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常荣幸参加电影《李子洲》的映后研讨,还看到了老朋友娜仁花老师的出演。导演是我们学校的毕业生,作为导演母校的老师,看到这样的影片也感到很欣慰。看完电影我内心充满敬意,这不仅是对一位革命先驱的缅怀,更是对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规律的一次深度叩问。我们都知道,革命历
黄丹(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国家一级编剧、中国电影家协会编剧教育工作委员会会长、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
非常荣幸参加电影《李子洲》的映后研讨,还看到了老朋友娜仁花老师的出演。导演是我们学校的毕业生,作为导演母校的老师,看到这样的影片也感到很欣慰。看完电影我内心充满敬意,这不仅是对一位革命先驱的缅怀,更是对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规律的一次深度叩问。我们都知道,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里,有不少人物和故事被反复搬上大银幕,但李子洲不一样,他长期处在大众认知的边缘,是个相对“陌生”的存在 。电影《李子洲》把他的故事重新挖掘出来,填补了西北革命史在主流叙事里的薄弱环节,同时影片以其独特的艺术审美与深沉的历史情感,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具有研究价值的文本。
首先是其在时代坐标系中锚定了精神坐标对历史的建构
(一)填补叙事空白:从“失语”到“发声”的价值重构
影片选取的1923年-1929年,是李子洲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也是中国革命进程里极为重要的阶段。从北京大学毕业的他,接受李大钊委派,回到陕西开拓革命事业。担任绥德四师校长,那是他传播进步思想,培养革命人才的主阵地,刘志丹,谢子长等后来在陕北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骨干,也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清涧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意义重大,影片也对这一事件进行了生动呈现。
影片精心构建了“李大钊——李子洲——刘志丹”这样的革命传承谱系,这不是简单的人物关系罗列。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他对李子洲有着启蒙和引领的作用;李子洲接过李大钊的火种,回到家乡,通过教育和武装斗争,把革命的理念深深扎根在陕北大地;刘志丹在李子洲的教导和影响下,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影片通过师徒间的对话,课堂上传授知识,起义前紧张的部署等一个个具体的场景,让这个传承谱系鲜活起来,让我们看到中国革命从思想启蒙到实践开拓,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这种从个体英雄叙事上升到革命精神传承的集体史诗,是影片在历史价值呈现上的一大亮点。
(二)对话当代青年:用历史细节叩击时代心灵
现在很多年轻人,对历史没什么兴趣,觉得那些都是过去的事,和自己没关系。《李子洲》这部影片就巧妙地避开了生硬的说教,用一个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历史细节,把革命信仰具象化,拉近了和当代青年的距离。
比如:李子洲一次次站在讲台上,一次次走到学生中间,经历过血的教训的李子洲带领着迷茫的学生们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走出困惑,用革命实现大同世界的理想,这是一位教育者对学生的关心和期望;和母亲在窑洞里,唠着家常,诉说着他的革命抱负——“未来的中国整个都是亮堂堂的新世界”,也让我们看到英雄也有普通人的情感;他的课堂在群山中、在天地间,他坚定,“自由新世界”一定会到来;在狱中,他给狱友们讲三民主义,这是革命者的气节,也是他对信仰的坚守,哪怕身处绝境也毫不退缩。这些细节,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当代青年了解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大门,让李子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英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能让我们感同身受的人。
电影中“仰天俯地的石狮”贯穿了全片。这对石狮,既是历史的见证者,默默地看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又像是一座桥梁,连接起百年前李子洲他们那一代革命青年的热血青春,和当代青年的价值追求,引发共鸣。影片通过这些细腻的处理,实现了“让历史人物走下神坛、走进心间”的创作初衷,我想这会让现在的年轻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自觉地被革命精神感染,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责任。
其次是在传统框架中开拓电影化表达的叙事革新
(一)结构创新:从“编年体”到“生命史诗”的隐喻转化
大家都知道,一般的革命历史片,大多喜欢用编年体的方式。按时间顺序,一年一年、一件事一件事把人物和故事平铺直叙出来。这种叙事方式很稳,能让观众清楚地了解历史进程,但也容易显得比较平淡、缺乏新意,就像流水账一样。《李子洲》采用了“播种——萌芽——成长——燎原”的犹如植物生长般的隐喻式叙事结构,清晰地展现了革命火种如何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再到席卷西北的燎原之势,叙事脉络清晰而富有象征意义。
这个结构,巧妙地把李子洲的革命生涯,对应为精神火种的传播周期。李子洲在北大求学的时候,是他思想觉醒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影片在李大钊和李子洲对话时,影调明亮温暖,就好像一道光照进李子洲的内心世界,点亮了他心中的理想之火,这是“播种”。回到陕北办学,他在窑洞课堂里给学生们传授革命思想,橙红色的窑洞光影,暖烘烘的,象征着火种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开始萌芽。后来,他被敌人关进监狱,遭受各种折磨,但他的信仰从未动摇,狱中斗争场景,影片用冷灰色调,铁窗光影来凸显永远光明热烈的李子洲,仿佛在压抑,艰难的黑暗氛围里孕育着更强大的力量,这是信仰的“成长”。到了片尾,刘志丹率部进军的远景镜头,陕北的苍天扩地,红旗招展,子洲先生的精神和大家会师,这象征着李子洲播下的革命火种已经成了燎原之势革命精神得以传承,未来充满希望。
这种结构既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思维,就像古代诗词里,经常用各种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又赋予历史叙事以生命哲学的深度,让我们看到,革命精神就像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从种下,到成长,再到开花结果,是一个有过程,有力量的生命历程,它不是简单地讲李子洲一个人的故事,而是通过这种隐喻结构,将李子洲回陕发展革命事业,培养革命骨干,组织武装斗争直至英勇牺牲的革命历程,有机地编织成一个完整的叙事整体,让我们感受到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延续,就像生命的生生不息一样,有很强的感染力,也耐人寻味。
(二)地域书写:当黄土高原成为革命精神的视觉转译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电影中陕北的地理空间,电影通过大量的自然光效和实地取景,真实再现了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域风貌,把地域文化元素巧妙地转化为叙事肌理,与此同时,影片又没有停留在自然主义的再现层面,而是通过精巧的构图和富有意味的光影处理,创造出了一种诗意的视觉风格,让整个影片充满了颇有韵味的地域魅力。
陕北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独特的地貌,本身就有一种雄浑、壮阔的美感。在影片里,黄土高原不只是一个物理背景,在镜头中,它也成为了革命者崇高精神的视觉载体。比如说,李子洲站在高高的黄土坡上,背后是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镜头从下往上仰拍,他的身影在这片广袤的土地衬托下,显得特别高大、伟岸,那种对革命理想的坚定追求,通过这样的视觉画面,一下子就传递给了观众。还有绥德四师的窑洞课堂,那一个个古朴的窑洞,既是李子洲传播革命思想的地方,也是革命力量孕育的摇篮,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陕北信天游《兰花花》的变奏运用,也特别出彩。这首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民歌,在影片里不再是简单的旋律,而是根据不同的情节和情感,进行了巧妙的变奏。有时候,它是悠扬的,表达着陕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时候,它又变得激昂起来,烘托出革命斗争的紧张和激烈。作曲家不仅用传统唢呐与交响乐融合编曲,更是把陕北的地域特色和革命激情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唢呐高亢、嘹亮的声音,就像陕北人民的性格一样,热情、豪放,再加上交响乐的宏大。磅礴,让整个音乐既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有强烈的时代感。
就拿清涧起义后被抓那个场景来说,流星划破夜空,照亮巍然屹立的一对石狮,《国际歌》高亢嘹亮,永不叛党,永不屈服的李子洲病逝于狱中。农民的唢呐送别队伍,刘志丹的部队,黄土坡上飘动的红旗,在灰黄底色的衬托下,构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红与黄的碰撞,就像革命的热情在这片土地上燃烧,让地域特色与革命激情达成了有机统一。这种把地域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影片叙事和视觉表达的做法,让我们看到,地域文化不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能让影片扎根,生长的肥沃土壤。
人物塑形:在英雄性与人性之间寻找美学平衡
(一)多维人格建构:打破“高大全”的三重维度
曾经在很多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里的英雄人物,常常是“高大全”的形象,完美得就像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离我们特别远。但《李子洲》这部影片,在人物塑造上做了特别大胆的尝试,通过“三重身份”的巧妙构建,把李子洲这个人物刻画得特别立体、真实,一下子就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
从他的身份说起。在影片里,李子洲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革命家,他还是一位学者,一位老师。作为学者,他在北大求学的时候,深受李大钊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影片里有个场景,在绥德四师的操场上,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学生们讲解马克思主义,讲解革命理论,让观众看到了他作为学者的严谨和博学。在窑洞课堂上,他问学生求学是为了什么,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地讲求学-革命可以创造的新社会,并将这一憬深深植入学生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他走出教室,在高山上,天地间给渴望新知求学的学生们描绘什么自由新世界。这些和以往那种只知道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完全不同,让我们知道,革命可不是光靠一股蛮劲,还得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做支撑。
作为校长,李子洲更是展现出了无比的温情和耐心。他不仅倾其所有、尽其所能地号召北大、北师大的优秀人才与他一起共建绥德四师教学并进行学科建设,甚至让旧学堂里的老夫子也有了用武之地,他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作为老师,深夜,两个来求学的女生虽然不符合入学资格,但他仍然敞开学校的大门,为她们和更多的渴望求学的人民建起了学堂。就像电影里说的那样“他带领师生发动群众,改变了陕北落后的教育面貌,为革命奠定了深厚的革命基础。”点拨杨虎城从普通将领成为爱国将军,而后在西安中山学院,培养了大量学生骨干深入农村指导农民运动。作为师长,他接纳着每一位学生,他提出“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的理念,把教育和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培养了刘志丹、谢子长等一大批优秀的革命人才。这种师者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长远规划,不仅仅是眼前的斗争,更是为未来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革命火种。
当然,作为革命家,李子洲的坚定和英勇更是让人敬佩,在面对敌人的酷刑时,他咬紧牙关,绝不屈服,那种对革命信仰的坚守,让人动容。在策划清涧起义的时候,他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敌营,收集情报,部署作战计划,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再说说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往的英雄人物,好像从来不会犹豫,不会害怕,但李子洲不一样。当他接到李大钊牺牲的消息时,影片少见的给了冷色调,倾盆大雨中的口琴独奏,把他内心的悲痛和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革命的道路为什么这么艰难?自己该怎么继续走下去?这种内心的挣扎,让我们看到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也会有脆弱的时候,但正是在这种挣扎中,在回忆和李大钊同志的对话后,他对革命的信念反而更加坚定了。
(二)群像塑造的生态化建构
《李子洲》这部影片,可不只是讲李子洲一个人的故事,它还通过巧妙的群像塑造,构建起了一个生动的革命生态。就像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每个人物都在上面留下了独特的色彩。
李大钊在影片里虽然戏份不多,但每一次出场都特别有分量。影片中的李大钊,儒雅睿智,通过他和李子洲在北大课堂上的交流,还有书信往来,我们能感受到他对李子洲的影响和期望,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李子洲的革命道路。
刘志丹这个角色,在影片里的成长轨迹特别清晰。李子洲把刘志丹从一个青涩的学生,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革命者的过程,从他在军校受训时的懵懂,到后来参加实战指挥时的果敢,我们能看到他在李子洲的教导下,一步步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仰,最终为陕北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反派角色井岳秀,人物性格塑造得也很丰富复杂。他一方面残酷地镇压革命,是革命的敌人;但另一方面,他又对李子洲这样有学识的人怀有几分敬重,这种矛盾的性格,让这个角色不再是简单的脸谱化反派,而是有了自己的复杂性和立体感。
娜仁花老师饰演的李子洲母亲。虽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革命事迹,但通过一些生活细节,比如在昏暗的灯光下,为儿子纳鞋底。一针一线,满满的都是母爱;还有她坚定不移对儿子的支持等等。这些细节,把“家国情怀”这种宏大的主题,拆解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能感受到的亲情羁绊,让李子洲这个英雄形象,有了更丰富的情感层次,也让我们更能理解他为了革命事业,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精神。
生动的群像塑造让影片不再是单一的英雄叙事,而是展现了革命年代里,一群人共同奋斗的壮丽图景。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性格,他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革命的进程,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视听诗学:在传统与现代间架设美学桥梁
(一)光影叙事的象征主义实践
我们可以看出《李子洲》在光影运用上,真的是下了很大功夫,把自然光效和写意光影结合得恰到好处,为影片增添了不少深度和韵味。
在还原陕北地貌这一块,那些黄土高坡,在正午强烈的阳光照射下,人物的剪影都透着一股粗粝的质感,一下子就把陕北那种雄浑、质朴的地域特色展现出来了。还有窑洞,昏黄的灯光,暖乎乎的,营造出一种特别真实的生活氛围,就好像我们也置身于那个时代,和李子洲他们一起经历着那些事儿。
但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这部影片的光影可不止是写实这么简单,写意光影在其中发挥了特别重要的精神象征作用。印象特别深的是李子洲在窑洞宣讲的场景,阳光透过窗棂。在他身上投射出光影,不需要过度解读,观众也能感受到黑暗中的光芒,它既暗示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芒,就像一道光,照亮了黑暗的时代;又暗合了李子洲作为“精神牧师”的播火者身份,他就像一位传教士,把革命的火种传播到每一个角落。
还有狱中场景,正反派冷暖光的对比效果,就像是光明与黑暗展开了一场永恒的博弈,一边是敌人的黑暗统治,一边是李子洲心中坚定的革命信仰,通过这简单的光影对比,就把这种复杂的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写实基础上融入象征主义的手法,让影片的画面不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充满了思想和情感的表达,避免了很多革命历史片常见的视觉扁平化问题,让观众能更深入地理解影片背后的精神内涵。
(二)声音设计的跨时空对话
《李子洲》的声音设计,破了传统的单一的交响乐团模式,采用了“传统乐器现代化”的独特策略,让声音在影片里活了起来,就像是在和观众进行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刚才其实也谈了一些陕北的信天游。唢呐,是陕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传统乐器之一,在影片里,它不再是简单的民间乐器,而是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经过电子音效处理后,在起义场景中,它就像激昂的冲锋号,那高亢、嘹亮的声音,一下子就把战士们的斗志点燃了,让人热血沸腾。信天游旋律被改编为变奏曲,悠扬的旋律,带着淡淡的怀旧氛围,把观众带回了那个充满热血与激情的年代,让人不禁沉浸在李子洲的时代里,感受着他的喜怒哀乐。
主题曲《俯仰天地间》,由韩磊演唱,独特的嗓音,一开口就抓住了观众的心。这首歌把秦腔韵律(我不太懂音乐,说得不对的地方专家们多多指正。)融入流行音乐,副歌部分“黄土埋忠骨,青史照汗青”,配合着弦乐渐强的编曲,那气势,真的太震撼了!这不仅仅是一首歌,它把地域音乐元素升华为《国际歌》集体记忆的声音符号,让我们在听到这首歌的时候,脑海里会不自觉浮现出李子洲他们为了革命事业,前赴后继,英勇牺牲的画面,让我们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声音设计团队还有一个特别巧妙的地方,就是在一些重要情感节点刻意留白。比如说字幕提及李子洲牺牲的时候,用了一段静默,随后人声合唱低吟起,这种看似简单的处理,却有着巨大的情感冲击力,让观众在那一刻,能更真切地感受到他的牺牲所带来的悲痛和震撼,就好像时间都静止了,整个世界都在为他默哀。这种克制的手法,比直白的煽情更高级,它会给观众留下了更多的思考和感受的空间。
《李子洲》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无限可能。它不再把英雄人物当成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当作和我们有着同样情感、同样追求的“精神同路人”。它也没有局限于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复刻,而是努力把革命思想内涵,转化为能让当代观众感同身受的情感力量。
作为电影教育者,我特别期待这部电影,能像一颗火种,点燃更多青年创作者的热情,让他们从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里,汲取创作灵感,用镜头讲述更多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史诗。希望未来。每一个像李子洲这样的革命先辈的故事,都能通过电影,影像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红色基因在光影的世界里,永远传承下去。
最后呢,我提前做了一些功课,看到这部电影是从《播火者》《李子洲在1929》的话剧舞台走到了银幕上,今天看到朱导如此年轻有为,又能对革命历史题材进行不同媒介的演绎,让人佩服,我也学到了很多。
一些小的建议,现在的年轻观众,和以前的观众审美习惯不太一样,他们更喜欢碎片化的信息追求沉浸式的体验。所以,是不是可以探索一下,怎么把碎片化叙事和沉浸式体验结合起来。比如在电影上映前,先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一些精彩片段,找一些达人预热一下,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或者在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用VR 技术,还原一些历史场景,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他们对革命历史的感受和理解。通过多媒介的传播手段,构建一个全方位的传播矩阵,让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能走进更多年轻观众的心里。
来源:焦点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