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我会把握好一个度,我希望尽量写出心中所想,但不希望像户子一样消失,也不希望像某猫或某边一样被禁言,那么就要找好这尺度。
昨天和前天都没有更新,不是我没有时间,我大把的时间,去看了一部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
我不想把写作,当成一个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希望每一篇文章,能言之有物。
一、今天的文章,可能有一点敏感。
但我会把握好一个度,我希望尽量写出心中所想,但不希望像户子一样消失,也不希望像某猫或某边一样被禁言,那么就要找好这尺度。
看网上一个帖子说我的风格,是金融界段子手,其实并非如此。
以我的性格特点,写的一般都是以高密度信息、理性分析、趋势判断为主,就好比前几天的一些文章,是高质量的。
比如 在10月20多号,我判断泡泡玛特的市场溢价出了问题,那么存货和股价也就难以支撑了。
写的时候泡泡玛特还是230多元,今天已经190多元,个人预计还会继续跌。
当一个网红消费品走下神坛的时候,很多东西是不可逆的。
在11月19日
我分析到:市场将迎来大幅波动,个人觉得,此时可降低杠杆,卸掉融资。分析组合的风险暴露,回避AI泡沫最严重的几个板块。
随着谷歌Gemini3的开发,没有用任何英伟达的GPU和Cuda生态,完全是用谷歌自己的TPU训练出来的,这意味着离开英伟达,依旧能做出全球顶尖的大模型,英伟达躺着赚钱的日子面临挑战。
AI的变局,可能就从卖铲子,到关注AI应用营收, 关注AI app 和变现的开始。
华尔街绝对不会让一家卖铲子的公司对于标普500的影响力如此巨大、这么久。
中国的AI软件公司,我能想到的,可能对标谷歌的,就只有腾讯,市占率领先,但是科技含量又没那么好(腾讯在创新上一般,但胜在微信的不可替代、软件覆盖人群多和变现能力强,和跟随战略),其他几家不大看得上。
这几天的市场变化,和我的判断是完全一致的。
二、最近的几个观察
平时喜欢在生活中观察一些细节,说几个最近注意到的事情吧:
第一个是在地铁站,某地铁公司(就不说哪个城市了)亲自开起了包子店,卖起了包子,它不但出租物业给商铺赚钱(租金挺高的,问过几个店主,好像一个月几万块),还亲自下场卖包子、早餐、小笼包。甚至到地铁口摆小车卖食品。
第二个是附近的公园最近办了个什么花展和咖啡节,我去看了一下,卖的咖啡很贵,好像有的40一杯,还有卖什么饮料的,最多的是卖烤肠的(为什么商贩喜欢卖烤肠,下次我专门写一篇)。
一个小的地摊租金,据了解是500一天,还是挺贵的,怀疑很多人收不回成本。
第三个是附近市中心的一个电影院关门了,但迟迟没有人接手,估计没人愿意继续做电影院。
三、说明什么问题?
首先,地铁公司和公园管理方(通常隶属于地方国资或市政)为什么这么做?根本原因可能是缺少现金流。
某地铁虽然是全国最赚钱的地铁公司之一,但其利润过去主要依赖“站城一体化”(TOD)开发,某地TOD指数连续4年全国第一,也就是靠房地产反哺地铁。
过去地铁一通,黄金万两,地铁线路推动房价上涨;但现在房地产下行,土地卖不动,地铁建设和运营的巨额债务压力陡增。
票价不能随意涨(关乎民生),那就只能在流量变现上做到极致——卖早餐就是“非票务收入”的自救。
公园以前是纯公共服务,强调公益性,现在必须盘活手里的每一寸资产。
于是,公园里的空地,在某些节日不再是免费的休闲区,而被划分为一个个“节日摊位”。这本质上是一种隐形的“地租”:向小商贩收租,来填补各自的缺口,蚂蚁肉也是肉。
至于电影院没人接手,说明已没有多少资本看好电影这个行业了,这和武侠书、邮票类似,成为大家都认为未来将下行的行业,已经被直播、短剧、网剧给淘汰了。
而且现在很多年轻人也不愿意谈恋爱了,电影院就失去了一些消费重要场景。
这一切都说明,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从“做大蛋糕”转向“切分蛋糕”的阶段。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确实意味着未来生存的方式在发生变化。
普通人如果不改变策略,很容易成为炮灰。
四、给普通人的 5 条具体发展建议:
1. 现金流策略:哪怕“怂”一点,也要保住流动性
在未来的时期,现金流比资产重要一万倍。
• 不要轻易负债:除非是极具确定性的刚需(如必须住的房子且月供极低),否则严禁增加任何长期负债,不要乱买房。因为你未来的收入可能会波动,但债务是刚性的。
• 持有“能随时变现”的钱:把大部分资产放在高流动性的地方(如货币基金、国债逆回购、大额存单)。不要因为那一点点理财收益,就把钱锁死在甚至可能暴雷的信托或长期理财里。
2. 职业策略:要么做“不可替代的手艺人”,要么避开“中间层”岗位。
既然“地铁公司都来卖包子”,说明标准化、低门槛的工作是最容易被巨头或AI替代的。
• 避开“中间层”岗位:那些纯粹做“上传下达”、“协调”、“PPT汇报”的中层管理岗位最危险。
• 回归“手艺”:掌握一门离开了平台也能活的技能。比如:维修、高级护理、厨师、编程(特别是能独立开发产品的)、法律咨询、跨国电商。这种技能必须是能直接对C端客户收费的,这样你就有了脱离大公司体系的“逃生舱”。
3. 消费策略:从“伪精致”转向“隐形贫穷”
不要在面子上花一分钱,把资源全部砸在里子上。
• 断舍离“溢价消费”:砍掉那些为了发朋友圈而产生的消费(网红店打卡、奢侈品入门款)。去优衣库买基本款,去菜市场买菜,自己做饭。
我自己早餐吃12元麦当劳,午餐自己做成本仅10元,因为减肥不吃晚饭。
• 投资健康的身体:这是性价比最高的投资。在公立医院资源紧张、进口原研药逐渐稀缺的未来,一个健康的身体能帮你省下巨额的医疗费。
• 学会“反向消费”:利用信息差买尾货、临期食品、二手商品。这不丢人,这是聪明人保留子弹的方式。
4. 投资策略:放弃暴富幻想,拥抱“确定性”
• 不要碰“高杠杆”和“看不懂”的东西:远离垃圾资产、商铺或三四线城市的房产。
• 拥抱红利与垄断: 就像腾讯、电力、银行、高速公路。在市场下行时,分红是很好的慰藉。买入那些“就算经济变化,大家也得用它”的公司。
• 配置全球资产:通过QDII基金等合法渠道,适当配置一些与本国经济周期不完全同步的资产(如美债ETF、黄金ETF、标普500),对冲单一市场的风险。
5. 心态策略:降低预期,寻找“低成本的快乐”
这可能是最难的一点,但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 接受“平庸”:承认大多数人(包括自己)未来可能不会工资翻倍、职位晋升。接受这个现实,你就不焦虑了。
• 寻找“廉价多巴胺”之外的快乐:要学会寻找内啡肽。比如跑步、阅读、冥想、陪家人散步。这些快乐不花钱,但能让你内心强大。
• 建立“微小护城河”:不要想着改变世界,先保护好自己的小家庭。把家里的人际关系搞好,把孩子的教育规划得务实一点(不一定非要卷清北,培养一个健康、有人格魅力的孩子更重要)。
总结
今天的文章不是唱衰经济,经济有周期是很正常的,现在全球经济都差不多,各有各的优势,又各有各的问题。
比如前几天美国纽约新选出的市长埃里克.亚当斯还说,纽约人的日子早就苦透了,每4个纽约人就有1个生活在贫困中,大量低收入家庭的房租占到收入的50%或更多,无力负担生活费用。
没有完美的社会,也无法通过逃避解决问题,但就具体个体来说,每个人都需要去思考,自己在未来的生存路径。
在国内现在巨头下场竞争的时代,普通人要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生存,现金为王,降低预期,不要指望外界的兜底,必须构建自己的抗风险能力:
1. 体型小(低负债、轻资产);
2. 生命力强(现金流充沛、身体健康);
3. 不挑食(能弯腰赚钱,不在此刻追求面子);
4. 跑得快(技能在身,随时能换个地方活)。
活着,并且健康地活着,等到下一个经济周期到来,这就是最大的胜利。
更多专业分析文章
仓都加满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所提的公司、股票或行业仅是案例分析,不作为投资建议。
来源:仓都加满