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公开课-周新霞|剪辑在叙事中重构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7 18:28 1

摘要:8 月 26 日上午,第九届 86358 贾家庄短片周迎来了第三场电影公开课。中国电影剪辑学会会长、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国家一级剪辑师周新霞围绕《剪辑在叙事中的重构》的主题,以她四十余年的剪辑实践经验,为青年电影人与观众深度解析剪辑艺术如何重塑叙事逻辑与情感表达

8 月 26 日上午,第九届 86358 贾家庄短片周迎来了第三场电影公开课。中国电影剪辑学会会长、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国家一级剪辑师周新霞围绕《剪辑在叙事中的重构》的主题,以她四十余年的剪辑实践经验,为青年电影人与观众深度解析剪辑艺术如何重塑叙事逻辑与情感表达。

在电影创作这个复杂的艺术工程中,剪辑往往是最神秘也最关键的环节。周新霞用她四十余年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揭开了剪辑艺术的面纱,展现了一个充满创造力的电影重构世界。她的剪辑哲学不仅蕴含着对电影本质的深刻理解,更凝聚着几代中国电影人的智慧结晶。

电影公开课现场

“电影其实就是在重构中产生的。”周新霞这句开场白道出了剪辑工作的本质。在她看来,电影从来不是剧本或拍摄素材的简单拼接,而是一个需要反复打磨、不断重构的创造性过程。回忆起入行初期参与水华导演《伤逝》和《蓝色的花》的经历,那段长达一年多的剪辑历程让她深刻体会到,优秀的剪辑需要“精修再精修”,直到穷尽所有可能性。这种近乎苛刻的专业态度,成为她日后创作的重要准则。

周新霞特别强调剪辑师必须完全沉浸在影片的世界中。她形象地描述道: “你是把他们都熟悉了,你的每一个人物的表情,他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他的节奏,他的思维的点都在你心里面熟了以后,你才能够精准地把握人物和故事。”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而是一种艺术性的共情与理解。剪辑师需要像了解自己的朋友一样了解每个角色,把握他们最细微的情感变化和行为逻辑,才能在剪辑台上做出最恰当的选择。

这种深入的理解建立在扎实的前期准备基础上。周新霞非常重视剪辑前的案头工作,她坚持 “在剧本阶段就要做充分的案头工作”。这个过程包括多个层面的分析,首先要理清故事的主线和叙事视角,明确影片的核心驱动力;其次要深入分析人物关系网络及其关键转折点,把握角色之间的动态变化;最后还要精准定位事件发展和人物成长的关键节点,为后续的节奏把控奠定基础。这些准备工作看似繁琐,却能为剪辑过程提供清晰的思路指引。

电影公开课现场

面对导演拍摄的多版本素材,周新霞发展出一套系统的研究方法。以侯孝贤导演为例,他曾为梁朝伟一个镜头拍摄 27 条,这对剪辑师提出了极高要求。周新霞的处理方法很有启发性。首先要细致观察演员在不同条次中表演的变化,理解导演的创作意图;其次要专业判断哪一条或哪一段表演最符合角色和情境的需要;最重要的是要记住这些优质片段作为“单词”,思考它们在不同场景中的组合可能性。她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说明素材的多种用途:“单词在这儿可以造这样的句子,在另外一个地方就可以造另外的句子。”这种灵活的素材观打破了传统剪辑的局限,为创造性重构开辟了空间。

通过几个经典案例,周新霞具体展示了她的剪辑理念如何在实践中开花结果。 199 9 年的《横空出世》是她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初剪版本沿用剧本结构,以年轻女学生的故事为主线,但效果平平。周新霞敏锐地发现影像里老一辈的故事反而更具感染力,于是大胆重构叙事框架,将副线提升为主线。这个在当时看来冒险的决定,最终使影片获得金鸡奖 7 项大奖的肯定,也让她深刻认识到“剪辑一定要在台子上重构”的重要性。

2007 年的《箱子》则面临不同类型的问题。原片采用纪录片式的现实主义风格,长镜头居多,节奏缓慢。片方希望将其打造成更具商业性的作品。周新霞创造性地运用跳切手法打破长镜头的沉闷感,通过碎片化的剪辑创造出商业片特有的节奏张力。这种处理既保留了影片的艺术质感,又增强了观赏性,最终使影片在大学生电影节上获得认可。这个案例展示了剪辑师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改变影片的整体风格。

电影公开课现场

近年来的《生生不息》呈现了另一种挑战。原片采用现代与过去双线交织的复杂结构,导致叙事混乱、焦点模糊。周新霞在审看素材时,被一个镜头深深打动:广袤沙漠中,一个年轻女孩牵着骆驼艰难前行的画面,蕴含着震撼人心的生命力量。基于这个艺术发现,她决定放弃原结构,专注过去时的单线叙事,用再现现实主义的手法重构整个故事。新版影片获得了导演的高度认可,这个案例生动诠释了周新霞常说的 “在台子上是一个重构的过程,一定不要坠入到最初我是怎么想的,我就一定要怎样”的工作哲学。她特别强调 " 为影片号脉 " 的重要性,即准确把握影片的艺术定位,是选择商业片还是艺术片的方向,采用相应的剪辑思维和技法。这种诊断能力是优秀剪辑师的核心素养。

回顾剪辑技术的发展历程,周新霞的职业生涯恰逢中国电影技术变革最剧烈的时期。从早期手工操作时期一格一格地匹配动作,到电动设备时代的效率提升,再到数字剪辑系统的全面普及,她亲身经历了剪辑工具的革命性变迁。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她始终认为剪辑的艺术本质从未改变。

在剪辑艺术的具体层面,周新霞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见解。她借用米开朗基罗的名言,认为剪辑师要像 “释放石头的灵魂”一样,释放素材的内在表现力。一个镜头放在什么位置,不仅关系到叙事流畅度,更影响着情感表达的强度。在转场处理上,她引用好莱坞剪辑师的观点:“让上一场戏走得更早,让下一场戏来得更晚”,这种处理既符合现代观众的观赏习惯,又能创造更富张力的叙事节奏。她还融入完形心理学的理念,主张给观众留出适当的想象空间,反对过于直白的表达方式。

电影公开课现场

周新霞特别强调剪辑师要扮演好 “镜子”的角色。这种客观中立的立场要求剪辑师既能深入理解导演的创作意图,又能保持专业距离,冷静评估拍摄素材的实际效果。她遇到过不少导演固执于最初想法的情况,但实践证明,保持开放心态,根据素材实际效果进行调整,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突破。这种工作态度既尊重导演的作者性,又充分发挥了剪辑师的创造性。

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周新霞也积极尝试将新技术融入传统剪辑工作。在最近的一个项目中,她使用 AI 生成了约三分钟的补充素材,用于强化影片的情感表达和主题呈现。这种创新不是简单地用 AI 替代传统创作,而是将新技术作为艺术表达的工具,拓展了电影语言的可能性。她的实践为电影创作者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艺术追求提供了宝贵参考。

电影公开课现场

对年轻一代电影人,周新霞寄予殷切期望。她认为观察生活和终身学习是电影创作者必备的素质。艺术家的独特价值在于能用更敏锐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并将这些观察升华为艺术表达。她特别强调要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走”,既要深入学习电影传统,理解前辈大师的表达方式,又要勇于创新,发展属于自己的电影语言。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只有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才能跟上电影叙事观念和表达方式的演进,创作出富有生命力的作品。

周新霞的剪辑哲学建立在对电影本质的深刻理解之上。她将剪辑视为一种创造性重构的过程,强调在尊重素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这种创作态度既需要严谨的专业精神,又离不开艺术家的直觉和勇气。她的经验之谈不仅对剪辑师有直接指导意义,对导演、编剧等电影创作者同样具有重要启发。在这个影像泛滥的时代,周新霞的剪辑艺术提醒我们:真正打动人心的永远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和艺术表达。

Q A

Q : 作为新人导演,常常需要自己剪辑作品,但很难保持客观角度,容易陷入个人情绪无法自拔。同时因为所有创作环节都亲力亲为,很难像普通观众那样保持距离感。请问该如何克服这个问题?

周新霞: 导演必须掌握剪辑技能,这样才能在拍摄时就有明确的剪辑意识,精准把控情绪变化。比如申奥导演在《孤注一掷》拍摄时,就能准确判断某个镜头只需要 3 秒。 我 建议 新人导演们去 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者,现在年轻人很幸运,可以找到不为金钱、只为热爱而合作的伙伴。电影是集体艺术,要学会碰撞交流。张艺谋 有一个 工作方法 : 每场戏前召集主创讨论,允许不同意见碰撞,最后整合各方创意。电影是 “ 十个手指头并拢来舀水 ” 的艺术,导演要善于凝聚团队智慧,发挥各部门长处,同时保持开放心态,经常反思自己的想法是否准确,是否别人的建议更好。这样的碰撞能让作品达到 1+1>2 的效果。

电影公开课现场

电影公开课现场

Q : 如果遇到一个特别精彩的镜头但不适合影片整体,和一个普通但合适的镜头,该如何选择?

周新霞: 我会选择那个普通但合适的。这让我想起罗丹雕塑的故事,当学生们都称赞雕塑的手部时,他意识到这个局部破坏了整体,就砍掉了那只手。在剪《横空出世》时,我用了穿帮镜头,因为那个节奏感太重要了。导演最初担心穿帮问题,但在大银幕上看后发现效果很好。 所以剪辑的 重点不是镜头本身美不美,而是用得恰不恰当。用在合适的地方,普通的镜头也能产生强大的表现力。

电影公开课现场

Q : 现在剪辑软件越来越简单,学生用手机就能完成短片剪辑,这对传统剪辑教学带来什么挑战?

周新霞: 无论软件如何变化,剪辑的基本功 如 蒙太奇意识、审美能力 和 发现美的眼光永远不会过时。学生必须学习编剧、表演和导演语言,这些是永恒的功课。作为老师,我们也要与时俱进。这学期我就尝试用 AI 生成素材重构了一部影片的开场,效果很好。下学期我们将开设 AI 课程,因为我们必须把最前沿的知识教给学生,让他们创造未来。但技术永远是为艺术服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叙事能力始终是核心。

来源:小镇评论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