后来,他又拍了《南来北往》、《第二十条》这些口碑不错的作品,成了很多人眼里“有他这剧就稳了”的收视保障。
即使他有了这么多傲人成绩,但他身上那股子“接地气”的劲儿似乎一直没变。只是他一直都没有演过主角,一直都是配角,还是遭到网友们不少的嘲笑。
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可让他这个万年配角彻底改变了口碑。
到了9月18号上午。这一天,对所有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日子。防空警报会在全国各地鸣响,提醒着每一个人不要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
就在这一天,李乃文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默默地转发了人民日报关于“九一八”的纪念视频,还配文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紧接着,他又发了一条为电影《731》上映做的宣传。
李乃文时刻记挂着国家,知道这一天的特殊性,也让网友对他刮目相看。
有官方媒体发文确认,《731》这部电影的所有主演,包括李乃文、姜武、王志文在内,全部是“零片酬”出演。
“零片酬”也正是他们对历史的一种尊重与敬畏。那些之前还在指责他的人再也不说什么了。
而李乃文没有站出来辩解一句,没有去跟网友争论自己有多努力。
他只是默默地签下了一份片酬为0的合同,然后在东北零下几十度的冰天雪地里,穿着单薄的衣服去拍戏,用饥饿去感受角色的虚弱。
他把自己献给了那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当这个事实摆在眼前,之前所有关于对他的嘲笑,都显得那么可笑和苍白。
人们终于明白,三观正的人,尽自己努力,为祖国而宣传的人,是不会那么差的。爱国也不是非得表现在脸上,而是刻在骨子里,落实在行动上。
尽管没有演过主角而遭嘲笑,但是李乃文用最无声、也最有力的方式,回应了所有的质疑,他的口碑,也在这一天彻底逆转。
演员的品格,不在于他在聚光灯下说了什么,而在于他为了一个角色,愿意付出什么。李乃文和《731》的所有主创,用零片酬的选择告诉我们,有些价值,远比金钱更重要。
他们用自己的风骨,为历史树起了一座真诚的界碑,也为“演员”这两个字,写下了最厚重的注脚。
信息来源:
来源:酒馆茶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