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毕赣新作《狂野时代》在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首映,犹如一枚投入影坛深水的炸弹,激起了截然相反的舆论浪花。这部被导演称为“电影本体论的终极实验”的科幻长片,在卢米埃尔厅的银幕上同时收获了顶礼膜拜与嗤之以鼻。
毕赣新作《狂野时代》在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首映,犹如一枚投入影坛深水的炸弹,激起了截然相反的舆论浪花。这部被导演称为“电影本体论的终极实验”的科幻长片,在卢米埃尔厅的银幕上同时收获了顶礼膜拜与嗤之以鼻。
《卫报》影评人彼得·布莱德肖将其赞誉为“21世纪的电影圣经”,称毕赣以“视觉炼金术”将电影史熔铸成六重梦境。当易烊千玺饰演的仿生人在机械骨骼中苏醒记忆,舒淇饰演的考古学家在意识深渊里打捞时光,那些混杂着《潜行者》哲学思辨与《2001太空漫游》宇宙诗意的镜头,让部分观众经历了一场“灵魂出窍”的观影仪式。
但《好莱坞报道者》的斯蒂芬·达尔顿直言这是“戛纳最冗长的自嗨”,批评影片“用电影学院论文取代了叙事逻辑”。2小时35分钟的片长在电影节末段显得格外残酷,当毕赣沉迷于解构电影媒介本身时,普通观众在意识流叙事中逐渐迷失。退场者的窃语与鼓掌者的喝彩在放映厅内形成奇妙对冲,恰似数字时代电影美学的撕裂现场。
这种分裂本质上是毕赣电影宇宙的必然宿命。从《路边野餐》的42分钟长镜头到《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跨年营销,他始终在挑战观众与市场的接受底线。《狂野时代》将这种挑战推向极致:当银幕上的记忆碎片如彗星相撞般迸发,有人看见电影艺术的涅槃重生,有人只看到故弄玄虚的视觉垃圾。戛纳的掌声与嘘声,不过是这场关于电影本质论战的最新注脚。
来源:老奶奶文字动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