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电影市场勾勒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产业赛道 “光影盛宴”背后的产业协同密码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6 19:34 2

摘要:今年以来,“电影+消费”的融合趋势更加明显,电影市场正经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关键转折。专家指出,市场需要更多头部影片出现,也需要更多差异化的影片填补空白,避免过度依赖少数爆款。

阅读提示

今年以来,“电影+消费”的融合趋势更加明显,电影市场正经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关键转折。专家指出,市场需要更多头部影片出现,也需要更多差异化的影片填补空白,避免过度依赖少数爆款。

“带孩子看《浪浪山》培养审美,陪父母看《南京照相馆》重温历史,我自己还刷了3遍《F1:狂飙飞车》。”8月24日,重庆市民陈晨向记者表示,这种“全龄段覆盖”的观影生态,正是暑期档电影市场活力的生动注脚。

截至8月24日,据猫眼专业版数据,2025年暑期档总票房(含预售)已突破108亿元,观影总人次近3亿,年度电影总票房已超过379亿元。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约9.5万家影院相关企业,工商信息显示,56.7%的企业成立于5年内。

高口碑作品数量创近年新高

“用‘精彩纷呈’来形容暑期电影档毫不为过!”在重庆UME影城江北店,市民庞宇说,这个月已经3次带孩子进影院,适合儿童观看的影片不少,当天看了《南京照相馆》,希望让孩子了解历史,勿忘国耻。

无论是业界还是普通影迷,都愿意为真诚、有温度、有文化底蕴的新作买单。今年暑期电影,从历史伤痛到现代童趣,从讽刺现实到平凡生活,今年暑期档153部上映作品,覆盖历史、动画、喜剧、悬疑、战争、犯罪等十余种类型,满足不同观众需求,单日大盘票房连续37天破亿元,市场热度从7月后半程开始一路狂飙。5部影片豆瓣评分均超8分,高口碑作品数量创近年新高。

历史题材影片《南京照相馆》以27亿元票房登顶暑期档,成为现象级作品。该片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真实影像为线索,通过照相馆学徒罗瑾的视角,展现普通人的抗争与坚守。

没有IP加持,没有炫技特效,《浪浪山小妖怪》堪称今年暑期电影最大黑马。通过小妖怪找妈妈的温情故事,豆瓣开分直接冲到8.5,观众评价清一色“看哭了”。这部成本仅4000万元的二维动画电影,用反套路西游冒险和“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的主题戳中人心。上映后连续6天票房逆跌,现已突破11亿元,跻身中国影史动画电影票房总榜前十。

《长安的荔枝》虽是一部古装片,但无论是人物改编还是剧情设定,犹如一个当下发生的身边故事。无论是李善德背着小包去上班打卡,还是看房买房讨价还价等场景,都能感受到上班族的生命力与坚持。

“光影盛宴”延伸的产业链

暑期档的火热,不仅要看银幕上的光影,还要看影院外的氛围。今年以来,“电影+消费”的融合趋势更加明显,以优质内容吸引观众,以丰富消费场景延伸产业链,实现多方共赢。

记者从重庆市电影局了解到,该局联合猫眼、淘票票等票务平台,推出近年来最大优惠力度的“暑期电影消费季”活动,总额超1000万元的电影消费券将如潮水般涌向观众——单票直减最高15元,家庭套票享赠票优惠,覆盖全市影院、不限场次时间。

“我们热忱欢迎国内外游客、市民朋友到重庆看电影、过暑假,让电影的魅力从银幕延伸到壮美的山水间,请大家看完电影要留住票根。”重庆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电影局局长管洪说,让电影不再只是单纯的光影盛宴,更成为解锁城市新玩法的奇妙之旅,为文旅消费注入澎湃动力。

重庆正持续创新“电影+文旅”的深度联动——凭电影票根可享大足石刻门票8折、南川金佛山景区门票5折等优惠,形成“观影-旅游-消费”闭环。IP跨界联名还带来了“破圈”效应:《罗小黑战记2》与泡泡玛特、名创优品等十余家品牌合作,衍生商品带来的收益达到了数千万元。

前不久,《重庆市支持科技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激励政策》重磅发布。这份覆盖企业落户、设备购置、内容创作、发行放映全链条的政策,力度空前,靶向精准,旨在重塑产业生态和政策支撑体系。

重庆市对列入国家级规划的电影剧本最高奖励100万元;对本地出品影片的“票房长尾”效应也给予重奖:票房破1亿元即奖200万元,此后每增加1亿元票房加奖100万元,最高可达800万元。

管洪告诉记者,从剧本孵化、电影拍摄,到后期制作、市场推广,重庆正在构建全链条、全要素的电影生态,让更多的光影梦想在重庆生根发芽。

“好内容+好体验”构建的文化坐标

电影市场正经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关键转折。当《南京照相馆》的历史回响与《长安的荔枝》的文化传承在银幕上交相辉映,当AI与传统叙事碰撞出新的火花,这不仅是票房的数字突破,更是在内容创新、技术迭代和观众结构升级的多重驱动下,构建起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坐标系。

据国家电影局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增银幕2100块,其中IMAX、杜比影院等特种影厅占比达35%,为优质内容提供硬件支撑。与此同时,“电影+”模式加速渗透,形成新的消费场景。暑期档的繁荣背后,是电影产业全链条的协同进化。

从北上广深到三四线城市,不少影院推出主题影厅与互动活动,“影院成为‘体验消费场景’,带动更多年轻人进影院。”重庆市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刘帆说,“好内容+好体验”双轮驱动,影院不再只是观影场所,更成为年轻人线下社交打卡和情绪消费的重要场域。

走进永川科技片场3000平方米虚拟摄影棚,一块周长60米、高10米的固定虚拟拍摄屏,和周长21米、高6米的滑动虚拟拍摄屏——这是亚洲最大的虚拟拍摄屏,构建出926平方米的LED虚拟拍摄环境。

“没有真实火源,无须搭建废墟,拓展现实技术能即时合成灾难场景。”经营片场的达瓦科技董事长卢琪说,相比传统绿幕拍摄,这项技术可降低30%~40%制作成本,节约60%时间。自2023年5月启用以来,这个西部唯一、全国领先的科技片场,已接待《长津湖》《熊猫计划》《我们的名字》等50余个项目,主营收入破亿元,拍摄档期甚至已排到明年一季度。

达瓦科技作为永川引入的首粒“科技影视种子”,自2019年落户以来,持续攻坚克难,在数字人快速生成、特效实时渲染、XR扩展现实拍摄等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如今,达瓦科技旗下已拥有5家子公司,年产值达3亿元。与此同时,企业的龙头效应也不断显现。爱奇艺、瑞云、九紫等150余家链条企业落户永川,成功构建一站式影视服务体系。

“技术终究是手段,剧本原创力和人才培养才是核心竞争力。”北京电影学院原副院长侯克明说,市场需要更多头部影片出现,也需要更多差异化的影片填补空白,避免过度依赖少数爆款。

原稿点击:暑期电影市场勾勒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产业赛道 “光影盛宴”背后的产业协同密码-重庆日报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