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导演乌尔善的一条微博冲上热搜——“今天是《封神2》上映最后一天,感谢所有鼓励、批评和建议。《封神第三部》已剪完,希望观众给机会!”短短几句话,却透着一股悲壮感。
昨晚,导演乌尔善的一条微博冲上热搜——“今天是《封神2》上映最后一天,感谢所有鼓励、批评和建议。《封神第三部》已剪完,希望观众给机会!”短短几句话,却透着一股悲壮感。
这部曾被寄予厚望的国产奇幻史诗,最终以12.25亿票房黯然退场,不到前作(26.36亿)的一半。更扎心的是,它的豆瓣评分仅5.9,远低于第一部的7.7。
《封神2》到底怎么了?观众还会给《封神3》机会吗?而乌尔善的“恳求”,又值不值得被回应呢?
《封神2》上映后就陷入争议漩涡。
其中“殷郊法相”成最大槽点。三头六臂、蓝皮肤红头发的殷郊,被网友调侃像“蓝精灵”,甚至一度传出“4500元外包特效”的谣言。尽管官方澄清是国际顶级团队Scanline VFX(代表作《海王》《星际穿越》)耗时18个月制作,但观众并不买账——“技术再好,审美不行也是白搭。”
其次,姬发人设崩塌,他陷入“恋爱脑”惹怒观众。第一部里杀伐果断的姬发,在第二部里却因邓婵玉犹豫不决,被观众痛批“优柔寡断”“人设崩塌”。在太原路演上,甚至有观众当场质问乌尔善:“为什么封神的口碑两极分化?你有没有想过解决?”
最后是《封神2》票房惨败,资本方压力巨大。作为出品方的北京文化,股价在《封神2》上映期间暴跌30%。而整个《封神三部曲》总投资高达30亿,按行业规律,票房需达90亿才能回本。如今前两部累计仅38亿,《封神3》至少要卖50亿才能救场——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铺天盖地的差评,乌尔善的回应很微妙——“批评和建议,我都会记在心里”“希望观众给《封神3》机会”。但问题是:观众凭什么再信他?
乌尔善没说“会改”,并且坚持认为“殷郊法相很酷”,对“恋爱脑”争议也只是解释为“惺惺相惜”。这种“导演觉得没问题”的态度,让不少观众寒心。
北京文化已连亏6年,《封神》系列是最后的救命稻草。乌尔善的“恳求”,到底是真心想做好电影,还是迫于资本压力不得不“卖惨”?
观众还愿意给《封神3》机会吗?这个问题,其实应该问:中国观众对国产大片,到底还有多少耐心?
一是“支持国产”的情怀,还能撑多久?《封神1》靠自来水逆袭,《流浪地球》靠观众力挺破圈——但情怀不能一直当遮羞布。如果《封神3》还是老毛病,观众凭什么继续买单?
二是“骂归骂,看归看”的悖论。有人嘴上骂《封神2》,但《封神3》上映时可能还是会买票——这种“边骂边看”的怪圈,恰恰是国产电影摆烂的温床。
机会能靠导演“求来的”吗》?观众要的不是导演的道歉,而是实打实的改进。
如果《封神3》能吸取教训,把故事讲好、把特效做精,自然有人支持。否则,再多的“求机会”也只是空话。中国电影,不需要“乞讨式”创作。所有导演都应该学学饺子导演的死磕精神!
乌尔善的微博,让我想起《封神1》上映时,他说过的一句话:“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不是拍给自己爽的。”可如今的《封神2》,却像是一部“导演自我感动,观众集体失望”的作品。
观众可以宽容,但不能无底线纵容。
资本可以赌,但不能把观众当韭菜。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你会给《封神3》机会吗?”
我的答案是:“机会可以给,但信任只有一次。”
如果《封神3》还是老样子,那对不起——中国观众的钱,没那么好骗。
你怎么看?你会给《封神3》机会吗?评论区见!
来源:西里有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