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好莱坞知名喜剧人塞斯·罗根自编、自导、自演的新剧《制片厂》,3月26日上线流媒体平台Apple TV+后大获好评。这部揭露了“好莱坞幕后真相”的讽刺剧集,不仅为普通观众撕开了这个光鲜行业的遮羞布,还有众多明星、名导在片中客串自己,满足了人们对于好莱坞台前幕后
由好莱坞知名喜剧人塞斯·罗根自编、自导、自演的新剧《制片厂》,3月26日上线流媒体平台Apple TV+后大获好评。这部揭露了“好莱坞幕后真相”的讽刺剧集,不仅为普通观众撕开了这个光鲜行业的遮羞布,还有众多明星、名导在片中客串自己,满足了人们对于好莱坞台前幕后的好奇心。
《制片厂》剧照
“好莱坞自身最残酷的讽刺喜剧之一”
《制片厂》把故事放在一家虚构的好莱坞老牌电影制片厂,讲述公司高层在一个艺术与商业日益难以共存的世界中,如何勉力维系的故事。罗根在剧中饰演这家老牌制片厂的新任高管马特·雷米克,虽然他也想把片厂拉出困境,但耐不住心中的艺术创作理想,不甘于制作平庸的商业作品,第一集就邀请电影大师马丁·斯科塞斯来拍摄一部耗资2亿美元的大片。该剧由此向观众展示了好莱坞的幕后推手们,如何在艺术和商业之间摇摆、纠结。
虽然剧中片厂和主要角色均为虚构,但涉及的电影、明星、导演和案例细节却是真实的。例如,剧中角色大谈2023年好莱坞电影《芭比》的成功秘诀,查理兹·塞隆、保罗·达诺、安东尼·麦凯、朗·霍华德和斯科塞斯等影坛名人也会出镜,甚至煞有介事地打造剧本,让影迷们大呼过瘾,这都归功于罗根对好莱坞体系的谙熟和多年摸爬滚打积累的人脉。
作为一部行业剧,《制片厂》嘲讽的正是现实中的好莱坞高管、名导和明星们,他们虽声名卓著却难以平衡商业和艺术,想要拍出《芭比》这样的爆款并不容易。“这部10集的剧集解释了艺术家们如何制作糟糕的电影。”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评论称,“罗根饰演的制片厂负责人试图解决问题,最后却酿成一场灾难。这是好莱坞制作的、关于好莱坞自身最残酷的讽刺喜剧之一。”
行业内部梗,普通观众难懂?
归功于这种“自黑”,《制片厂》开播后收获英美主流媒体好评,在烂番茄影评网站上收获95%的新鲜度(媒体评分),Metacritic网站也打出80分的高分。《时代周刊》称赞该剧是“2025年迄今为止最好的剧集,也是好莱坞多年来最犀利的自画像之一”。《泰晤士报》评论称,“剧情的每一次转折都让人想到好莱坞黄金时代(上世纪20年代末至60年代),在愚蠢、讽刺和多愁善感之间小心翼翼地走钢丝。旧好莱坞的太阳或许正在落下,而今年最好的新喜剧则在冉冉升起。”
罗杰·艾伯特影评网站认为,该剧的一大看点是“对那些自我膨胀的制片厂高管的描写”:“他们与观众完全脱节。在嘲笑这些笨拙高管的同时,主创也致敬了各种类型的电影和技术。”
不过,在《好莱坞报道者》看来,《制片厂》这种幽默感并不适合所有人,“即便后半程较为平和,但总体还是过于激烈了”。该剧中出现的众多影视剧制作行业的“内部梗”也让该剧与普通观众拉开距离——与烂番茄上高达95%的媒体评分相比,《制片厂》的爆米花分数(观众评分)为69%,成为好莱坞又一部专业影评人与大众口碑产生分歧的作品。
“祛魅”娱乐圈
最了解演艺圈的,自然是圈内人。除了这部《制片厂》,好莱坞多年来制作过不少此类揭露娱乐行业内幕的影视作品,从经典的《日落大道》《雨中曲》,到近些年的《好莱坞往事》,其中既有讽刺,也不乏感伤,同时也为观众眼中的娱乐业“祛魅”。去年,由知名导演萨姆·门德斯(代表作《美国丽人》《007》系列)参与执导的剧集《系列大片》,围绕如何拍摄一部时下热门的“超级英雄大片”展开,制片人、导演、编剧和演员们为了拯救这个项目陷入博弈,反映了好莱坞在追逐票房的同时,不得不放弃艺术追求,对这类IP改编作品多有讽刺和反思。不过该剧播出一季后反响平平,并未续订。
《系列大片》剧照
2020年的剧集《好莱坞》则是对二战后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复古记忆,这个行业看上去星光熠熠,却难掩种族、肤色和性别上的不公和偏见。2017年的《宿敌》第一季,将镜头对准好莱坞历史上的传奇影星贝蒂·戴维斯和琼·克劳馥,二人曾因事业和情感冲突产生巨大矛盾,过气后冤家再聚首,戏里戏外再度上演明争暗斗。
《好莱坞》剧照
不仅好莱坞乐于拍摄此类影视作品,同样拥有成熟娱乐产业的英国、法国也异曲同工。2005年开播的英剧《临时演员》,通过临时小演员的视角,见证这个行业背后的辛酸,凯特·温斯莱特、塞缪尔·杰克逊等明星客串。2015年开播的热门法剧《百分之十》,则从经纪人的视角展现明星们私底下脆弱、落寞的一面,伊莎贝尔·阿佳妮、朱丽叶·比诺什等人并不都是光鲜靓丽,背后也藏着荒诞和无奈。
来源:环球网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