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故乡如何激发灵感,文学如何回望故乡?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第二季在文学爱好者的期盼中,用舒缓流畅的镜头调度,跟随韩少功、张炜、翟永明、叶兆言、刘亮程、莫言6位作家的脚步,将“文学回乡”的故事娓娓道来。
刘忠波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第二季海报。 资料图片
故乡如何激发灵感,文学如何回望故乡?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第二季在文学爱好者的期盼中,用舒缓流畅的镜头调度,跟随韩少功、张炜、翟永明、叶兆言、刘亮程、莫言6位作家的脚步,将“文学回乡”的故事娓娓道来。
片名是“文学的故乡”,而非“作家的故乡”,因为它除了展现故乡的自然景观、人文风俗,记录作家还乡历程,还着重刻画作家笔下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意象,讲述重要作品的生成过程。用导演张同道的话说,就是要拍出文学性,还原文学最初的情境,告诉观众文学是如何发生的。
当张炜在故乡的林野辨识草木,当韩少功驻足于曾经亲手垦殖的茶山,当刘亮程驾着马车驶入大漠深处,当翟永明的火锅与诗歌在麦田相遇……观众跟随镜头,行走于作家的文学疆域,一一还原作家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质感,辨识一部部文学佳作的来路。
相较于第一季,这一季纪录片将文学的范围从小说拓展到戏剧、诗歌和散文,并试图寻找不同文体的特色视听语言,让观众直观感受文学中现实和想象的共生。作家的文学世界往往由极具个人标识的意象构成,比如韩少功的“马桥”、张炜的“古船”、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叶兆言的“秦淮河”等。这些意象,既是地方风物的体现,也浓缩了作家的精神气质。纪录片以影像的方式重塑作家笔下的虚拟人物、虚拟空间,从文学刻画中寻找作家人格和精神的投射,生动展现创作道路上的心灵体验,见证一个作家的精神地图逐渐展开的动人过程,由此完成从“地理故乡”到“精神原乡”的美学升华。
纪录片还捕捉到文学的跨界:通过对翟永明绘画作品的特写,透视她作为一个诗人的审美理念;通过莫言在《鳄鱼》演出舞台上的讲述,展现小说家眼中戏剧艺术的魅力。不同文艺类型的碰撞,更能激发出文学其所“是”。
对故乡的追溯是一种朝向过去的回忆,但纪录片也有意识地突破特定的背景、时代、地域,与更远的未来、更大的世界产生关联。从胶东半岛到成都平原,从新疆高山草甸到南海之滨,寒来暑往,变换的是四季容颜,不变的是作家与故乡对话的自觉意识,是对日常生活的人文关怀,更是对文学创作的虔诚坚守。
纪录片既进入文学世界,将文学作品深邃的内涵还原到创作时刻,带人们体认诗意和美感,又深入创作者的生命史,展现作家的文学抱负与现实关怀。因之,《文学的故乡》让人看到文学与影视的共通,看到对历史和现实的观照永远是文艺的魅力所在。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28日 20 版)
来源:金台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