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为《封神》拉票,谁还有六公主这么拼,乌尔善他到底凭什么?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4-11-27 10:10 9

摘要:18亿的票房成绩,对于普通电影来说已经算得上是不错的成绩单了。但对于投资上百亿的《封神》这部被誉为“中国神话史诗电影开山之作”的影片来说,这个票房却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18亿的票房成绩,对于普通电影来说已经算得上是不错的成绩单了。但对于投资上百亿的《封神》这部被誉为“中国神话史诗电影开山之作”的影片来说,这个票房却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我不甘心!"这或许是每一个《封神》的粉丝内心的真实写照。他们不甘心看到这样一部被誉为"比得上《流浪地球》之于中国科幻,指环王之于西方魔幻"的作品,眼看着连20亿票房都难以突破。

更令人尴尬的是,当我们将这部电影与另一部现象级作品《消失的她》进行比较时,这种落差感就更加明显了。同样拥有高口碑,《消失的她》在豆瓣上得到了65万人的评分,并且获得了35亿的票房;而《封神》虽然也有62万人的评分,但是只收获了18亿的成绩。

但数据会说话。《封神》在这场争议中,豆瓣评分稳定在了7.8分,评分人数更是突破了62万,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口碑坚挺得如同一块顽石。

这分数来之不易,它诉说着观众对这部影片的真实评价——没有依靠流量明星,没有玩情怀营销,就是实实在在地用心做了一部好电影。

前期,很多人担心这部电影是烂片,所以票房起步慢情有可原。但是,随着口碑越来越高,宣发力度加大,但是票房增长的速度还是太慢了,让人非常着急。

更糟糕的是,其他热门电影的上映,让《封神》的处境越发困难。

正是这种不甘心,让"自来水"们成为了《封神》的自发宣传大使。他们在朋友圈、微博、短视频平台等各类社交软件上,不遗余力的安利着这款游戏。

这部电影上映半个多月,"自来水"不仅没消停,反而声势愈发浩大,这本身就揭示了问题——影片的质量和票房之间的巨大反差,这让每个真心喜欢这部电影的人都深感痛心。

更讽刺的是,《封神》还遭遇了偷票房的情况。在这个关键时刻,除了焦躁的"自来水"们,整个娱乐圈却异常的安静。

今年六月,在湾区升明月活动中,"六公主"的一个决定让很多网友感到"莫名其妙"。你还记得那个决定是什么吗?

那个时候,六公主大手一挥,把宝贵的镜头时间分给了一部还未上映的电影——《封神》。

谁曾料想,短短一个月后,那些质疑的声音竟然被事实击得粉碎。那些曾经的吐槽者,现在竟然和"六公主"一样,纷纷转粉,成为了"封神胫骨"。

在整个《封神》的宣发历程中,这种戏剧性的转变无疑是最有趣的一幕。

但仔细想想,"六公主"的这波操作,并不是一时兴起。它反映了媒体人对优秀作品的敏锐直觉。作为中国的电影频道,它比任何人都更期待中国电影的进步。

自6月以来,六公主仿佛化身为一个尽职尽责的“娘家人”,为《封神》的演职员操碎了心。

首先,要在主流媒体上开展深度采访,以此来预热影片。

在发现有偷票房的情况后,立即挺身而出为《封神》讨说法。

电影上映后,每日晚上都会进行直播,以分享电影幕后的故事以及路演实况。

这个规格的宣传片,说实话,连我都从未听说过,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出来的。

"我这辈子都没见过电影频道对一部商业片如此待遇!"一位资深影评人惊呼。确实,"六公主"这次的表现,完全颠覆了人们对官方媒体的刻板印象。

或许有人会疑惑,一部商业片真的值得官方媒体如此力挺吗?如果你了解了《封神》的幕后故事,就会明白"六公主"的良苦用心。

一位网友评论:"这就像六公主对《封神》剧组的暗示:虽然你们付出很多,现在的效果还不够理想,但你要知道我是支持你们的,希望你们不灰心,坚持初心,继续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

这种"宣传"不仅仅是简单的宣发,更是一种权威的、正面的鼓励和引领。

从对《封神》的初始质疑,到后来的全方面支持,"六公主"态度的转变反映出整个观众群体对该剧的认知过程,由好奇到理解,由理解到感动,最后变成坚定的支持者。

这种笔触能够照顾到事件的时间线索,通过详细描绘和情感渲染,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通过"六公主"这个独特视角,为接下来要讲述的乌尔善的故事做了非常好的铺垫。

提起乌尔善导演这十年的《封神》历程,就不得不提及那场曾在影视圈引起轰动的15000人演员海选活动。

然而,影视界新人乌尔善就是这么倔强,他宁愿从15000人中一一筛选,也要找到最适合角色的演员。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另类的"封神"?用心选角只是一个开始,真正让人震撼的是《封神》剧组那支由8000人组成的庞大幕后大军。

这支队伍里的成员都各有所长,有的是专门研究古代服饰的匠人,有的是擅长传统建筑的工匠,还有的是精通道具制作的手艺人。

他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默默无闻,但都在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封神》项目有8000多名工作人员,各种美术木雕传统技艺工作者都能从中受益。

是的,在《封神》的片场,每一个木雕建筑都倾注着匠人们的心血,每一株被种植的麦子,每一簇精心培育的苔藓,都在揭示这部电影的独特之处。

有网友表示:"只有像郭帆和乌尔善这样的导演,才能真正推动就业,推动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翻开《封神》的纪录片,就能看到乌尔善和他的团队在过去的十年里,是如何把传统手工艺融入电影工业化的血液之中的。

那些即将失传的手艺在《封神》片场得到重生,那些被遗忘的工艺也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乌尔善花费十年时间精心打磨的电影,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他选择从零开始构建他心中的中国神话电影,这是一个需要耐心、毅力和坚定信仰的过程。

在这个追求速效和快钱的时代,他的决心和执着无疑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

从剧本创作到场景搭建,从服装道具到特效制作,都是亲自完成的,每一件都力求完美。

有人说乌尔善是傻子,因为在这个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他却选择了"慢工出细活"的方式。然而,正是这种"傻气",赋予了《封神》一种难得的真诚和品质。

这种真诚不仅体现在每一个镜头中,还深深地渗透在每一个工种和每一个环节里。

看着他满面疲惫却依然热情的样子,不禁感慨: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风范。

那些《封神》的新人演员们更是努力得让人心疼,他们白天跑路演,晚上还要坚持直播,他们没有耍大牌,也没有摆架子,他们只是踏踏实实地为观众解答问题,分享拍摄趣事。

这种朴实的态度,反而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就在《封神》前期宣传备受吐槽的时候,"六公主"的加入宛如一记强心针。它的加入不仅体现在媒体层面的推波助澜,更是切实地推动《封神》展开了全方位的营销攻势:深度采访、打击偷票房、配合路演直播,每一样都是实实在在的。

最神奇的事情是"自来水"军团的诞生。这些铁杆影迷并不是被营销出来的,而是真心被电影打动的观众。他们毫无保留地在各个平台安利《封神》,把"安利"这件事做成了一项事业。

有趣的是,这些所谓的"自来水"们确实有真材实料。他们不只是喊喊口号,更是用专业的眼光去剖析电影的优点。从特效、剧情,到服化道、演技,他们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分析,可以说是头头是道。

"我看电影那么多年,第一次看到观众们这么卖力地支持一部电影。他们不是因为追星,也不是因为情怀,就是被这部电影深深打动。

"一位影评人如此评价。

不仅银幕上的视觉震撼,更是中国电影人的一份执着和坚持。

因此,《封神》在上映期间创造各种高光时刻时,并不让人意外,因为这些时刻的背后,是无数人的真诚付出和坚持。

然而,《封神》的意义已经超出了电影本身的范畴。

单纯把《封神》故事看作一部商业大片过于草率,其实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就像《流浪地球》引领了中国科幻电影新纪元、《指环王》奠定了西方魔幻类型的经典城堡,《封神》也正在开辟中国神话电影的新境界。

这部电影的创新之处究竟在哪里呢?它不是简单地把古代神话搬上大银幕,而是实现了从"讲故事"到"造世界"的跨越。

你看,以前我们拍电影都是各做各的:美术团队管美术,特效团队管特效。但在《封神》剧组,8000多人的团队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所有工种紧密咬合,没有任何冗余。

更难能可贵的是,《封神》在追求工业化的同时,没有丢掉传统文化的根。精美的木雕,考究的服饰,都是传统手工艺的活化石,这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这些即将失传的技艺在电影中得到了重新的诠释和传承。

我记得有个网友特别生动地说:“封神不是简单地为内娱培养好演员、搞良心电影,它还能带动就业、进行文化输出,这完全就是在积功德啊!”虽然这句话的语气是调侃,但却一语中的。

难怪“六公主”要如此力挺《封神》。因为《封神》的票房成绩并非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封神》代表着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未来。从这个角度看,《封神》的成败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

正如一位资深媒体人所说,优秀的电影不能只依赖票房。《封神》这部影片的成功给中国电影界带来了深刻启示:我们应该以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去打造真正的精品力作。

我们需要以开放包容的胸怀,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表达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看完这里,你应该会理解为什么‘六公主’和那么多观众都在拼命为《封神》了。

这确实是一条艰难的路,但正如乌尔善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总得有人先走出来。

这么一想,“六公主”对《封神》的力挺,与其说是对其的支持,不如说是对中国电影未来的一种期许。毕竟,作为一个文化大国的电影工业,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小打小闹”的阶段。

因此,当我们再次看到《封神》18亿的票房时,或许无需太过遗憾。毕竟,它在中国电影史上已经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而这一意义远比票房数字更为珍贵。

来源:番茄讲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