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31日,乌尔善发文宣布《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正式下映,票房定格12.25亿。相比前作暑期档的炸裂口碑,这部春节档大片从上映起就争议缠身:特效被嘲“五毛”、殷郊法相造型引群嘲、甚至被传“4500元外包做特效”……但导演的深情告别,却让不少观众重新思考:这场
导演鞠躬谢幕,观众炸开锅:这电影到底冤不冤?
3月31日,乌尔善发文宣布《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正式下映,票房定格12.25亿。相比前作暑期档的炸裂口碑,这部春节档大片从上映起就争议缠身:特效被嘲“五毛”、殷郊法相造型引群嘲、甚至被传“4500元外包做特效”……但导演的深情告别,却让不少观众重新思考:这场骂战背后,是否误伤了真正的“中国电影工业化标杆”?
特效争议反转!18个月打磨的“三头六臂”值不值?
影片中最具争议的“殷郊三头六臂”法相,一度被贴上“廉价特效”标签。但真相却令人咋舌:这一镜头由国际顶级特效公司Scanline VFX(代表作《权力的游戏》《海王》)耗时18个月打造,单帧渲染成本远超行业标准。导演乌尔善坦言:“殷郊的蓝色皮肤和红发设计,是想用视觉冲击表现神话人物的神性与悲剧感。”
讽刺的是,这场“特效乌龙”恰恰暴露了中国观众的认知断层——我们既渴望媲美好莱坞的视效,却又习惯用“低成本”标签否定本土团队的匠心。正如《流浪地球》导演郭帆曾感叹:“《封神》的工业化体系让我自叹不如,我们还在手工作坊阶段。”
票房输了,文化输出赢了?法国人竟为它开学术研讨会
尽管国内口碑两极,《封神2》却在海外悄然逆袭。法国影评人盛赞其为“动态的东方史诗”,瑞士甚至举办专题研讨会分析商周文化;荷兰年轻人沉迷于片中“天道人伦”的哲学思辨。费翔在长文中感慨:“这个项目向世界输出了中国文化,可能是中国影史最‘奢侈’的创作。”
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折射出中国观众对本土神话的审美疲劳,却也印证了《封神》系列的野心——它不仅是娱乐产品,更是用现代电影语言重构传统文化的实验。从山西博物馆商周文物中提取的美学符号,到《诗经·商颂》改编的登基乐章,每一帧都是对华夏文明的考据式致敬。
工业化之困:十年磨一剑,敌不过一个“速食”热搜
《封神》系列的困境,本质是电影工业化与流量时代的冲突。为打造三部曲,乌尔善团队筹备十年、连拍三年,演员封闭训练24周学习古乐马术,道具精度堪比博物馆藏品1012。然而,在短视频时代,这些“笨功夫”反而成了票房桎梏——观众更热衷讨论“殷郊像阿凡达”的梗,而非考究的青铜纹饰或父子权谋的史诗感。
更残酷的是市场环境:春节档后超116亿票房长尾效应,却被“闭店潮”与进口片挤压蚕食。《封神2》在争议中默默收割票房,而清明档新片预售已开启,留给它的生存窗口转瞬即逝。
第三部能否逆袭?导演的赌局与观众的抉择
乌尔善透露《封神第三部》已剪辑完成,但观众是否愿意再给机会仍是未知数。这让人想起《流浪地球》系列——同样背负工业化使命,同样经历首部曲的质疑与续作的爆发。
或许,中国观众需要学会用“工业化逻辑”看电影:不是苛求单部完美,而是包容长线迭代。毕竟,若连《封神》这样耗时十年、集结8000人团队的项目都被舆论击垮,未来谁敢再挑战“中国版指环王”?
12.25亿不是终点
《封神2》的谢幕,恰似一面镜子:照见中国电影工业化之艰,也照见观众审美升级之痛。当我们在吐槽特效时,法国人正为一句《诗经》歌词落泪;当我们争论票房时,荷兰学者已将“封神宇宙”写入比较神话学教材。或许,这部电影的真正价值,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显现——正如乌尔善所说:“封神的故事,本就该流传三千年。”
来源:三半撩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