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映前,该片在某售票平台“想看”人数高达455.47万,断层式领先其他影片。
“九·一八事变”94周年,防空警报划破天空,电影《731》如期上映。
上映前,该片在某售票平台“想看”人数高达455.47万,断层式领先其他影片。
三大官媒共同为其宣传,这规格恐怕就连《长津湖》都不曾有过,可谓前所未有。
电影首日排片场次超过27.4万场,创下中国影史最高单日排片纪录。
首日票房3.45亿,位列2025年单日票房第四(仅次于春节档的几部大片)。
然而,电影的口碑却呈现两极分化,换言之:本片的质量无法匹配其享受的“国家级”礼遇。
与本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的《黑太阳731》,导演牟敦芾为拍好此片倾其所有,甚至背负“禽兽”和“变态”的骂名。
该片当年在香港市场遇冷,在内地却成为不少人的童年记忆,每每想到日本人的暴行,就让人咬牙切齿。
随着《731》的火爆,1988年的《黑太阳731》,价值进一步攀升,很多人会借此机会重温。
37年过去了,这部电影依然是一代中国人无法抹去的集体记忆,及难以被超越的经典。
不少看过《731》的网友,面对如此“难评”的电影,建议还不如重映《黑太阳731》。
01、 牟敦蒂:谁阻挠拍摄,谁就是卖国贼
1988年,牟敦芾以《黑太阳731》撕裂了中日关系的“友好期”。
他用最直接的方式将日本关东军731部队的暴行呈现在银幕上,告诉我们:友好归友好,历史归历史。
这部被称为“香港首部Ⅲ级片”的电影,以极端写实的手法成为一代人的银幕阴影。
其豆瓣评分攀升至8.1分,今年在香港重映时场场爆满且一票难求,仍能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
牟敦芾在1986年筹备《黑太阳731》时,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压力。
当时正值中日关系友好期,有人从“可能影响中日关系”的考虑,曾反对拍摄计划。
牟敦芾毫不退缩,在向有关部门的报道结尾写下“谁阻挠拍摄,谁就是卖国贼”。
经过反复沟通,项目才被开了“绿灯”,但整个拍摄期仍不断受到质疑与掣肘。
为追求历史真实,牟敦芾在拍摄中采取了极端手法。
为还原冻伤实验,他让侄女在零下低温中伸展双臂,手持真正被切断的人臂,几乎导致其真实冻伤。
为了追求极致的真实,副导演陈洪海以3000元人民币每具,在长春白求恩大学购买了12具相对“新鲜的尸体”。
拍摄完毕后部分以2000元人民币卖回去(一部分在拍摄中“消耗”)。
观众若在观看某些片段时感到生理不适与痛苦,这是正常人该有的反应,并请相信:真实的历史远比影像更残忍。
纵使如此,在拍摄某场“尸山”场景时,牟敦芾还是觉得“尸体太少”。
副导演只得求助部队首长,以“拍电影就是向日本侵略者讨还血债”为由,说服年轻战士克服心理禁忌,与真实尸体躺在一起完成拍摄。
这种极端的拍摄方法虽然引发伦理争议,却赋予影片无可替代的历史真实感。
这种残酷的历史在场感并未随胶片泛黄而过时,反而成为让731罪证“活过来”的珍贵史料。
02、真实与震撼的美学边界
《黑太阳731》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极致的真实追求。
影片没有明确的主角,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完整剧情线,如果非要有,那主角便是苦难的中国同胞,是他们的受难史。
电影通过一系列独立的实验场景来推进剧情,形成了一种“展览式”叙事。
这绝非猎奇或堆砌暴力,更不是“对苦难的二次消费”。
须结合当时的背景和导演的初衷去理解,这是为了“留存证据”,并控诉这些反人类的行为。
这种冷峻的叙事方式不留情感投入的空间,也不让观众代入角色,却迫使人们像参观恐怖博物馆般,直面历史的残酷。
片中令人震撼的场景多到数不过来,包括冻伤实验、活体解剖和鼠疫实验。
在冻伤实验中,受害者双手被放入零下196度的速冻柜,冻硬后用玻璃棒猛击,手指被一根根打落。
根据原731部队少年兵须永的证言,部队确实曾将活人双臂裸露在零下35度户外,并不断淋浇冰水。
活体解剖场景中,导演特意用镜头强调解剖对象须保持清醒、不使用麻醉,因实验人员认为麻醉后的观察结果不准确。
这与历史档案中731部队军医的供述完全一致——他们以“科学观察”为名,对清醒的受害者实施惨无人道的解剖。
牟敦芾采用“零度情感”的镜头语言,在活体解剖场景中剥离所有背景音乐,只留下手术刀划开皮肤的闷响。
极致的安静反而放大暴力的恐怖,让观众体验到生理层面的震颤。
03、 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为何铭记?
731部队的暴行必须被铭记,不仅因其残酷与反人类,更因其直接关联人类文明底线。
731部队网罗了日本医学界精英,仅京都大学和东京大学就输送了大量研究人员。
这些本应救死扶伤的医学精英,却在“科学进步”的名义下进行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
战后,美国为获取细菌战资料庇护了以石井四郎为首的战犯,导致东京审判未追究731部队罪行。
《黑太阳731》作为影像资料的独特价值,在于它突破了历史修正主义的重围。
这场与历史修正主义的直接对抗,让影片超越艺术范畴,成为一场“真相保卫战”。
直至今日,日本政府对731部队的官方态度仍倾向于回避、模糊和淡化,缺乏对历史罪行的彻底承认与反思。
正因如此,牟敦芾在37年前对真相近乎偏执的还原与保护,更显得难能可贵。
后记
拍完本片七年后,牟敦芾继续拍摄《黑太阳南京大屠杀》。
同样是不被市场认可,导致其创业公司破产,心灰意冷的他从此息影。
令人扼腕的是,他原计划中的系列收官之作《黑太阳告别战争》,永远无法问世。
牟敦芾导演以非凡的艺术勇气与历史担当,为我们留下两部无法绕过的重要见证。
尽管拍摄方法引发伦理争议,但其创作理念“只有极致真实才能撕碎遗忘的谎言”,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片中每一个实验场景都可在苏联伯力审判档案中找到对应记录,这种学术严谨性使其影片具有近乎史料的价值。
“九·一八事变”94周年之际,《黑太阳731》或许才是最值得重映的一部电影。
多年前导演的话语依旧掷地有声:友好归友好,历史归历史。
铭记历史,吾辈自强。(撰文:木未舟)
来源:香港电影怀旧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