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说出电影中没开口的“台词”

快播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28 05:22 1

摘要:2025年,中国电影走过了风云激荡的120年。从黑白默片到沉浸式视听,电影不仅是影像的艺术,也是声音的美学。在那些未被人物台词填满的缝隙里,音乐成为另一种叙事方式。作曲家阿鲲,正是这样一位“用音乐讲故事”的人。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那段如今已家喻户晓的音乐

川籍电影音乐人阿鲲 受访者供图

阿鲲曾为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流浪地球》、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左至右)配乐。图据片方

2025年,中国电影走过了风云激荡的120年。从黑白默片到沉浸式视听,电影不仅是影像的艺术,也是声音的美学。在那些未被人物台词填满的缝隙里,音乐成为另一种叙事方式。作曲家阿鲲,正是这样一位“用音乐讲故事”的人。
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那段如今已家喻户晓的音乐动机,到电影《流浪地球》中穿越星际的壮阔旋律,再到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里少年英雄的命运抗争,阿鲲的音乐正伴随中国电影一路前行,成为无数观众银幕记忆中共同回荡的声音。
日前,在阿鲲回到家乡成都举办个人电影音乐会之际,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帧心’——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系列人物报道”小组与他进行了一场关于音乐、电影与情感的深度对话。

人物名片
阿鲲

四川成都人,中国著名音乐家、作曲家,亚洲首位百亿级票房电影音乐人,参与电影累计票房超300亿元。其音乐代表作丰富,涵盖《哪吒之魔童闹海》《流浪地球》系列、《飞驰人生2》《熊出没》等电影,以及《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觉醒年代》《苍兰诀》等200多部爆款影视。

成为理工学子
但音乐从未离场

阿鲲的成长轨迹像极了一部“双线叙事”的电影。一条“线”是音乐:他的音乐启蒙很早,幼儿园就开始系统学习钢琴,小学五年级已考过钢琴十级。另一条“线”则是科技:阿鲲好奇心强,对计算机有很高的天赋,小学时就接触编程,初中参加成都市编程比赛,还拿了名次。
这两条线不是平行的,而是始终穿插交织,就像他形容自己那样:一只手在钢琴键盘,另一只手在电脑键盘。小学时,他通过编程,将电脑键盘变成简单的合成器,按动不同的键,触发不同频率的声音,刚好能对应钢琴上的音符。科技与艺术,在他的世界里并非割裂的两极,而是互为表里,相互滋养。
高考结束后,阿鲲考入了电子科技大学,攻读通信工程专业。对他人而言,这似乎是一次人生的“转向”,但对阿鲲而言,音乐从未离场。大学期间,他加入了学校的交响乐团。
从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阿鲲进入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深造,再到北上结识央视《舌尖上的中国》项目组,他完成了从理工科学子到职业作曲家的关键一跃。回顾这段历程,他否认了“转型”的说法:“因为我从来就没有离开过音乐。”

电影里不曾说出的台词
音乐替他们“开口”

“你有没有发现,电影里的角色往往不会把心里话全部说出来?”阿鲲说,音乐就是替他们说出来的那部分。
在阿鲲看来,优秀的影视配乐,绝非画面的附庸或简单的情绪烘托,它承担着更为主动的叙事功能——说出角色无法宣之于口,或刻意隐藏的内心独白。
这些由音乐讲出来的“台词”,不受制于文化和地域的局限,往往能触及人内心最深处的体验与情感认同。
《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闹海》在海外上映时,阿鲲特意去当地影院观察观众反应。“对于哪吒,外国观众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但他坦言,“我发现,音乐部分他们能懂。”
阿鲲分享了两个动人细节:在《哪吒之魔童闹海》某场情感重头戏时,随着音乐的缓缓响起,坐在他左边的外国女士悄悄用手掩饰湿润的眼眶,良久没有松开;在《流浪地球》国外放映现场,一位外国年轻姑娘告诉他,当音乐响起时,她想到了自己的父亲。这些动人的瞬间,让阿鲲确信,音乐能穿透文化的壁垒,直抵人性中最共通的情感柔软处,音乐的确没有国界。
这份至关重要的“情感”,正是阿鲲认为当前乃至可见的未来,AI无法逾越人类的关键所在。他认为,人类情绪的复杂性是难以量化的。

经典配乐在哪创作?
阿鲲:出租车上

一些经典创作的诞生,并非总在工作室,有时恰恰在于生活不经意的瞬间。有些地方,你甚至想都想不到。
比如出租车。《流浪地球》中最经典的曲子《开启新征程》,振奋又激荡。它的创作场景,是阿鲲在英国伦敦坐出租车的途中。“伦敦的司机开得太猛了。”他笑着回忆说,“当时我被甩来甩去。”就在这种身体失衡的状态下,精神的“飞船”却率先开启了新的征程,一段旋律诞生了。
阿鲲坦言,自己会开车,但很少开车,“因为我开车是一件有点危险的事情。”原因在于,他喜欢开车听音乐,一旦听歌就会不自觉地进入到专业分析模式。“脑子里在想音乐,已经不是在看前方了。”
于是,打车成了阿鲲穿梭于城市间的首选。在出租车上看手机会晕车,东想西想便成了最常做的事,而这种时候又往往是他和导演聊完回家的路上,慢慢地,出租车变成了创意发酵的温床。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那个经典的“娘再抱抱你”片段配乐,也是阿鲲看完样片后,坐出租车回家的路上创作的。他在车上想到了自己的妈妈,情感到位,灵感便自然涌现。他把这段旋律发给了导演,竟“一刀未改”,顺利通过。

谈电影音乐的未来
生动的应用场景是音乐生命力的延续

回顾中国电影音乐行业这些年的变化,阿鲲感触颇深:很早以前,都是制片主任找音乐人聊项目,遇到缺钱时,也总会扣减这部分开支。如今,电影音乐已受到全行业的重视,往往是制片人甚至出品人来牵头音乐项目,聊的是:“我们怎么做得更好,实现双赢。”
这种转变,意味着电影音乐正从“附属品”逐渐成为另一种影视的“叙事方式”。
然而,阿鲲心中始终怀着一份忧虑,乃至“害怕”:我特别怕观众看完电影问:‘这里面有音乐吗?’”他解释道,只要没有出现人拿着话筒唱歌的场景,好像观众就不记得电影里有音乐出现。
阿鲲渴望电影音乐能摆脱“背景板”的刻板印象,获得独立的艺术生命与被聆听的价值。他提到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例子:“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最早就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这说明,伟大的电影音乐完全有能力脱离影像,融入一个民族的血脉,成为时代的精神符号。
阿鲲理想中电影音乐最好的未来图景,是能深度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大家在我的音乐中,去做各种各样不同的事情。”他欣慰地列举着在音乐平台看到的评论,“有人在炒菜的时候听,有人听着《太空电梯》开车,觉得自己开的不是车是飞船。还有一个外卖小哥说,他送外卖时必听《太空电梯》,感觉送的都不是外卖,是特别厉害的高科技装备。”这些生动的应用场景,让阿鲲感到无比欣慰,因为这正是音乐生命力的延续。
如今,电影音乐的角色从默片的现场配乐,演进为视听语言中不可或缺的叙事主体。阿鲲,作为新一代作曲家的中坚力量,他的探索与实践,深刻地诠释了音乐在电影中的力量:它没有台词,却直抵人心;它不具象,却包罗万象。
本版采写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来源:三半撩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