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旗呐喊自己是艺术片的《狂野时代》,为什么让观众与粉丝都不买单?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6 01:29 2

摘要:而且电影在宣传物料中,不断提到自己是一部“艺术片”。从没见过一部电影,如此强调自己的艺术属性。了解毕赣上一部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处境的观众,就会明白这一次他们为什么如此强调自己是“艺术片”。

时光编辑部 | 予臻

探寻电影背后的谜题。

你可能没留意到《狂野时代》是首个在票务平台打出“艺术电影”类型分类的电影,此前文艺片在票务平台的类型通常显示为剧情,是没有专门的艺术类型。

而且电影在宣传物料中,不断提到自己是一部“艺术片”。从没见过一部电影,如此强调自己的艺术属性。了解毕赣上一部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处境的观众,就会明白这一次他们为什么如此强调自己是“艺术片”。

2018年的跨年档,《地球最后的夜晚》在短视频上借助爱情片模式进行营销,开创了一吻跨年”特殊排片场次,吸引了很多不明真相的情侣观众。最终电影拿下了2.8亿的票房,但却造成了史诗级口碑翻车,开出了票务平台史上最低分,导演毕赣一度成了群众口诛笔伐的对象。

这一次,毕赣新作《狂野时代》旗帜鲜明地说自己是“艺术片”,就能避免被骂、让观众买单了吗?

从票房与口碑来看,并非如此。按照《狂野时代》目前的票房走势,票房落点应该在2亿左右,不会超过毕赣上一部作品《地球最后的夜晚》,同时也将成为易烊千玺主演电影里票房最差的一部。

目前开出分的平台,显示《狂野时代》是毕赣导演作品评分最差的一部。

艺术标签不是口碑的“保护牌”

《狂野时代》选择不蹭商业片的宣传模式,探索艺术片的宣传模式,完全没有问题。但不是通过标榜自己是艺术片,彰显自己高贵的格调,就能免于电影接受观众的审判。

《狂野时代》释放出的物料,大多讳莫如深、意味不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篇章的海报,仿佛是某个艺术展的物料。

在短视频上刷到过《狂野时代》易烊千玺如同弗兰肯斯坦般表演片段的小吴告诉时光君,她刷到视频第一时间就划过去了,一方面是因为造型惊悚,另一方面是不清楚要表达什么。

易烊千玺粉丝是最早为这种“高格调”宣传而着急的人,他们每日都在电影的官号下面刷屏建议:放下身段,放大卡司阵容,给易烊千玺角色“阿波罗”投DOU+,重视下沉受众……直到上映前两天,《狂野时代》才“听劝”换上了凸显卡司阵容的海报,但其他建议仍然没怎么听。

艺术片的宣传不是标榜“格调”,而是要在创作者与观众之间做“桥梁”。“片子难懂”不是吹嘘自己艺术的光环,难懂就要给观众做科普、降低理解门槛,而不是拿“懂与不懂”给观众分级,仿佛看得懂的观众高于看不懂的观众一等。

《狂野时代》是第一个在票务平台开创艺术类型分类的电影,但不是第一个在宣传中打出“艺术”标签的电影。2023年,朱一龙主演的文艺片《河边的错误》曾在海报上打出了“艺术佳作,千人千面”的slogan。

这种大字报一样的海报,通常是票务平台对商业片的常规操作,slogan都是简单粗暴。而《河边的错误》却拿它来宣传艺术片,如此打出的slogan明显比《狂野时代》格调低了很多。但同时,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给人的感觉不是要把“看不懂的观众”挡在门外,而是欢迎“看不懂的观众”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文艺片对普通观众来说,本身就有很高的理解门槛,而有效的宣发不是标榜自己的高门槛,而是想办法降低门槛。

《河边的错误》3亿票房、700多万观影人次,是现在很多商业片都难以实现的成绩。电影宣传做对的地方,正是一直在降低观众的理解门槛。

映后释出《听观众说》的特辑,让原著小说作家余华出面,直面观众的声音。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了创作者与观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观众有一种“即使我看不懂,但我被尊重了”的感觉。《河边的错误》各路KOL解读基本围绕着“宿命感”展开,统一且有记忆点。

而到目前为止,自称看懂《狂野时代》的KOL写出的解读五花八门、各自矛盾,比如近代史隐喻、电影史致敬、拉康心理学等,不仅没有降低理解门槛,反而有一种对看不懂观众的“审美霸凌”,指向你的文化水平不够。

一边强调“艺术”,一边需要“粉丝经济”

虽然《狂野时代》不断强调艺术,但大家都很清楚电影的购买主力军是谁。

短视频上,官抖账号唯二的两条百万赞的视频,都为易烊千玺的片段。票务平台上《狂野时代》想看用户,与易烊千玺粉丝画像高度相似。29岁及以下的用户占比超六成,女性占比超八成,而胡歌在映文艺片《三滴血》的女性占比也才为58%。

根据电影专资办数据显示,《狂野时代》网售占比非常低。首日有75%,次日仅有57%,第三日又将至48%,第四日甚至只有24%,同期其他电影的网售占比都为80%以上。可见,电影的票房中有很大一部分占比极有可能来自于线下粉丝包场。

而且电影预售1亿多票房,现在总票房也才1亿多。粉丝冲刺完预售之后,电影拉来的路人观众非常有限。毕赣导演及标榜艺术吸引来的受众是非常有限的,毕赣导演的首部作品《路边野餐》备受文艺圈层观众的推崇,票房仅收600多万。

毫无疑问,是粉丝撑起了《狂野时代》的票房,但粉丝现在却不满足于电影仅仅是一部粉丝电影,想要片方有所作为,让电影突破粉丝圈层的受众。

可片方的做法显然是宁可“圈地自嗨”,也不要出圈“接受审判”。既要拿“看不懂”艺术为自己加冕,又需要最俗气的“粉丝经济”为自己买单。

粉丝和片方的诉求,都是矛盾的。这也是很多文艺片的困境,想要利用明星的粉丝购买力赚钱,但又害怕因此而折损自己口碑。从没想过在最初创作的时候,你的诚意、组盘与定位逻辑是不是就错了。

毕赣前两部作品都是在讲自己家乡凯里的故事,第三部作品突然走出熟悉的地方,拍了一部类型杂糅的电影,五个篇章包含科幻、奇幻、悬疑、谍战等各种元素,有人将其形容为给电影的一封情书。

但目前电影史上,大多电影大师都是到了一定年岁,才会拍一部“给电影的情书”作品,比如80岁高龄的大林宣彦拍一部《海边电影院》,张艺谋年近70岁的时候拍了《一秒钟》。

年仅36岁、才拍第三部作品的毕赣,如果要给电影写情书,写得未免有点太早了。而且大师们拍的“情书”,都是有关于自己儿时接触电影的记忆。而毕赣拍的“情书”,跟自己的记忆没关系,似乎是跟整个人类有关系。同时,一次性满足毕赣拍谍战、科幻、奇幻等多种类型片的戏瘾。

谁在为这部艺术昂贵品买单?

众所周知,文艺片之所以叫文艺片,就是因为它相对于商业片,受众有限。千万成本是文艺片投资的一个坎儿,超过一千万,就有巨大的回本风险。正如姚晨在金鸡创投上,对青年创作者所说的话,“一千万太高,别用明星。”

健康的文艺片投资生态是拍三百万以内的片子,冲大大小小电影节的奖,靠奖金回收大部分成本,再让票房实现锦上添花。毕赣首部作品以几十万元成本的拍摄,600多万票房已然赚钱。

超过千万的文艺片,就是一场豪赌。根据时光君2018年毕赣一直合作的制片人单佐龙采访,当时《地球最后的夜晚》因为超支超期,成本飙升至5000万。片方背负了很大的投资压力,所以才会在营销绞尽脑汁想办法。

从演员阵容、场景布置、CG制作层面来看,《狂野时代》成本应该是远超《地球最后的夜晚》。但目前的票房还不及《地球最后的夜晚》,是极有可能赔本的。

可这一次,片方好像完全不如《地球最后的夜晚》的时候着急。这是为什么?

或许是对易烊千玺粉丝购买力自信,也或许是买单者变多,分担了投资风险。

《狂野时代》有多达16个联合出品方,有很多首次出品电影的公司,比如成都市棠乾豹豹文化艺术、中石影视文化传媒等。其中,水精灵(重庆)影业、重庆市永川区三河汇碧传媒背后间接控股的都是重庆永川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为国有独资。

地方可能是为了文旅入局电影,将电影取景地变为新的城市打卡地。但文艺片导演如果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电影没多少人能看懂、受众有限的话,就不应该拍如此昂贵的作品。如今这种时局下,投资方能慷慨一次,但很难再慷慨第二次了。

而且作为宣发来说,电影越高深,宣发就越要接地气,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帮观众理解电影,建立创作者与观众沟通的桥梁,降低理解门槛。只要相互理解了,普通观众才会有为艺术买单的可能。

来源:Mtime时光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