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第7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载誉而归的艺术电影《狂野时代》已于11月22日登陆全国大银幕,影片上映即引爆争议。这部影片由毕赣执导,易烊千玺主演,由5个如梦如幻的小故事组成。影片在豆瓣仅以6.5分开画,并收获大批“看不懂”“很催眠”的观众评价。相对而言,影片获
在第7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载誉而归的艺术电影《狂野时代》已于11月22日登陆全国大银幕,影片上映即引爆争议。这部影片由毕赣执导,易烊千玺主演,由5个如梦如幻的小故事组成。影片在豆瓣仅以6.5分开画,并收获大批“看不懂”“很催眠”的观众评价。相对而言,影片获得很多专业人士的盛赞,导演李安甚至给出“难能可贵的观影经验”评价,形成鲜明对比。当极致的作者个人表达遇上大众观影习惯,我们该如何欣赏《狂野时代》这样的艺术电影?
易烊千玺主演
《狂野时代》破圈的关键
电影《狂野时代》设计了一个特殊的故事背景:人类找到了永生的秘密就是不再做梦,而易烊千玺饰演的怪物“迷魂者”偏偏想要做梦,舒淇饰演的“大她者”前往捉拿,并希望弄懂“迷魂者”坚持做梦的原因。通过“迷魂者”的背部,“大她者”进入他的梦境……
影片的5个梦境,也就是5个不同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都对应着人“五感”之一:第一个发生在大烟馆的梦境中,怪物迷魂者在他人的“视觉”中渴求被理解;在第二个颇具谍战色彩的梦境中,企图逃跑的邱默云捂住具备“听觉”的双耳,只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在第三个弑父的梦境中,悔恨的儿子尝过“味觉”上最苦的东西,那就是愧疚;在第四个梦境中,常年徘徊在火车站的老江湖骗子利用“嗅觉”,制造了一场骗局;在第五个梦境中,小混混阿波罗解救了吸血鬼少女,“触摸”新世纪的第一缕阳光。
“迷魂者”的梦境串起了百年影史,影片也默默地致敬了很多经典电影的结构和元素。观众如“大她者”一样跟随“迷魂者”在不同时空里切换身份,来到鸦片馆、寺庙、火车站、小饭馆、泳池、江边、码头,从默片时代穿越到1999年12月31日的千禧夜。
整部电影的内容,完全由易烊千玺饰演的不同角色串联起来。他需要在五个小故事中,呈现不同的角色形象,演绎不同的风格气质,适应不同的拍摄手法。这5个角色除了开篇的怪物“迷魂者”有特效化妆的辅助外,其他故事中的造型没有对易烊千玺的五官面貌做多大改变。易烊千玺完全依赖自己对表情、肢体的细节控制,来把握角色之间的差异。
从最近几年易烊千玺的电影作品中,观众普遍认可易烊千玺驾驭不同类型角色的能力。无论是青春片《少年的你》中的小混混,古装片《满江红》中的亲兵营副统领,关注边缘群体的《小小的我》中的脑瘫青年,加上这一次在《狂野时代》中一人分饰五角,易烊千玺一直在拓宽自己的表演类型和边界,巩固了其在同辈演员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从商业的角度上说,“易烊千玺”这个名字所代表的商业能量,在《狂野时代》上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一部在常规认知中属于“小众”“晦涩”的艺术电影,因易烊千玺的加盟,预售票房直接冲破亿元大关,上映次日总票房即达1.58亿元,预测票房更超过2亿元。这无疑是流量效应与艺术电影的一次恰到好处的融合,易烊千玺使得《狂野时代》不仅是一次艺术实验,也让人们看到了明星效应如何赋能艺术电影的商业潜力。
当艺术电影撞上大众观众
看不懂怎么办?
11月22日《狂野时代》上映后首日就在豆瓣网开分,获得6.5分的及格线成绩。细看观众的评价,可以用两极分化来形容:喜欢该作品的观众认为这是一部制作精良、具备形式感和精致美术的先锋电影,的确是需要观看大银幕才能获得的观影体验。不喜欢的观众则直言“看不懂”“很催眠”“想提前离场”。不同的声音背后折射出的,是这类艺术电影作者性极强的表达与普通观众传统观影习惯之间的巨大鸿沟。
艺术电影本身的结构设计,就是大众影迷的第一道观影门槛。就《狂野时代》来说,这部影片的片长达160分钟,其中的每个小故事都是带有实验性的独立故事,还包含了对不同时代电影美学的概括与致敬。然而,对于不了解电影艺术史的观众来说,这种由几个主题模棱两可的独立短片拼接而成的影片,难免给人带来形式感大于内容的观感。
部分网友评价
目前观众普遍反映,电影开篇部分的第一、二单元过于强调形式主义和影像风格化。对于长期观看商业电影的,习惯了线性叙事和明确情节的大众观众而言,观感比较晦涩。后续单元逐渐注重情节和叙事节奏,尤其是火车站骗子单元和江边夜总会单元,融入了浓烈的感情表达,年代感也更贴近现实,增加了娱乐元素,对观众显得“友好”许多。可惜前半段造成的困惑与疏离很容易令人失去耐心,甚至导致部分观众提前离场。
影片中一些极致的艺术手法也成为争议的焦点。例如,在火车站骗子单元中,长达5分钟的配乐竟是持续的呼噜声。在江边夜总会单元中,为了打破持续的长镜头带来的动荡不安的感觉,影片将30多分钟的等待日出的长镜头使用倍速播放。这些打破常规的尝试,在部分观众看来是大胆的创新,在另一部分人眼中则成了“催眠”的铁证。有趣的是,片方可能也注意到了观众的吐槽,在社交平台自嘲又幽默地祝大家好梦:“愿我们都能在狂野时代中,好梦一日游。”
片方自嘲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欣赏这样的艺术电影?或许,关键在于调整观影的预期与方法。对于《狂野时代》这样的作品,观影时不需要带着必须去理解它的心情,而是换成感受它、经历它。正如《狂野时代》首映时李安给出了极高的评价,他说“《狂野时代》不只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追忆电影大梦的无限惆怅,难能可贵的复杂观影经验。”
在商业类型片占据主流的时代,这样一部试图探索电影边界、挑战观影习惯的作品的出现,必然会引发争议,但这也恰恰证明了其独特价值。它可能不是一部能让所有观众都认为“好看”的电影,但它无疑是一部提供了复杂、独特观影经验的电影。在电影艺术的星河中,既需要娱乐大众的通俗影片,也需要《狂野时代》这样敢于登陆大银幕的艺术电影。它的成败得失,都将为电影创作的多样性提供宝贵的参照。
记者:邢媛 编辑:邢媛 校对:李莉
来源:影之青春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