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东京的一个夜晚,灯光柔和,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内座无虚席。银幕上,《南京照相馆》的画面缓缓展开,历史的影像像潮水般涌入观众眼帘。约150名中日各界人士坐在一起,屏息凝视,心中沉重。这不仅仅是一次电影放映,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把过去的惨痛拉到今天,让人无法回
文︱孙玉良
在东京的一个夜晚,灯光柔和,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内座无虚席。银幕上,《南京照相馆》的画面缓缓展开,历史的影像像潮水般涌入观众眼帘。约150名中日各界人士坐在一起,屏息凝视,心中沉重。这不仅仅是一次电影放映,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把过去的惨痛拉到今天,让人无法回避。
神崎多实子,这位曾在日本广播协会工作的前译员,看完影片沉默良久。她说,日本社会习惯谈受害,却难以面对加害的历史。影片让她清醒地意识到,如果彻底遗忘那些加害行为,中日关系便难有真正的友好基础。她的言语像一把锋利的刀,切开了历史表面的平静,也揭示了日本社会长期存在的历史回避症。
前航空自卫官、小西诚在影片结束后同样感到痛苦。这种痛苦不仅源自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的直面,更因为在当下的日本,很难公开书写这样的历史事实。他对日本近年来在特定地区加紧军事部署表达了忧虑:历史的伤痕若被忽视,当下的军事扩张便可能成为新一轮不安的种子。痛苦与警醒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无法轻易释怀的焦虑感。
观众中还有年轻的日本朋友,他们或许从未在课堂上听过南京大屠杀的细节。东京都日中友好协会副理事长井上正顺指出,要让日中关系真正向前发展,年轻人必须了解历史。观影本身不应成为终点,而应开启讨论的空间,让情绪被消化,让理性思考引领未来。观影后的讨论和反思,是让历史的教训真正内化为两国人民共识的关键环节。
中国驻日本大使吴江浩也在放映会中发言:历史既是教科书,也是清醒剂。逃避历史,否定历史,只会让人丧失清醒,也无法实现真正的和解。他强调,中国愿与日本各界有识之士一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这句话不仅仅是外交辞令,更是对两国人民发出的呼唤:面对历史,勇敢承认、认真反思,才有可能携手前行。
《南京照相馆》触及的,不只是1937年的南京城,而是整个东亚历史中的痛点,是一段跨越80余年的集体记忆。影片中一张张照片,一声声叙述,都像是在提醒观众:历史的残酷并非抽象,它的重量需要被感知,被铭记,被正视。忘记或逃避历史,不会让它消失,只会让未来重蹈覆辙。
放映会上的讨论气氛虽沉重,却也透露出希望。中日双方都在努力突破心理防线,让历史成为教育、反思和交流的资源,而不是情绪的禁区或政治工具。历史的清醒让对话成为可能,也让未来的合作有了坚实的道德基石。年轻一代若能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他们或许会比上一代更勇敢地面对历史,也更成熟地处理两国关系中的敏感问题。
当屏幕上的影像淡去,灯光重新亮起,观众沉默离场。沉重的心情、难以平复的情绪,却是一种有力的提醒:历史不能被轻描淡写,也不能被选择性遗忘。中日关系的未来,不在口号,而在对历史真相的正视和两国人民之间真诚的理解。观影会结束了,但留给每个人心里的思考,却刚刚开始。
在东京的大使馆里,这段影像、这些言语、这些情绪,汇聚成一种呼声:面对历史,勇敢承认;面对未来,携手前行。每一次凝视照片的眼神,每一次深切的沉默,都在提醒人们——历史的教训需要铭记,而两国人民的共同未来,需要用清醒与勇气去书写。
来源:孙玉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