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公开课-梁鸣丨导演的旅程:是热爱之旅、光影之旅、更是修行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7 19:59 2

摘要:8月24日下午,第九届86358贾家庄短片周迎来第二场电影公开课。 本届 短片周本土力量单元终审评审 、 导演、编剧梁鸣围绕《导演的旅程:是热爱之旅、光影之旅、更是修行之旅》的主题,就他自己在 演员与导演间 人生选择、电影融资与制作、剧组 工作 、生活体验等方

8月24日下午,第九届86358贾家庄短片周迎来第二场电影公开课。 本届 短片周本土力量单元终审评审 、 导演、编剧梁鸣围绕《导演的旅程:是热爱之旅、光影之旅、更是修行之旅》的主题,就他自己在 演员与导演间 人生选择、电影融资与制作、剧组 工作 、生活体验等方面的经历与思考,与现场观众进行了深度交流。

“我只是比大家多走了几步创作路,今天想把踩过的坑、攒下的经验,掏出来和大家聊聊。”公开课开场,梁鸣以真诚谦逊的态度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他坦言,此次来到第九届86358贾家庄短片周,既是担任本土力量单元 的 终审评审,也是为了在这片没有外卖电动车、能静心闭关的景色优美的乡村环境里,推进卡壳多年的剧本创作,而这种在创作与生活中寻找平衡的状态,正是他理解的导演修行的起点。

电影公开课现场

在梁鸣看来,导演的旅程首先是热爱驱动的坚持之旅,这种坚持不仅体现在作品打磨上,更藏在职业转型的困境与突破里。他从自己的演员生涯讲起,他是表演专业的学生,曾拍摄一些影片时被要求 45度转身掏手机的刻板表演,他提出剧本逻辑漏洞却遭驳回,成为机械执行指令的工具而非表演。直到 进入一位第六代导演的 剧组,他才第一次感受到演员的创作自主性,剧组不会强制要求演员化妆,让演员以自然状态到场;开机前带演员看景、试装,确保人物与场景的适配;甚至要求工作人员不得干扰演员表演,让摄影机主动捕捉真实状态, 导演 和演员说: “选了你,你就是这个人物了,你干什么都是对的。”梁鸣坦言:“那时候我就暗下决心,只演好电影。”

然而,热爱之路从非坦途。在这部电影中,他与另一位演员的故事线因资方限制被全剪,后续三年跑组送6寸照片,却无电影可拍。2014年,他又因跟腱断裂不得已推掉所有戏,康复期体重涨了20斤。两次挫折让他陷入迷茫,他想:“我是不是不适合做演员?”当演员收入不稳定,没有明确的方向和意识,他带着这份迷茫,逐渐开始自己写剧本。他从2012年开始照着梅峰的剧本来写《日光之下》的雏形,不算正规剧本,更像带情节的小说,只是为了跟角色对话,一写就是6年,故事背景改了无数次,但核心人物与情感关系始终未变。“现在回头看,那些看似浪费的时光,其实都是在为后来的导演之路攒力气。”

电影公开课现场

2018年,梁鸣凭借《日光之下》拿到了中国电影导演协会“青葱计划”的100万奖金,但对于电影制作而言,100万远远不够,他和制片人跑遍了北京大部分资方,得到的全是拒绝,他们都不信任新人导演。那段时间,梁鸣确实想过放弃,但每次翻开剧本,看到那些熟悉的角色,又觉得不甘心,借来一部分资金堪景后,兜兜转转进入到了拍摄与制作阶段。对于投融资,梁鸣鼓励年轻导演遇到问题就要去解决,在见到投资人的时候,还是要积极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梁鸣认为,导演的旅程更是与团队共生的协作之旅,好的作品不是导演的个人独裁,而是让每个创作者都能发光的集体成果。他以《日光之下》的创作为例,分享搭建良性创作环境的关键 ,即对团队的 尊重,要落在具体的细节里。找剧组住宿时,他会亲自检查宾馆暖气够不够、房间是否宽敞 , 拍摄现场必须坐着吃饭 。 他开玩笑道: “折叠桌、小凳子花不了多少钱,但能给团队基本的体面。”拍山景时,制片组因睡过了没按时烧炕,他没有指责,而是让大家去车里吹暖风、去餐馆聊戏,等屋子暖和了再开工 。 “保护演员和工作人员的状态,就是保护作品的质感。”

电影公开课现场

信任,是突破困境的底气。拍摄《日光之下》时,他选择当时拍过《心迷宫》《 暴 裂无声》的何山担任摄影指导,梁鸣直言 , “我相信他的审美和能力,这就够了,不用纠结他的履历够不够光鲜”。拍摄中遇到突发大雪,原定戏份无法推进,他临时加了演员在高台上俯瞰森林的情绪戏,全组一起铲雪、扛机器上山,“没有彼此的信任,没人会愿意陪你冒这个险”。

在与演员的协作上,梁鸣总结出保护与依赖的双重原则。他 认为演员的 情绪不能在走戏中浪费,走戏时只排调度,不要求演员带情绪,情绪戏开拍前,禁止工作人员临时整理演员衣服、发型 。他的工作方法是在 讲戏时 会把演员 拉到一边低声沟通, 而不是 用对讲机当众指挥, 只有这样才能 保护好演员的自尊和感受力。同时,他 认为 自己是依赖演员的导演 , 会关注演员早上睡没睡好、有没有起床气,需要时开开玩笑调动状态; 也 从不 通过 示范表演限制演员,而是给出 “情绪再收一点”“这里更放松些”的清晰指令。

电影公开课现场

谈及导演的修行,梁鸣认为核心是对创作本质的持续思考。他认为,要从生活中挖细节,而非停留在表面。他提到自己学表演时的观察生活课 ,会 看卖烤地瓜的大爷,不能只记军大衣、炉子的外在,更要想他从哪来?房租多少?这些人物的前世今生,才是创作的真正滋养。他用李安导演的早期作品举例 , “李安导演的创作,不就是从生活里抠出来的感动吗?我们没理由忽视身边的素材。”

梁鸣还认为, “ 克制 ”不是形式,要贴合人物真实。文晏导演的《嘉年华》中,人物受到伤害的画面以“克制”的拍摄手法进行呈现,是因为人物处境需要,是为了更好地展现出人物的处境。他不认同“为了克制而克制”的创作误区,比如现在的 很多 作品中,如果人物本该爆发情绪,却硬要压着,反而不真实。人物没有人性,不像一个真实的人物,导演要做的,是找到最贴合人物的表达方式,而非套用流行的评价标准。

电影公开课现场

针对短片创作,梁鸣认为,短片很难盈利,核心是要被看见 , 要想清楚自己的抓手,到底是要视听形式更激进,还是要主题切口更独特?如果只是平淡讲故事,很难在影展中脱颖而出。同时,他也鼓励青年影人不要抗拒类型化 , 现在国际影展也青睐《寄生虫》《阿诺拉》这样的类型化作者电影,类型化不是无脑,而是用更成熟的方式讲好故事,作者表达和观众共鸣可以兼顾。

公开课最后,梁鸣将导演 的 修行落回到好好生活上来 , “每天跑5公里,认真吃一顿青菜,规律作息,生活的滋养会反哺创作。”他还叮嘱在场青年影人:“不要羞于沟通,拍电影是集体创作,清晰的表达能少走很多弯路。另外,遇到困难别慌,每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向成熟导演迈进一步。”

电影公开课现场 QA

Q: 现在很多影展都喜欢弱剧情、强视觉的作品,但我们上课的时候,老师总是从类型化角度来要求,会强调人物塑造、人物关系、事件冲突和剧情张力。想请教您怎么看待这个矛盾?

梁鸣: 我特别理解这种割裂感,其实这个问题的核心与“整体性”有关。一部短片的故事、拍摄方法、空间氛围、剪辑节奏等必须是相互适配的。比如张大磊导演的作品,他的故事本身就偏向细腻、日常,用他那种独特的镜头语言、叙事节奏去呈现,是完全统一的。还有邱阳的短片,他的故事和视觉处理方式也高度契合,在影展受欢迎。你所说的割裂感,很可能是故事和呈现方式不匹配导致的,比如你的故事适合强剧情、类型化表达,却硬要学影展里弱化剧情的风格,或者反过来,故事本身偏日常,却强行加类型化冲突,这样自然会觉得别扭。创作里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不管是影展偏好还是老师建议,都需要你自己筛选。别人提意见时,最好能要求附带具体解决方案,可能会更顺,而不是只说“你这故事没讲好”这种概念性的评价。如果意见没有实际指导意义,你听了可能也不理解,反而会干扰创作。当然,不是说要抗拒别人的声音,而是要学会有效聆听,判断哪些意见能刺激你调整,哪些不适合当下的创作。另外,这种困惑是创作的正常过程,有时候理解一个问题、做出调整,可能需要时间,甚至是漫长思考后突然顿悟,不用太焦虑,慢慢摸索、总结就好。

电影公开课现场

Q: 您对使用非专业演员有没有什么建议或经验?怎么在现场保护好非专业演员的表演状态呢?

梁鸣: 其实我自己的电影里,主角很少用非专业演员。如果一定要用,我觉得核心原则是用他这个人,而不是让他塑造角色。也就是说,你选的素人,要和角色高度适配,他的特质、经历、感受等都要和角色贴合。你要做的是挖掘他自身的东西,而不是要求他突破自己,去演一个陌生的角色。如果想让非专业演员去塑造完全脱离他本人的角色,难度很大,效果也未必好。重点是适配和挖掘,而不是改造。

电影公开课现场

Q: 电影是集体创作,前期很容易出现各环节衔接不畅的问题。作为导演,您在前期会怎么协调统一,以确保后期制作顺利?

梁鸣: 从写剧本开始,电影创作就是个逐步推进的过程。随着团队组建、资方确定、场景考察、演员选定,你的拍摄构想会慢慢清晰,这时你对电影未来的整体风格、大致感觉已经心里有数了。我个人不喜欢在脑海里先把电影拍一遍,再一板一眼复刻,反而特别希望在现场打破原有计划,激发新的可能性。当然,不是每次都有这样的机会。我可以跟大家分享我拍《逍遥游》时的小方法。每次拍一场戏前,先想常规拍法,比如不动脑筋会怎么拍、别人大概率会怎么拍,把这些基础方案都梳理清楚,当作保底选项。之后,再和摄影、演员等主创一起探讨,有没有新拍法、别的呈现方式。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能激发大家的想象力,二是有保底方案兜底。因为不是每场戏都能立刻有出色的新想法,真没有的话,就用之前梳理的常规方法拍,不会耽误进度。另外,沟通上有个关键点,即导演得让每个创作部门,包括演员、摄影,都明白这部电影到底是什么、我们要共同达成什么目标。比如,演员不能只盯着自己哪几场戏的演技炸裂,摄影也不能只追求单场戏的酷炫调度,大家都要站在整部电影的高度,思考自己的工作能为电影贡献什么,这样才能避免各环节脱节。

来源:小镇评论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